回覆列表
  • 1 # 清流人生

    我來分享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第一首先一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 第二,二出祁山 ,第三,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 第四,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第五,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六,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第七, 六出祁山地圖 正史中諸葛亮沒有六出祁山。 我說其中的答案之一,其他的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就是說沒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弱國覺得好的話,請見螢幕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哦,謝謝!

  • 2 # 勇戰王聊歷史

    "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歷史上,諸葛亮只是北伐五次,其中只有兩次出祁山了(第一次和第四次出了祁山),其他幾次都沒有出過。由於《三國演義》太深入人心了,所以漸漸地“六出祁山”成了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但是,實際上,諸葛亮掌權的時候,蜀漢只和魏國打了7次,其中6次親自上前線,5次是主動進攻,還有一次是防守。。

    諸葛亮除了五次北伐,還有一次對魏軍作戰。不過,這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防守:(還有一次是蜀漢偏師西進羌中,諸葛亮在漢中守家,沒去前線。)咱們說說魏軍司馬懿唯一一次進攻蜀漢的戰鬥:當時,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結果,這個月總共30來天,下了兩場大雨,一場下了十四天,另一場下了十六天!魏軍選的太是時候了,於是,魏軍就撤退了。。。

    演義小說把諸葛亮這六次親自帥軍對魏作戰,稱為北伐,又叫“六出祁山”。存在虛假宣傳諸葛亮的問題。諸葛亮在整部演義小說裡,真是神一樣的存在。

  • 3 # 潘大蟀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勝利後,共六次出兵抵抗曹魏,其中一次是曹軍攻打漢中,諸葛亮出兵抵抗,屬於被動出擊。實際上只有五次北伐是主動攻擊。而六次出兵抵抗曹魏中,只有兩次經過祁山,即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路線。

    第一次北伐,因馬謖丟失街亭等各方面出兵不利原因,被迫退回漢中休養。

    第二次北伐,是諸葛亮趁東吳陸遜打敗曹休之際,率大軍出散關攻打陳倉,但因久攻不下,曹軍援軍又抵達陳倉,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譴大軍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領軍進攻武都、陰平,打敗曹軍佔領兩郡,由於連續大雨天氣,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無法從子午谷出兵奇襲長安,只能退兵另尋機會。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兵包圍祁山,準備與司馬懿決戰,司馬懿堅守不出,試圖拖垮蜀軍。劉禪聽信讒言,以為諸葛亮擁兵自重,企圖稱帝,下旨命令諸葛亮退兵回漢中,在加上糧草將盡,諸葛亮只能班師回朝。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東吳共同出兵討伐曹魏,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抵達渭水南岸五丈原,無奈孫權兵敗,退回東吳,諸葛亮只能單方面與曹魏周旋。諸葛亮積勞成疾,最終病逝五丈原,五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 4 # 南方鵬

    《三國演義》說諸葛孔明六出祁山,按史書記載並沒有那麼多次,只有五次北伐,也不是每次都走祁山,只有第一和第四次出祁山。期間曹魏入侵一次,道路艱難而退,可以說雙方你來我往六次交鋒。

    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先後率領蜀漢軍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第一次是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取得天水三郡,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魏將張郃急行軍救援,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退回漢中,揮淚斬馬謖。

    228年冬天,諸葛亮兵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了二十多天未能攻下,魏國援軍趕到,不得已撤退,退兵中斬殺魏將王雙。建興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進攻奪取武都、陰平,逼退郭淮援軍,安撫了當地的氐人、羌人,留兵據守後回師。

    最後一次在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軍進抵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三個多月,於是諸葛亮分兵屯田,準備打持久戰,因長期操勞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年五十四歲。

  • 5 # 天瀑之魚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部、西漢水北側;西起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鹽官鎮,綿延約50裡。從地圖上來看,對蜀漢而言,曹魏在東北,而祁山在西北,為什麼打曹魏不往東而要往西呢?簡單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西北地區曹魏統治力量薄弱,而且馬超經營多年,在氐、羌少數民族內威望很高,可以利用;二是諸葛亮性格謹慎,沒有考慮畢其功於一役,而希望先消化西北,徐圖漸進。祁山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正好作為跳板伺機進攻。

    諸葛亮從祁山出兵,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重要戰略方針。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諸葛亮南征後,即南中平定戰後,蜀魏先後大規模作戰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實際上應該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的說法,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這五次北伐中,從祁山用兵的只有兩次。第一次北伐就是從祁山用兵,這是在諸葛亮恢復孫劉聯盟後,公元228年發生的。這次戰爭構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揚言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則率大軍攻祁山。開始很順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還收服了姜維。但是張郃寶刀不老,大破馬謖於街亭,演義中的失街亭、空城計皆出於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從祁山用兵,建興九年,諸葛亮進攻祁山,司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長途而來,糧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誘使司馬懿進攻,但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司馬懿比他謹慎得多。諸葛亮退到哪裡,他就跟著進到哪裡安營紮寨,就是不主動進攻。後來劉禪聽信讒言,召諸葛亮回成都,諸葛亮歸途之時斬殺名將張郃,“木牛流馬”的故事也是發生此時。

  • 6 # 北門猿

    這是三國演義【抬高】+【簡化】的說法。歷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也不是每次都走的祁山。但演義出於藝術考慮,給諸葛亮北伐擴充了很多情節,然後就形成了“六出祁山”的說法。

    下面我來詳細說一下。

    一出祁山

    歷史:建興六年,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諸葛亮自領大軍出祁山。

    演義: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屯漢中。

    二出祁山

    歷史:建興六年冬,出散關,圍陳倉。

    演義:建興六年,直奔陳倉道口。攻打陳倉不下,於是令王平李恢守街亭小路,魏延守陳倉口,大軍從小徑出斜谷望祁山進發。

    三出祁山

    歷史:建興七年:遣陳式攻武都、陰平,諸葛亮自出至建威。

    演義:建興七年,孫權稱帝,蜀吳相約攻魏。諸葛亮奇襲攻下陳倉,復出祁山。

    四出祁山

    歷史:建興八年秋,曹真等分三路攻蜀,因為大雨退軍。

    演義:建興八年秋,曹真等人攻蜀,因為大雨不成。諸葛亮趁勢追趕,分箕谷,斜谷兩道進兵,會於祁山。

    (這就是歷史上“五次北伐”和演義中“六出祁山”的區別。正史上曹真退兵後,諸葛亮並未趁機進軍。)

    五出祁山

    歷史:建興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

    演義:建興九年,諸葛亮率大軍望祁山進發,前部先鋒王平、張嶷出陳倉,過劍閣,由散關望斜谷而來。

    六出祁山

    歷史:建興十二年春,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

    演義:建興十二年春二月,諸葛亮引兵分五路而進,令姜維、魏延為先鋒,皆出祁山取齊。

    至於為什麼演義中北伐必出祁山,可能是出於簡化記憶的考慮吧。古代資訊傳播不便,很多人對地理沒有概念,並不知道從蜀到魏應該走一個什麼路線(現在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啊)。所以乾脆統一成【祁山】。

    最後附一張譚其驤三國涼州地圖,故作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小行星常常撞擊月球,為什麼就沒有使月球軌道發生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