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奉孝歷史

      "人人生而平等"是在美國《獨立宣言》中。從文字上看,“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句話出現在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第二段中。傑斐遜後來回憶說,其實他最初並不是特別看重這段話,因為他認為這只不過是表達了當時社會的普遍觀點而已。不少後世的研究者也認為,傑斐遜在這段話中不過是重複了洛克的名言,只是將三大不可剝奪的人權從“生命、自由和財產權”改成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也就是說,這段話沒有超出當時殖民地社會的普遍觀念。那麼,基於前面對殖民地社會思潮和語境的回顧,個人平等權也不大可能是該宣言的重點。  傑斐遜在此處宣稱的“人人生而平等”,並非重點,而是他的邏輯起點。正因為人們生而平等,且享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才需要建立政府來保護他們的權利。當政府破壞這個目標時,人民便有權更換或廢除之,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單從這個邏輯看,“人”既可適用於個人,也可適用於集體的人。然而字面上,傑斐遜在此處用了一個複數形式“men”。如果是特指個人權利,那麼使用“every man”貌似更嚴謹,而非“all men”。事實上,在美國內戰前,就有廢奴主義者使用“every man”來聲張個人平等的權利。  另外,從宣言的第二部分,即對英王罪行的控訴,也可看出其更多強調的是集體權利:被安到喬治三世頭上的這些指控,大多涉及英國在法律、貿易上對殖民地的不公正以及戰爭行為。受到侵害的是殖民地的集體權利(主要是商業精英的權利),與個人平等權利沒有太多關係。  當然,嚴格來說,北美人民與英華人民在個人權利上確實存在著不平等,比如在英國議會的代表權。因而殖民地喊出了“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但《獨立宣言》第二部分沒有提到這個問題,說明它已經不是殖民地的一個重要關切——當殖民地要獨立時,它們自然不再關心在宗主國議會中的代表權問題了,因而這種個人權利的不平等也失去了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