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風葉落
-
2 # 小城故事影片剪輯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永遠在努力嘗試,為了心中的理想奮鬥,哪怕徒勞無功;另一種渾渾噩噩,甘願平凡度過一生。
選擇後者,接受平凡,也接受了安穩。選擇前者,便時刻要遭遇失望和失敗,而當我們失去希望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蜀漢的那群理想主義者,看看那些用畢生追逐理想的人,懷著怎樣的信念與勇氣。
從徐州到漢中——劉備的二十六年
從徐州到漢中,從距離上看不過1000多公里,用交通工具來衡量,飛機需要2個半小時,高鐵6個小時,普通火車20小時,古代的快馬需要不停蹄地跑3到5天,普通人靠雙腳,需要走1個多月。
但就這1000多公里,劉備卻走了整整26年。剛剛好是一個人從青壯年到暮年的時間。
從公元194年,劉備領軍救援陶謙,第一次與曹操交戰。這年他33歲,起兵不過四年,曾在意氣之中鞭撻郵督,也曾義救孔融,三讓徐州而後領,鋒銳和勇氣一覽無餘,並對自己那匡扶漢室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意氣風發的劉備哪裡會想到,徐州是他事業的起點,也是他顛沛生涯的起點。在這之後的故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鏖戰袁術,被呂布襲取下邳,後被袁術所敗;返回下邳,再被呂布所敗,不得已投奔曹操;再戰呂布,又失敗,自己隻身逃走;在許都受衣帶詔,佔據小沛抗擊曹操,被打敗,關羽被擒,不得已又投奔袁紹;袁紹之處難容,又只得前往荊州依附劉表。此時的劉備永遠不會想到,此次南下,終他一生,再也無法回到北方的土地上。
短短8年時間,劉備在北方大地上到處失敗,到處顛簸,最後到頭來,不過是從又回到一無所有,寄人籬下的起點。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樣的經歷也許早就光了所有的銳氣,失去了所有的信心。
客居荊州,時光匆匆,一過又是數年,腿上的肉漸漸鬆弛。他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半點功業未立,只能在新野小城中蹉跎時光。他為之傷感的,不是年華易逝,而是復興漢室的宏願,還剩多少時光能留給自己。
一切已經跌落得不能再跌落,牢牢釘在了谷底之中,剩下的,是勇往直前,冒著頭破血流的風險迎難而上,還是就此認命,平凡一生。
已經錯過了創業的年齡,又沒有資金和資本,功利主義者們選擇的往往是後者,但理想主義者卻從不屈服,也就是從新野起,劉備開始逆風翻盤,得臥龍,隆中對三分天下;戰赤壁,雄踞荊州;入蜀中,大業初成。
這一晃,又過了7年多的時間。等到公元219年,58歲的劉備,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終於著和曹操一樣的資源,一樣的軍隊,能夠公平地與這個早早得了天時的老對頭較量。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這一戰,劉備終於戰勝了曹操。從徐州到漢中,他走了整整二十六年。
從襄陽到五丈原——諸葛亮的二十六年
同樣是二十六年,劉備用半生的時間,終於迎來了與曹操正面對決的機會。而諸葛亮則用這二十六年,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理想主義。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顧茅廬也好,白帝託孤也罷,知遇與回報,永遠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感慨的佳話。從二十七歲出山,到星隕五丈原,諸葛亮也剛剛好走了二十六年。
長身玉立,面如冠玉到形容枯槁,鞠躬盡瘁,遇上那個識得自己光芒的人,便傾盡一生所有。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出師表》中,他信心滿滿,但後世的我們卻知道,此時先帝已逝,季漢的菁英一代盡數凋零,外有強敵環伺,內有益州派和荊州派的明爭暗鬥。而在諸葛亮心中,卻只有從這封閉的蜀地打出去,實現先帝的遺願。
可為嗎?不可為。隆中對的戰略早就滅破,魏強漢弱,國力不足其五分之一。
可為嗎?可為,因為有人明知不可為而為。六出祁山,斬郭淮,伏張郃,以一隅之力,打得曹魏國力震盪,叛亂四起。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倘若再給孔明二十六年,他能否帶著劉備的遺願,重新走回徐州,走到許都?
理想主義者的群像
大勢已去,但仍要殊死一搏,以報相知,計不成歸於天命,這個人叫做姜維,即使力有未逮,但他用自己的畢生,繼承了諸葛亮的遺願。
無視高官厚祿,美女金銀,千里跋涉,只為尋找一無所有的劉備,這個人叫關羽,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忠義。
兵敗山倒,死戰斷後,這個人叫傅彤,其子傅儉,當時只有6歲,43年後,面對來勢洶洶的鐘會大軍,他力戰而亡,生為漢臣,死為漢魂。
長坂坡上身陷重圍,突圍幾乎無望,當他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浴血救主,這個人叫趙雲。
國破家亡,他沒有選擇匍匐投降,也沒有選擇獨自逃走,而是殺家告苗,不為瓦全,這個人叫做劉湛。
還有張飛、龐統、廖化、王平......太多太多的名字凝結在一起,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理想主義者的群像。
一人如此,可稱烈士,而當這許許多多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那便是一出浪漫的史詩。
結語
我們從小被教育,努力才會成功,付出終有回報,正義是這個社會的主流,情義廉恥是做人的準則。可是我們走向社會時卻發現,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原本是不公平的,有人生來就擁有的,是許多人畢生難以企及的,付出也並不一定得到回報,正義情義,早就成了利益的墊腳石。
而隨著閱歷漸長,對生活和社會的更多瞭解,我們會更加接受自己的平凡與普通,發現自己與這個世界,永遠有著無法跨越的鴻溝。失敗、失望、失落,常常伴隨著我們這些平凡的普通人。但在放棄和認命之前,我們可以看看這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蜀漢,看看這些才知道世事不易,仍然能奮不顧身,一直勇往直前,為了那個看似單純而又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由生到死的人,看著他們那種逆天改命的理想主義。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故事作者羅貫中有蜀漢理想主義者傾向三國演義故事作者羅貫中有蜀漢理想主義者傾向,作者羅貫中是以漢朝為正統的思想,其實當時漢朝的統治已不得人心,政治昏暗,軍事無能,才使得各地軍閥格局形成了,沒有統一雜亂無章的一段昏暗的社會,作者妄圖透過建立蜀漢政權恢復到西漢末年的集中統一的封建集權制,這種比較天真的理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