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部分書上都說王陽明先生承襲發揚了陸九淵的學說,發展了心學理論,其理論核心是心外無物,心即是理,致良知,但陽明年輕時候也熟讀佛道學說,其提出這一理論,是否也受佛道學說尤其是禪宗思想的影響呢?心學與禪宗的區別如何呢?
6
回覆列表
  • 1 # h凡夫俗子

    陽明心學是一種非常好的心智管理理論與方法論,可惜的是,許多人都誤解了陽明先生的心學精髓。

    誤解之一是不懂什麼是心。許多人都喜歡說跟著自己的心走,其實當一個人還沒有證悟到什麼是心的時候,他(或者她)所說的跟著心走都不是跟著心走,而只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或者是跟著自己的習慣和看法走而已。

    誤解之二是將陽明心學當成了工具,僅僅在思維的層面理解了心學,而沒能夠在心的高度理解心學,叫做“買櫝還珠”。陽明心學的實用性的確很強,但那不是心學的“體”,而是心學“用”的部分、工具的部分。當沒有把握住心的本質,而去使用心的工具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走偏了方向,甚至被心魔帶走了,最後走火入魔。當年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引入陽明心學,就是沒能到達“心體”的高度,只是在“用”的層面下功夫,最後走偏了,走上軍國主義的邪路。

    誤解之三是將“體”“用”脫鉤。陽明心學是建立在孔孟心性學基礎上的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問,是一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修行的理論體系。陽明心學對孔孟儒學的最大貢獻是透過王陽明自己的體悟,印證了孔孟心性學中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可行性和規律性,以及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用性和功效性。 許多人對陽明心學一知半解,在跳出了身體、思維和情緒的制約的時候,變成了對一切都不在乎,反正“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就是理,我就是物,死豬不怕開水燙,沒有了儒學的“禮義廉恥”,掉到動物性的愚昧和本我狀態中去了。

    還有一些人跳出了“物慾、私慾”的樊籠,沒有向著“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層面修行,而是掉入了“狂禪”的監獄。空談心性,無所作為,只求個人感覺良好,不問對他人的影響和對社會的貢獻。造成了明代末期心學後人的“口頭禪”的流弊現象,對社會和國家帶來了巨大傷害,這是在學習陽明心學中不得不防的問題。

  • 2 # 天涯半痴

    王陽明不但當過和尚還做過道士他的思想理論,可以說借鑑至佛道儒三家,又以儒家為主。

    要學習心學,就要看王陽明語句集《傳習錄》曾經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修心理論,儒家偏重於一切向內求只有理論修習沒有實際操作,唯一的格物致知也只是個虛頭不知如何格物能致知,佛家,道家,不但有理論還有實修開悟之法,但是偏重於出離於世的修習,都有不足之處,尤其王陽明由儒入佛進道,覺得儒家道家佛家都沒有入世成就之法。

    當他被髮配到貴陽龍場,經歷生死浮沉後,發現了人事的本質是心,心外無物,心外無法,但又提出心需要在具體的事在磨,方能立得住,又提出知行合一。 當日本得到這套理論大量實踐發現,將理論帶入實際,能得到迅速的發展壯大。 具體當他在剿匪時,有遠中近三夥土匪,近的最強,中的最弱,遠的不弱不強,若是按遠近當剿滅第一夥,按難易,當剿滅第二夥,但是他帶兵直驅最遠的一夥,為什麼,應為大家都覺得不會去最遠的一夥,所以出其不意,一舉成功。

    寫在後面的話:社會上無論什麼事都是人跟人在打交到,人又是慣性思維,與原始本性的奴隸,當你能駕馭自己的行動不受思想本能的控制,只在於根據具體的規矩去辦事,則你很有可能成功。打個比方,當人遇到生死大事的時候,本能會恐懼逃避,但是當你的理智(王陽明叫知)強大到能克服恐懼,按照具體規矩去辦(王陽明叫行)。,這就叫(知行合一),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理智的按照事物具體的規矩去辦事。在(遙遠的救世主中,這就叫強勢文化屬性,有強勢文化屬性的人才能成為開創者,才容易成功。)有人說一切的成功都是反人性的,這點沒錯,比如股票,和現在的房市。人性的趨利會買漲不買跌,然而抄底,高賣才賺錢,一般人心理沒那素質,所以大部分人叫肉雞,不是沒有道理的。社會上,無論士農工商,成功的在少數,不是沒有道理的,古言,享千金者,必是千金人物,享萬金者必是萬金人物。

    成功的關鍵在於不要相信慣性思維,本性思想,要學習事物的規律,人性的弱點,應為大部分人都是受眾,他們只能被操控,而按照具體規矩辦事,就可以操控事物,人,外在的一切。所以修心,有多重要?

  • 3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和“致良知”等,雖説禪宗思想和禪宗公案曾經影響過王陽明,但總體上王陽明的思想見解是部分單空的和部分不空的。

    現今究竟王陽明的理學人還是比較多的,但有些人非要把王陽明的儒家理學和佛教的空性以及禪宗的覺性連線在一起,一看這種人就是一個欺世“大盜”,在強奪人們的智慧資源,讓人們蒙受不必要的損害,無意間則成誤導群迷,走向歧途的人。

    最直接的說法是貴陽的龍場悟道,這是人們被引入歧途的關鍵因素,而龍場悟道與佛教所謂的開悟成就一地菩薩毫無關係。有的人認為:王陽明已破“除我執”了,已經獲證悟“人無我法無我”了!”好荒唐無稽啊!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僅是共乘的禪定諸天境界,與解脫乘的智慧無關。某些學者可能是在“無意的”誤導大家,大家請認真判斷,不要被誤導此生了。

    共同乘的禪定智慧境界,分一禪天至四禪天,後面還有無色界境界,這裡面所生高低不同的智慧境界,如此智慧稱為無分別智,與佛教一地菩薩真正的智慧完全是天淵之別了,因為無分別智還是屬於世俗智慧的。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最能迷惑一些人的!王陽明稱為聖人的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和其思想的代表,“聖人之道”而非佛教之“道”;“吾性自足”中的性,不是佛性不是佛教中所的自性,更於般若空性沒有一根毛的關係,這裡的“吾性自足”指的是儒家思想所攝的“吾性”智慧。

    “格物致知”與佛法有一點關係嗎?木有!儒家思想和後儒家思想的王陽明,實與佛教理念無關,僅僅是有一點相似而已,而且是似是而非。現今,謊言者遍地都是,所以請大家認真鑑別。

    世間聖人,在出世間裡,還是一個凡夫俗子啊!共同乘的,人天乘的啊!

  • 4 # 代用名

    第1.王陽明承襲發揚陸九淵的學問是不對的,因為陸九淵也是從聖學中領悟來非自創的而且還遠遠達不到王陽明的極致精微之功!(朱熹以求理為要在外,陸九淵以求心為要在內。王陽明心即理以內外貫通為要。這是三者不同之處)居然大家都從事於聖學有雷同和見解相近這是在所難免,但誰能達至聖功明道才是最關鍵才是悟道。

    第2.王陽明自幼喜愛道家佛家是實事,以為儒家沒什麼用?後來由於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到了龍場後三年從儒學中體察得心體晶瑩剔透坦然自若便是“龍場悟道”的典故。還自嘆錯用了三十年的氣力學什麼道學佛學之悔。其實儒學才是根本之道極致真理平凡而非凡才有守仁之悟!所以道佛學說在王陽明來說非真正明道之學。這裡要說明此意免得大家以訛傳訛把後悔的學問拿去鑽研再錯誤一代或一大批人那多不值啊!即便心學與心經有類似之處,可是各為其宗不同所以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儒與釋”各旨講究論述有異不能相提並論。

    很多人不明白原故只看到王陽明的學說中:有與弟子們論道家佛家的個別事例來向學生闡明儒學的學問意在於通其理,(因有些學生也喜歡鑽研道佛學說,儒學基礎不牢所以為了弟子過度聖學故切入‘道、佛’講論為明其聖學而已)卻被某些人理解為道佛在王陽明身上發揮了作用真是盲人打燈籠瞎折騰。

    ………………………………………………

    心外無物:就是你所聽,所見,所嗅之感於心而後能明曉,這便是有心才有物!沒有了心之感知便沒有萬事萬物即是一副無知覺的屍體對其談什麼物什麼外與內之分,心並非一團血肉你看那屍體器官完好無缺可是已經失其中心主宰,所以心是我們的判斷之主宰!沒有了心之感通主宰便什麼都沒有。還能講什麼物?所以心外無物!

  • 5 # 嚶其

    當代大多數的華人都好奇怪,明明手裡擁有無盡的財富,卻把目光向西方探尋,就如同捧著金飯碗要飯。在這方面也有做的好的,比如李嘉誠曹德旺馬雲等等,他們都是儒家以及佛老思想的踐行者受益者,他們不但擁有了財富,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了一顆高尚的心。

    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對我們的好鄰居日本有深遠的影響。正是活用心學,在日俄海戰中,小日本大勝。狂妄的日本指揮官拿出一方印,上面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在當今的中國不受關注,人們寧可在網上和方舟子對罵,也不願靜下心來讀陽明先生的心學,殊不知財富就在陽明心學。給大家推薦酈波老師的作品【五百年來王陽明】

    如果你也喜歡王陽明,那就開始閱讀吧!

  • 6 # 千金讀書會

    是的,是受禪宗的影響的。

    佛教裡的一個宗派叫禪宗。

    從六祖慧能開始的中國的禪宗,影響了後來計程車大夫們,學習禪宗的坐禪,參禪方法。

    北宋的程頤,程顥就是半日讀經,半日靜坐。

    禪宗“明心見性”的理論,啟發了南宋陸九淵,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 7 # 量子讀書

    這是肯定的。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中國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而且可能正是王陽明先生借鑑了佛教和禪宗的觀點,才發展出了他的心學思想和理論。

  • 8 # 妙不先

    要當傻子不用非得選擇王陽明

    論實幹與複雜程度,左宗棠曾國藩高於王陽明。

    理論

    王陽明的一鍋粥沒出幼兒園

    心....魔鬼之家。修身,身起。身法不透,再加上心魔.......一鍋大亂燉

    比如可以試著感悟,為什麼睡著了,心在跳,肺在呼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從事什麼行業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