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玲32830778
-
2 # 春秋15
我覺得吧:
1.讓個性的發展有自由的空間,每個人都不一樣,盡情享受做人的快樂,這樣對自己有益。2.對知識的學習嚴加管束,必須讓知識昇華為智慧,有智慧的人對社會有益。
-
3 # 荷越影攝
首先要考慮,教育孩子你的思維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呢,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針對孩子到底該怎麼管這個問題,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是迷茫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不同的管教方式會產生什麼樣的利弊影響。
第一種:教育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這種型別的父母,可能在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孩子出生的時候該怎麼樣,幼兒園該報什麼興趣班,小學該讀那個學校,大學該讀什麼專業,畢業後該找什麼工作,兒媳婦該找什麼樣的等等等等。一旦父母有了這種思維,就不會主動去發現孩子的天性,而是讓孩子嚴格按照自己假想的路線去走,一旦孩子走偏,父母就會大動干戈,像什麼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臺詞層層冒出。
利: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就是孩子按照父母設計的路線走,會活得平淡安靜。
弊:弊端就是早期就扼殺孩子天性,會讓孩子更平庸,並且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沒什麼主見,承擔風險或者承壓能力有限
第二種:教育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這種父母是活在當下型,他們不會幻想孩子以後會怎麼樣,他們會根據孩子不同發育期改變教育方式,比如說1-4歲期間,由於孩子不會有偏激行為,父母會採用自由教育方式,他們會觀察孩子天性,從而引導孩子釋放天性。5-12歲期間,父母多會以身作則去樹立正確的三觀,也就是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自己為什麼。12歲以後的孩子,父母會設定一個大框架(這裡的框架,並不是規則制度的條條框框,而是以三觀作為框架),讓孩子自由發展。
利:這種教育方式好處就是能最大限度開發孩子天性,會讓孩子更加獨特,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強。
弊:一旦父母把握不好度,會扭曲孩子心理,甚至過度自由,又沒有正確的三觀,最終毀了孩子
-
4 # 有顆快樂平常心
我認為是自由成長好,但是該有的規矩還是要有。比方去別人家玩不能亂動人家東西,別人的玩具不能帶回家。只能休息日看電視,每次一小時。去超市只能要一個玩具,並且是爸爸媽媽同意了才買(有時會哭鬧,我通常是不理他)。別人幫了你或給了你東西,一定要說謝謝。我平常就是這樣帶孩子的。孩子也是很皮,但是隻要我對,他還是很聽話的。
-
5 # 使用者6961247675
時評作家:張雲飛指出,中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殺成為青少年人群的頭號死因。專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段時間以來,青少年自殺和校園暴力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作者選擇這個令人擔憂的重大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重要建議,體現了時評強烈的針對性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針對近年來青少學生中出現的虐待生命的現象,及時地提出了:呼喚生命教育這一中心論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的價值,理解生命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滋養學生的關愛情懷。總之,要讓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中出現的虐待生命的現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呼喚生命教育的觀點,標題就表明了這一論點。現實中青少年:虐待生命、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自殺率上升等極端現象,讓人很容易感到當前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中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等,讓人充分感受到了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引證法,論證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總之,例證與引證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
6 # 快樂營教育
古人說“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而今天更多人呼籲對孩子平等對待,讓其自由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到底對待孩子應該是嚴加管教,還是讓其自由成長。
根據不同家長對待孩子的表現,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 只重結果,粗枝大葉
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但是並不會專心致志的去深入到孩子的學習過程,對孩子經常批評、貶低懲罰,會拿他人的成就和自己孩子作比較,並且很少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深入思考,經常代替孩子做決定。另外他們不會關心孩子的興趣愛好,更不會為孩子的興趣投入。
這一型別的父母是太過看重結果,而忽視了其中的過程,事實上是一種粗枝大葉的表現,這類父母應該儘量讓自己變得更加細膩,給孩子更多耐心去深入到他的思想世界當中。
對孩子的影響:極高的要求和強壓,會讓孩子失去獨立人格,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間,由於受到長期的批評和職責,孩子會處在對目標的恐懼當中,在性格上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如果孩子的獨立思考時間滯後的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都會非常封閉、陰沉、鬱鬱不樂以及社交恐懼;如果孩子的思想足夠超前和成熟,他的交往能力並不會出現問題,但會在很早的時候出現逆反心理。
2 置之不理
相對於放任自由型的家長,這類家長的特點一般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說嚴重了,便是根本不關心孩子到底是怎麼樣了,只給予孩子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即可。一般富裕的家庭當中會經常出現類似情況。
忽視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也是缺少對孩子的愛的,相對來說可能因為自身的壓力較重,但是這並不應當成為父母不負責任的藉口。
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愛,因此對生活態度消極,表現出較高的攻擊性,同時易怒,有可能充滿敵意,形成自私、叛逆等心理特徵,易演變成反社會人格。
3 放任自由
不對孩子做出要求,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自己去闖。採用一種放任自由的方式,無償的滿足孩子的要求,經常代替孩子做事情,幫助孩子完成他們力所能及的困難。
完全放任孩子自由發展父母也是不明智的,因為孩子的成長就好比一棵小樹,它的成長軌跡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斧正,如果完全讓其自由成長,很有可能孩子會在這個過程當中走上歪路而父母並不知情。事實上,放養是變相的溺愛。其後果是父母在將來會和孩子進行激烈對抗。
對孩子的影響:對孩子的溺愛,導致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年齡滯後同齡人,經常代替孩子做事情的結果會導致孩子對學習和工作失去耐心,吃一點苦就想逃避。由於長期處在保護之下,所以孩子的行為會顯得幼稚,會像對待親人一樣,對他人失去尊重和耐心。
4 高調引導
這類家長是足夠細膩的,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能深入的瞭解孩子的性格秉性,心理變化,也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早的發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他們會為孩子做出努力的計劃,並且會“嚴加管教”,但是這一型別的嚴格,是一種斧正,而並非急功近利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強硬要求,相反這類嚴格是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斧正,是根據孩子的特點而共同商討出的規則。對於孩子的需求,他們也會敏銳的關注到位,也會讓孩子得到合理的自我發揮空間。
這種型別的父母擅長用行為結果引導孩子,並且心思細膩,能夠較好的把控自我情緒和行為舉止,他們注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又會在他們困難或走入彎路時加以引導。
對孩子的影響:將關愛與適度控制相結合,因此,孩子表現得自信和友好,他們並不會懼怕社交,也不會過於在意自己會犯錯,因此會自信大膽的嘗試新鮮事物。孩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父母正常約束和引導,因此也會由此形成自我約束的能力。 因為有足夠細膩的內心關照,孩子會在很早的時期去關注其他孩子的內心活動,會經常自發的關照他人,較常人更加成熟。
因此到底是讓孩子自由發展還是養家管教,那麼我們的結論就是,不論哪種方法,對待孩子一定要適度,在適度的基礎上,儘量摒除自己的功利心理,更加認真細膩的去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
回覆列表
孩子能自由放養自然是最好了,但是個人認為該有的規矩還是要有的。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放手吧。
從小要給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對寶寶要求太高,只要寶寶的習慣是好的就可以了,小寶寶都是比較願意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