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寶媽咪2019
-
2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很多媽媽在寶寶的成長中都會遇到“寶寶突然打人”“突然出現抓小盆友”的行為,尤其作為新手媽媽來說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這時給寶寶說也聽不懂,天天跟在小屁孩後面道歉可怎麼是好呢?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是“以暴制暴呢?”還是“放任不管”?那麼曾經乖巧的寶寶,為什麼突然就抓人了,原因有四點。
1、手部發育探索階段
寶寶愛抓人大多數會發生在寶寶1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寶寶手部發育處於敏感期,他們突然發現原來小手還可以這樣使用,而在寶寶第一次打人時大部分家長沒有去正確制止,尤其老人,覺得這是聰明,是和他親近的表現。
2、缺少語言表達本領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限,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候他們只是跟你或他人打招呼,但寶寶並清楚是打人行為,也不能把握輕重,只是透過其它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3、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2歲的寶寶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說什麼都以”我”字當頭先,自己的玩具,物品不許其他小朋友碰,這樣也會有打玩伴的行為。另外,如果父母抱其他寶寶,沒有注意到寶寶,寶寶就會對第三方“出手”,或者哭鬧錶示不滿。
4、寶寶模仿能力的增長
這個階段寶寶的模仿能力也開始變強。生活中看到父母有時會互相拍打表達感情,或者當寶寶看到電視中的打鬥場景時,他們就會無意中去模仿。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保持冷靜,並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如果家長們反應過度,寶寶會覺得很好玩,以為是和他們做遊戲呢,反倒會不斷重複這個動作。因此,及時轉移注意力是個好方法,吸引寶寶去玩別的玩具,或換個環境。
2、教會孩子表達方式
當孩子舉起手準備抓人時,家長可以抓住孩子的手並作出撫摸的動作,並告訴寶寶“摸一摸媽媽,媽媽好開心好幸福啊~”,幾次這樣的強化之後就會有所改善。無論多大的孩子,制止時同時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這一點相當重要。
3、樹立起好榜樣
愛模仿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事,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不在孩子面前使用過激的行為處理問題,以免對寶寶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
-
3 # 小風育兒
很多媽媽都發現在一定的時期寶寶出現了愛抓人的情況,寶媽覺得很無奈,寶寶無論怎麼說都改變不了這個習慣,那麼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寶寶愛抓人的原因。
原因1.探索世界,寶寶對手的控制力還不夠,但是他又想摸索這個世界,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很容易抓東西,這時她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2.缺乏安全感,有的寶寶缺乏安全感也容易抓人,比如說你抱著寶寶,寶寶沒有安全感,他害怕掉下去,摔下去,他就想抓住媽媽或是抱她的人,這也是一種原因。
3.好奇心,有的寶寶抓人完全是出於好奇心,他覺得很好玩,但是又不能完全地控制自己,不瞭解抓人和摸人的區別,所以容易出現抓人的情況。
怎麼辦呢?1.剪指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把寶寶的指甲減掉,免得他抓傷別人或是抓傷自己。
2.不要批評,要正確引導,把寶寶的手拿起來,輕輕地摸一下他自己,告訴他摸人和抓人的區別。
3.多給寶寶買些玩具,滿足孩子抓東西的慾望,把那些玩具洗乾淨,沒事的時候就讓寶寶自己抓玩具玩耍,這也是防止她抓人的一種方式。
4.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抱緊,多給孩子一些安全感。
-
4 # 孕孕眾生
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不用太擔心。
第一,抓、摸、咬等,都是小寶寶用感官探索世界的方式。
第二,隨著小寶寶自身生長髮育,逐漸掌握了抓握的能力,但是又無法很好地控制動作力度,所以在寶寶想要更好地支配手的能力時,就會變為打人、抓人。
第三,小寶寶在出現興奮、激動、憤怒、害怕等情緒時,不知道如何表達,只好透過自己能夠掌控的身體部位來表達,其實寶寶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意味著什麼,家長只要給孩子多一點關愛和陪伴的時候,相信這種行為會逐漸的消失。
寶寶九個月了,近一個月老是抓人,只要她摸得到的面板都要抓!
打手也沒用,而且抓完還要拍拍手討好討好你,省得生氣。
又覺的她什麼都懂,就是改不了。
這樣以後去幼兒園咋辦!家裡人都說像我一樣,難道這個也遺傳
回覆列表
嬰兒愛抓人是常有的,嬰兒抓人與大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完全一樣,更與暴力不相干,主要的原因是:
1、攻擊性行為是有意的,而嬰兒抓人多是無意的,嬰兒懵懂無知,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是用感官探索世界,例如:咬一咬,踢一踢,摸一摸……“抓”也是嬰兒一種探索行為。寶在這階段,他手的能力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他感覺前所未有的支配手的能力,於是頻繁使用。會表現為打人、抓人,後者比前者要早發生半個月左右。這種抓主要是抓大人的臉和頭髮,抓頭髮比較多。
2、攻擊性行為是發洩對對方的不滿,而嬰兒抓人基本不是發洩,例如諮詢中的嬰兒一再抓媽媽,就不是因為對媽媽不滿。
3、攻擊性行為是知道後果而故意傷害對方的,而嬰兒抓人卻並不知抓人會傷害對方,因為嬰兒是“自我中心”的,他們很難體驗對方的感受,抓人的時候自己不痛,就不知道別人會被抓痛。 可見嬰兒抓人不是品行問題,但這不是說不要進行調教,因為任其發展下去,會形成攻擊性習慣,就是不良個性了。 對嬰兒說教是沒有用的,責備也不能解決問題,要根據嬰兒的特點進行調教,主要是幫助嬰兒從懵懂中逐漸體驗行為的後果。為此,要促使嬰兒走出“自我中心”,能換位想到對方,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對方很痛的。 孩子抓家長了,家長一定要誇張地撫摩被抓處,向孩子表達疼痛的感受,孩子抓了別人,也是這樣讓孩子感受對方的痛苦,讓孩子給對方撫摩,道歉。必要時,可以適當讓孩子自己也體驗一下被抓的疼痛,並經常用他感受的疼痛提醒他不能抓人。 若提醒無效,就要用“吃點苦頭”的辦法,讓孩子感覺抓人不好,例如,因為抓人不改,就不能得到喜歡吃的東西(一定要讓孩子聯絡抓人行為)。 大人一定要堅持對孩子抓人的行為給以否定的反饋,用不滿意的表情和否定的話語,讓孩子感受自己的行為不受歡迎,而且要讓孩子有深刻印象,才能起抑制作用。一般來說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善意地抓人,至少是他們不會認為抓人是一種攻擊和傷害。父母剛被抓的時候,感覺很美,甚至還誇他們,“寶寶真厲害,可以抓人了”。寶寶很快地領會其功能,為了獲得表演和高帽,他們願意抓。這時候,他們會在他們感覺父母不看他們時主動抓,而且每次抓完以後,都開心得手舞足蹈。這沒有什麼不好,總之是親子之間的遊戲。馬上大人就失去了繼續玩的樂趣,口上不說發煩,開始迴避,或把手拿開,或表現出厭惡的表情。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玩法,也比較有意思。這像捉迷藏一樣,你越是躲他越是來勁。可以說這時候孩子可以判斷出一點抓人的作用,有點整人的味道。這是孩子行為異化的開始。如果此時跟他們說這是不好的,媽媽不喜歡你抓人,他們就會有個正確的認識。和幸災樂禍相比,他們更害怕媽媽不理他。最後發展為只要他們對你不滿就抓你,是對攻擊作用的正確使用。這也不可怕,只要你裝出憤怒的樣子,附加一些懲罰,他們也會收斂。但如果你是全職、以前經常制止他的一些行為,這種方法也是無效的。此時,應該回避和忽略。儘量避開他抓你,比如不抱他或在抱他的時候有準備意識多留意,及時迴避。苦惱就像他抓你的行為一樣,都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他們就不抓你瞭如果你的孩子小的時候,或在這之間脾氣比較大,他發生這個行為就是正常的,只要大人儘量及時滿足他的要求或減少他不如意的機會,發生的機率就會降低。如果你的孩子以前是一個小乖乖,則可能是你們大人最近脾氣不好,不耐心造成的,只要大人改正他們就會緩解。無論哪種情況,大人都應該及時把他引導到他感興趣的活動上來,雖然是上當,但你也要做。尤其是不應該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這個行為還是比較危險的,放進去容易,拿出來就困難多了。預防孩子“惡”的行為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他逗得高興些就可以。比如讓他自己走路去打翻水杯……。一旦這些行為發生了,改正的方法也很簡單--仔細分析這種行為的聯結,然後消除前導行為就可以。要相信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不過是時間長短各有差異。好照顧的孩子時間短些。孩子也是在不斷的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的,每個錯誤都說明他們在長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