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西樓飲月

    如果歷史只是一齣戲,可以隨意編排的話。我相信快意恩仇的吃瓜群眾絕對不會讓趙構同志捱到退休。早早就手起刀落,送他下去給嶽爺爺陪葬了。然而很遺憾,歷史沒有劇本,儘管身後罵名滾滾 ,宋高宗本人卻是沒病沒災,五十六歲禪位給孝宗趙昚後,退而不休、以八十一歲之高齡善終。

    既然高宗沒能不得好死,廣大群眾自然盼著他能suffering,最起碼不要歌舞昇平。你別說,還真有那麼一次,嚇得趙構同志差點要重操逃跑皇帝的舊業。卻說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兩淮前線宋軍一觸即潰,致使金軍狂飆突進,如入無人之境。十月,完顏亮自渦口渡淮河,淮東、淮西之宋軍未有敢纓其鋒者,紛紛後撤。一時“中外震恐”,宋高宗都打算捲鋪蓋了。俗話說國難思良將,此時離岳飛蒙難已逾二十載,建炎年間的名將早已凋零殆盡。加之紹興和議之後武備鬆弛、文恬武嬉,高宗環視四周,卻發現幾無可用之人。無奈之下只好啟用“素不習軍旅”的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督江、淮軍事,並以虞允文為輔,負責協助葉義問、參贊軍務。這一安排看似無心插柳,卻在無意間將趙宋王朝最後一位抗金名將推向前臺,挽救了南宋和趙構本人的命運。

    虞允文(公元1110年12月14日-公元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隆州仁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完顏亮率領大軍逼近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淮西宋軍主帥王權被就地免職,由大將李顯忠接任,虞允文則被派往採石勞軍犒師。虞允文抵到採石後,發現宋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而其時主將李顯忠未至,情勢危急,於是挺身而出、親自擔綱前線指揮。他向士兵分析形勢、曉以大義,激勵宋軍全力迎敵,甚至還對一位將軍用上了激將法:“允文入陣中,撫時俊之背曰:‘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宋史·虞允文傳》)。在宋軍的抵抗意志被鼓動起來之後,虞允文隨即將散處於沿江各處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形成一支一萬八千人的戰鬥部隊。隨後憑藉長江天險,與十五萬金軍展開決戰,結果以弱勝強、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詳情請見采石之戰)。采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與官渡之戰、夷陵之戰相提並論。虞允文以一介書生決勝於兩軍陣前,立下了蓋世功勳,實在是英雄了得。難怪後世那位睥睨天下的一代天驕也盛讚其曰:“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采石之戰後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軍北撤,南宋朝廷的生存危機暫緩。趙構總算把心放回肚子裡了。或許是年事已高,不願在第一線承受壓力,宋高宗於第二年六月以“倦勤”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實際上宋高宗禪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將在近期另文分析,敬請關注)。他自稱太上皇帝。這一年,趙構56歲,離他病逝還有25年。退休後的趙構時常干預朝政,完全沒有“倦勤”的樣子。而且因為有孝宗在前臺做擋箭牌,趙構不必忍受朝臣的唾沫星子、樂得耳根清淨。閒暇時到靈隱寺喝喝茶,或者在書齋寫寫字,甚是愜意。趙構書法高妙、影響甚廣,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太上皇帝趙構病逝於德壽宮,時年八十又一歲,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三月葬于都城紹興府會稽縣之永思陵。趙構其人的歷史形象是複雜的、難以蓋棺定論。一方面他扶大廈於將傾,獨撐危局、肇極南宋,將華夏之亡向後推了一百多年。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沒啥好說的,其實不然。要知道高宗南渡之時,身邊僅有親兵一千餘人。趙構能夠在短時間內調集軍隊守住半壁江山,實非易事。與之相比,儘管有明一代持續經營南都(南京),南京六部七卿雖為虛職但官僚機構完備,且南方四鎮的軍事實力著實不弱。條件要遠遠好於趙構。然甲申之變後,南明竟不能拒險守成。可見主事者的能力和手段對於劃江割據的重要性,遠非只需皇室之冑即可。另一方面,宋高宗對外不思進取、一味求和,有畏敵如虎之嫌。對內也有近奸佞而遠賢臣的汙點。實在很難算得上是有道明君。最後,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下令處死岳飛父子都讓他難逃千古罵名。嶽王墓前下跪的雖然只有秦檜等人,但到此一遊的歷代訪客又豈能不將他們的主子一同唾棄呢?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讓你失望了,宋高宗趙構得以善終,活了81歲,當了36年皇帝,傳位於養子趙昚,就是宋孝宗,自稱太上皇,1162年退位,1187年病死,當了25年太上皇。1189年才下葬。宋高宗趙構和其父宋徽宗趙佶,都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家,書法家,畫家,詩詞家。

  • 3 # 德厚致遠

    宋高宗的下場也算是可憐的,不過也應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靖康之難時,金兵圍攻汴京城,趙構僥倖流落在外,宋欽宗趙桓封他為兵馬大元帥,意在讓趙構招兵買馬率軍解京城之圍,結果趙構畏懼金兵不敢爭鋒,率先領兵從河北磁州逃避到了山東,眼睜睜的看著他的父母及一妻二妾和四個愛女被金兵俘虜北去,到了金營後,他的母女妻妾就被送入浣衣局,白天給人服役,晚上任人蹂躪。趙構落了個父兄被擄不去救,母妻被辱不敢恨。

    趙構也是個欺善怕惡的主,對敵人是懦弱無能,對忠臣卻是冷酷無情。靖康之難後,趙構由李綱、宗澤等人擁立為帝,在應天府即皇帝位,形勢剛有所好轉,趙構就聽信汪伯顏丶黃潛善的讒言,以種種無中生有的罪名將李綱貶逐罷相,幻想著用屈膝投降的辦法來換取金朝對南宋小朝廷的承認,使得在前線孤軍作戰的抗戰派將領宗澤被活活氣死。

    金兵見南宋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大舉南犯,黃潛善、汪伯彥又將金兵南侵的訊息私自扣壓,趙構有耳不聞,整天沉醉於歌舞聲色之中,尋歡作樂之際,聽到金國兵臨城下,趙構驚坐而起撇下美妾匆忙落荒而逃,結果身體落下殘疾,唯一的兒子趙鏐也在顛沛流離途中驚嚇而死。

    金兵搜山撿海捉趙構,趙構走投無路漂泊在海上,僥倖的是國難當頭總有英雄輩出而力挽狂瀾,金兵焚燒擄掠之後,退兵時在鎮江遭到韓世忠的頑強阻擊,金兀朮險些被俘,及後,各路金兵都遭遇吳玠兄弟、劉琦等愛國將士的迎頭痛擊,特別是岳飛先後取得郾城大捷,金兵精銳鐵浮圖柺子馬盡失,金兵被迫撤退,這也總算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趙構能夠苟延殘喘。

    面對宋軍的節節勝利,秦檜是憂心忡忡,趙構是戒心重重,首先是勒令各路宋軍班師,接著又解除各大將兵權,使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趙構不念國仇家恨,為了苟且偷生,竟奴顏婢膝地與金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首創戰勝國向戰敗國割地賠款的先例。為了滿足金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竟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國之棟樑岳飛父子,岳飛父子竟死於大功垂成之際。一時天下寒心,有志之士,為之扼腕切齒。趙構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難怪後世的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在《宋論》評價趙構:李綱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澤之忠,非不知任也;韓世忠、岳飛之功,非不知賞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

    趙構自以為和金國透過稱臣納貢的奴顏婢膝的妥協投降政策和割地賠款的金錢外交政策就會讓金國息兵罷戰,能使南宋苟延殘喘偏安一隅,痴心妄想與金國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就能換取兩國永久的和平共處,從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可以縱情貪圖享樂。那曾想《紹興和議》的簽訂還不到二十年,金主完顏亮又率金兵南侵,企圖徹底滅亡南宋政權,面對金兵大舉進攻,趙構又想採用逃跑策略,多虧虞允文的採石磯之戰和李寶率領的南宋水軍靠火器以少勝多取得膠西海戰大捷,抵禦了金兵的進攻,挽救了南宋王朝,也恰逢金國內訌,金國後院起火,金兵內亂兵變,海陵王完顏亮被殺,金兵無功而返。

    這次南宋保衛戰的勝利,更加深了將士們對岳飛的無比懷念,岳飛的舊部哭聲如雷,聯合上書申訴岳飛冤屈,高宗趙構擔心引起兵變,為了穩定政局安撫民心,才不得不急忙禪位養子孝宗,詔令岳飛官復原職,賜錢百萬,以禮安葬,岳飛後人全部加官。

    和金政策的失敗與抗金戰爭的勝利也使趙構威信掃地,難以發號施令,更難以繼續採取議和投降政策,抗金又不敢,便以‘’談泊為心,頤神養志‘’為由宣佈退位。 更讓趙構難堪和尷尬的是作為兒皇帝的趙構比金朝的繼任者金世宗完顏雍年歲編老,歲數偏大,無顏面對又不好意思再當兒皇帝,屈膝下跪恐怕天下人恥笑才堅決要求退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胞胎同卵還是異卵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