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粒粒七七
-
2 # 一往文學
大作家魯迅的《傷逝》實在是一篇聰明絕頂的小說,需要我們反覆翻讀、仔細咀嚼,方能咂摸出些味道來。
早在粗讀《傷逝》時,怒斥故事男主角為"渣男"的言論便不絕於耳,大多出自一些極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小姐們的櫻桃小口,論批評頻率,說是一日三番亦不為過。伊彷彿並不記得時代背景這道坎兒,卻又心慕諸葛孔明在陣前罵死王司徒的義舉,便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渣男!"
為什麼呢?
一、涓生是不是"渣男"?當然不是。
那涓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嗎?這句話有待商議。
《傷逝》的聰明之處有很多,仔細閱讀頗有趣味。其一,便是採用復調的藝術形式,故時時可見魯迅像"一個隱形的壞孩子",在主人公的"背後惡意地刻毒地學舌"。
文中的"我"似乎正是"涓生"本人,終日喋喋,但又並不完全是,亦有作者端坐在另一個世界,冷眼旁觀。
涓生喋喋又娓娓,娓娓又狺狺,試圖給這個俗套的戀愛故事裱糊上一些體面,真實卻是遮掩不住的——若"涓生"實際上問心無愧,他是斷不會遭受魯迅如此刻毒的反諷的。
二、"手記體"的敘述手段魯迅在《傷逝》中採用了"手記體"這一內心獨白式的敘述方式,放在偵探小說裡就是赫赫有名的敘述者詭計(眾所周知,推理的奧義是詭計),老套而又好用。在這個認知基礎上,"涓生"的獨白必然不可靠:世界上所有的人,本質上都是自我的。這一點,從身為女主角、卻被有意無意地隱藏了的"子君"的際遇中推理便可簡單得出。
可惜,涓生想法雖好,卻不切實際。
魯迅先生是何等聰明人物,下筆自是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尺水微瀾意悠長。
於是矛盾頻發。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涓生痛心子君由無畏變得怯弱,口上說著"這在我不能算是一個打擊",卻終不得不承認"彷彿近來自己也較為怯弱了";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涓生口口聲聲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子君為二人的"生活"努力,反因無情趣遭棄;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涓生為了"免得一同滅亡",選擇"決然捨去"子君,而子君卻"決然"選擇"捨去"自己。……
涓生,正如魯迅在《阿金》一文中談到的,"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三、如何為子君辯護?很難。
子君作為一名中國式的娜拉,她的兩次出走全都不是為了自己。若要稱揚她是進步的獨立女性,未免過譽。子君的兩次出走都可說是作了男人的傀儡。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我並不願溢美她的愛情。她的愛情實際上還是舊式的,不平等,低眉順眼,似乎具有著逆來順受的美德,卻始終怯弱、愚昧,而且可悲。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阿隨的名字,莫不是出自於此?那,阿隨可看做子君的幻身了。
——何其可悲啊,這獻祭的愛情。
我亦不能為子君辯護。
魯迅先生絕少敗筆,文筆姿縱剛勁,可謂簡潔凝練。讀他文字,幾乎可以讀出一個宇宙來,始知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
3 # 詩詞名句鑑賞
涓生把子君理想化了,戀愛的時候,在他眼裡,子君是一位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意識的新女性。
當愛情的甜蜜漸漸被現實生活中的五味雜陳所取代時,涓生覺得眼前這個女人不再可愛。她的功業,似乎完全建立在每日的餐飯上。
涓生甚至覺得他和子君很難再會有交集了。
涓生以為離開自己的子君可以勇敢的走出冰冷的家庭,去獨立的生活,所以,涓生向子君坦白一切,並提出分手。
事實卻是:子君的勇敢完全建立在對於涓生的信任和依賴上。子君為了能夠婚姻自主,不顧一切地脫離了自己的家庭。面對涓生的日漸疏離,子君心如死灰,最終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涓生從與子君的愛情中解脫出來了,卻陷入了另一種空虛中。他很自責,覺得是自己導致了子君走向死亡的道路。
涓生的理想化愛情和子君將愛情落實到現實的溫暖是有本質區別的。
他倆的愛情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回覆列表
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為《傷逝》,其中的男女主人公叫涓生和子君。
子君這個名字,讓我想到那部由馬伊俐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因為該劇作者亦舒喜歡魯迅的作品,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叫子君。劇中的子君由家庭主婦,慢慢成長為職場麗人。而魯迅小說《傷逝》裡的子君,一個追求獨立的女子,卻以早逝而告終。
人到中年後,重讀魯迅的這篇小說,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在小說《傷逝》裡,女主人公子君不止一次說過“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可真實的子君,是以兩副面孔出現的。在會館時期的她,是戀愛時期的小女子,那時的她是一位新女性形象,她果敢,有主見,有見地。而和男友同居時期的子君,卻變得膽怯而無知了,似乎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帶有著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婦女。
想想看,其實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她是一類人,是一類女性形象群體的代表。
我時常能想像到子君單純的模樣,她聆聽涓生說話時,眼睛裡閃耀著吹動的光芒,她對生活,對愛情是多麼憧憬啊!後來,她摘回枯槐樹的新葉,她忙碌地去做飯,直到無米下炊。還有,她不得不和官太太為油雞等瑣屑事而爭吵,還有那隻她取名為阿隨的,瘦骨嶙峋的小狗。
《傷逝》是一部悲劇。女主人公子君早逝了,她是為涓生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悲劇。
她的死,看似和涓生有關,可是又讓人覺得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因為涓生是真實的,他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而愛情,也是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的。
說起愛情的更新和變化,我想到剛看過電影《無問西東》,片中的男主人公之一,一位中學教師,妻子對他掏心掏肺的好,可是他卻視她為空氣。面對妻子的詰責,他一改往日的文雅和懦弱,在妻子的威逼下,拼命地喊出來:其它東西都可以變,為什麼愛情就不能變???
是啊,為什麼愛情不可以變?
涓生愛子君嗎?是愛的,他愛開始時的子君,也愛逝去的子君。可是子君並不是只有這兩段時光組成啊!
兩個相愛的人,經歷了現實生活中的波折,真實的生活矇蔽了純真的愛,日子越來越拮据,油雞逐漸成為奢侈,阿隨被送走後,涓生眼見著子君的頹唐,只有感嘆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啊!
而涓生的愛,確實已在變化,他甚至在心裡已經想象著想子君的離去,甚至是她的死,小說就這麼殘酷和真實。
涓生為逃避家中的冰冷空氣,選擇呆在圖書館,孤身枯坐之際,回憶從前,這才覺得這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
如果說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早已變了,而且變得更加徹底。愛情與生活,太容易產生這樣無奈的聯絡。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愛情太脆弱,輸給了生活,這也是他們所困惑的。想到他們在吉祥衚衕同居時,那些安寧幸福的夜晚,那短暫的幸福,卻讓子君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價。
涓生的領悟,終於也成為眾多讀者的領悟:人首先要活著,才可以有其他追求。
等著時機或房子成家的成年男女,在生活尚無著落時,有沒有“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感慨?
魯迅先生的這一篇《傷逝》,不止在那個時代才有,在什麼時候都可能有,也許,傷逝的是女人,是男人,是愛情,或是房子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