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攝影力
-
2 # 網際飛俠
作為丹麥飛思公司認證攝影師和富士全球簽約攝影師,飛俠一直在使用飛思數碼後背和富士中畫幅進行拍攝。
追求極致畫質、大幅面輸出,對於高階的攝影愛好者和商業攝影師來說,都是有意義的。當然,中畫幅體系不便宜,但拍出來的作品畫質,真的讓人震撼。隨著技術的進步、機身和鏡頭的小型化,輕量化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相信會有更多喜歡攝影的朋友來使用。
同時,使用中畫幅相機,也會讓你的拍攝更加的嚴謹,拍攝之初就會進行全方位的考慮。
來分享一些飛俠使用中畫幅相機的片子吧。
飛思數碼後背:XF機身,6000和一億數碼後背。
富士GFX50S的,在剛上市的時候拍攝。
中畫幅是一個體系,同時需要自己建立起色彩管理體系、儲存體系、後期處理體系等來配合。攝影並不是孤立的,體系最重要。
-
3 # 光線攝影學院
你好,中畫幅相機,包括了膠片中畫幅相機和數碼中畫幅相機,兩者的用途和意義各有不同。我具體解析一下:
一、在膠片時代,35mm膠捲,很難良好放大出超過24英寸的照片
35mm膠捲拍攝的照片,要想放大超過24英寸,一般也是需要製作一箇中畫幅翻拍底片,也就是說,用120相機翻拍35mm底片或者翻拍洗印好的照片,獲得一個120底片。
然後,再用這個翻拍獲得的120底片,放大超過24英寸的照片。
這個是一個工藝流程,在膠片時代,基本上只能這麼操作。
比如說,你開照相館,開婚紗影樓的,要想給客戶放大48寸的大照片,你最好必須準備一個120相機。
當然,在1980-1990年代,大家都很窮,開照相館的也不見得多有錢呢,所以,這個時候,售價2000多塊錢的俄羅斯基輔相機,基輔120相機,就成為了縣級市的婚紗影樓的搶手貨了,當然,有錢的影樓,會選擇瑪米亞的120相機。
再有錢的,會選擇祿萊啊,哈蘇的120相機。
二、在數碼時代,其實,對於影樓和攝影工作室,2000多萬的佳能已經足夠用了
對於民用來說,婚紗攝影來說,就是2000多萬的佳能相機,列印個48寸,或者幾米的海報,也都是不錯的了。
更何況,還有高畫素的尼康D850,索尼A7R3這些機型,基本上是足夠絕大多數民用需要的了。
三、在數碼時代,真正對於中畫幅有剛性需求的,就是高檔品牌宣傳的大幅高精度廣告海報了
基本上,這個屬於商業廣告的領域了。
而且是高檔商品或者高檔品牌的宣傳廣告了。
尤其是奢侈品,珠寶啊,汽車啊,LV啊,時尚服裝啊,等等。
四、對於鏡間快門鏡頭有需要的商業攝影廣告,這個只有中畫幅數碼相機有鏡間快門的鏡頭
這個,需要非常快的閃光燈同步速度,並且要求的閃光燈的功率也非常大。
而我們的全畫幅相機,是不可能做到的了。
嗯,好吧,這個應用,主要是服裝廣告了。
五、中畫幅數碼相機,其實很麻煩,抓拍能力也不行
因此,中畫幅數碼相機,很難取代尼康D850或者索尼A7R3的了。
即便中畫幅數碼相機,以後機身白菜價了,只賣一兩萬塊錢了,但是由於鏡頭主要以定焦為主,鏡頭也比較粗壯,鏡頭品種也少,以及中畫幅數碼相機對於抖動更加敏感,而你購買中畫幅就是為了追求頂級的畫質,你斷然是不會向任何抖動妥協的。等等,各種原因,因此,即便中畫幅數碼相機,以後只賣一兩萬塊錢了,也依然是很難普及的了。
-
4 # 使用者6317220047
作為中畫幅相機在膠片時代的老使用者,那個時候的商業攝影師,我頗有心得。進入數碼時代後,更多了一份對中畫幅成像的研究。
膠片時代我發現有一個挺奇怪的現象。哈蘇的成像居然不如徠卡135的結實。我是說細節不好,同時邊緣也模糊。
具體的原因,從能量傳遞角度出發,我寫了一篇《我為什麼要追隨奧斯卡.巴納克式的相機》來解釋深層次的理論原因。
總之結論一:同樣優秀的鏡頭,在解析度方面式等效的。M43拍不清楚的,中畫幅同樣拍不清楚。中畫幅拍的清楚的,M43同樣拍的清楚。
結論二:畫素和分辨物體的能力無關,但是和列印輸出的大小有關。
結論三:中畫幅目前的優勢主要在於單個畫素的尺寸比較大。
結論四:中畫幅的配套鏡頭一直是一個問題,很大很重不說,而且實在選擇不多,外出拍攝需要助理。當然,最好是能扛得動相機的漂亮女助理啦!
我看到富士降價了,也曾經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是不是要重溫一下中畫幅。不過其實富士5000萬畫素的相機,橫邊畫素不過 8256畫素。我用的富士XH1也有6000畫素。如果用300DPI列印,中畫幅僅僅比我2400萬畫素的相機多列印了7英寸。如果用600DPI高解析度列印,中畫幅才大了僅僅3英寸。有意義嗎?
回答是:在輸出尺寸上5000萬畫素級別的中畫幅對比2400萬畫素的APS都沒有意義。但是它的色彩還原肯定好過我。因為畫素大,製程工藝好控制,SN就好。這是目前中畫幅的意義所在。
那麼一億畫素如何?
以飛思IQ4150MP為例,它橫向有14204畫素,比富士XH1的6000大了很多,可以列印大一倍的尺寸。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還有PS的堆疊和很多相機本身已經內建的堆疊在那裡。小相機用高解析度模式,拍攝個8000萬畫素的照片也不是問題啊?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手機就夠了;要求高一些的,單反/微單就夠了;對於攝影有很深熱愛的人士,高階的微單單反也就足夠了。至於商業攝影,那麼中畫幅式必須的,但是最好上一億畫素級別的。因為5000萬畫素級別的很快會被普通業餘相機趕上來。
我還是帶著自己的老夥計拍照吧。
我特地上2張適馬sd Quattro在汽車博物館的照片,30mm F1.4鏡頭拍攝,和賓得645D的33-55mm相比,差勁嗎?質感和空氣透視,哪點差勁?
因為30mm對陣33mm,其實已經把物理焦距補足了,我不過是需要多退後幾步拍攝。而上圖中我還沒有展現F1.4真正的背景虛化能力,空氣透視感還要誘人一些吧。賓得645D有F1.4的鏡頭嗎?
同理,適用於PK任何中畫幅相機。
這樣的夜景,即使ISO100,我也可以輕鬆拍攝,而中畫幅就必須用三腳架了。這就是我可以買,而長期沒有買中畫幅的原因。機動性和拍攝的靈活性大大受限,機身的效能又達不到我的需求。所以暫時不考慮中畫幅了。不僅中畫幅我不考慮,連徠卡M我都沒有考慮。原因相同,機身效能不符合我苛刻的要求。
-
5 # 鑫鵬攝影
數碼後背拍攝、必然要犧牲拍攝的快捷,及攜帶的方便、每每拍攝都必須依賴中型以上三腳架,我個人覺得還是中畫幅一體機比較好、我現在幹活都是用賓得645Z、數碼後背特別是CCD的、最適合棚拍靜物、及產品、拍模特都比較慢,檔案量太大、儲存的慢……
-
6 # 江千里2014
中畫幅追求的是高畫質,常規單反只能望塵。隨著攝影器材技術的提高,當感光器畫素超過一個億後,”中畫幅“畫面,即可透過“普通”單反相機獲取了。
附圖為佳能5DSR拍攝,畫素5060萬,運用寬銀幕2X鏡頭攝影,可以獲取超過一個億畫素的圖片,已經可以和”中畫幅“媲美了。
-
7 # 琴劍QJ
十多年前,我把祿萊中畫幅相機寄到飛思廠家,花12萬5千元配了2200萬畫素的後背,拍風光片那叫棒啊。可到現在已有十年不用了。可惜了我的七支施耐得鏡頭呀,當時花了18萬。
-
8 # 尋庶
在135底全畫幅畫素能達到4000的今天,用中畫幅的主要意義,已不止是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多的細節。主要還是成像的透視關係上的區別。
這種區別描述起來複雜,舉個例子:假設中畫幅是全畫幅底面積2倍,它標準鏡頭所拍的照片,相當於兩張135機100毫米鏡頭所拍照片拼成一張。那麼,它既有100毫米的透視景深,又有50標頭的視野。再舉例:兩張135機標頭所拍的片子拼接起來,相當於中畫幅的廣角效果。這從點可看出,中畫幅機變形極小,畫面舒展、大氣。
回覆列表
更強的畫質,更強的輸出,更強的虛化
更高的價格,更高的逼格,更高的機身
如此而已,我依然抱著我的600D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