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11048512836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典故。王力先生讀清華研究院的時候,在梁啟超、趙元任兩位先生指導下作學位論文。梁啟超先生很欣賞他的文章,趙元任先生卻不怎麼欣賞,在文章中挑了幾處毛病,並且添了一句批語:“說有易,說無難。”

    凡做考證功夫的,無不服膺於趙先生的真知灼見。根據一種理解,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凡涉及到事實的發現、考證、總結、歸納,做出一個“特稱肯定判斷”通常要比做出一個“全稱否定判斷”容易得多。“有”指向對一個存在命題的肯定;“無”指向對一個全稱命題的否定。說“有”,只要發現一個,就能證明其為真;說“無”,就必須將邏輯外延的所有成員一個不落地考察一遍。比如,要證明“存在一隻白天鵝”不難,而要證明“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即沒有一隻天鵝不是白的)”,就決非易事了。果不其然,在澳洲就就有人發現了非白色的天鵝。再比如,要說儒家學說中包含某些“形而上學”命題,這不難啊,《論語》中的“天何言哉?”不是麼?而要證明儒家學說中不包含任何的“形而上學”命題,恐怕做一輩的皓首窮經功夫也不夠的。古今儒家學說知多少?這實在是一個未知數。倘若遇到一個無窮子集,在歸納意義上恐怕是很難有理由說“無”了。比如說,支援存在地外生命的科學家,只需要在數千億個星球中找到一個例證就足以證明自己的觀點了,而那些反對他們的人就麻煩了,因為這些人無法窮盡所有星球的生命跡象。漏掉一個也不行啊,萬一那個星球上就有呢?

    當然可以反問,這樣一來,那不是所有的全稱否定判斷都無法被證成麼?(我們可以將全稱肯定判斷視為全稱否定判斷的負判斷)在經驗上似乎如此,所以人們說“凡事並無絕對”,科學上也不例外。你能說所有的“水”都是H2O麼?即便能說,那也是基於定義而非經驗概括(我把“水”定義為分子結構如此這般之物)。邏輯上有一大堆同義反復的“先驗命題”,比如“所有大於2的自然數都不會小於2”(邏輯不矛盾律),“所有單身漢都是沒結婚的成年男子”(同義反復)。

    此外,這裡的“有”“無”之辯容易陷入概念遊戲。比如說,所謂“有”,至少包含“有有”及“有無”兩種情況,反過來,所謂“無”,也至少包含“無有”及“無無”。接著要問,“有無”是“無”還是“有”呢?“無無”是“有”還是“無”呢?一言難盡。

    現在讓我們轉向另一種形式的“有無之辯”,即“說無易,說有難”。

    上面的“說有易說無難”宗旨是“對事不對人”,即使用在人身上,也是將人看作“事”來處理的——將包括自身在內的所有事物當作物件。而“說無易說有難”呢,宗旨是“對人不對事”。比如,我容易說“我沒有……”,難說“我有……”。比如,我容易說“我沒錢”(我窮),難說“我有錢”(我富)。你容易說“我不懂黑格爾哲學”(即便你其實懂一點黑格爾),難說“我懂黑格爾哲學”。這裡的“不”相當於“無”,其反面相當於“有”。你若問我,你有能力駕馭哲學、藝術、科學、政治、國際關係等廣泛而複雜的領域嗎?穩妥的回答顯然是:我沒有能力駕馭這麼多領域。

    可是,世上又有幾個有資格說自己“有能力駕馭哲學、藝術、科學、政治、國際關係”的人呢?說“有”難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年過完了,農民的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