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腦有哪些人們的認識誤區,如何知行合一利用大腦的科學知識,從而改善自己?
7
回覆列表
  • 1 # 不祁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工作是得到智慧的一個方法。

    讀書,不要困在書的世界。

    因為我以前就是讀死書讀傻了!

  • 2 # 遠方92428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分別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不同角度分析知行合一,要用大腦的科學知識改善自己,建議多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聽從內心的聲音去改善自己。

  • 3 # 絲路駝鈴A

    透過內觀禪修或者靜心冥想還有催眠療法,加強專注力的鍛鍊活在當下,佛學是說:擔水砍柴皆能悟道。這樣頭腦裡面的精神熵會下降到較低水平,人的精氣神整體狀況就會提升。

  • 4 # 冬天的溫暖rxm

    才力愈高,私意愈盛。沒有知識時尚能保守初心,一旦“黃袍加身”,便肆意妄為,造成很多危害。現代人更多需要做“減法”而不是一味向外索求。知識越多就越容易改變命運,因為可以造福他人,改變社會,也就是發出的光和熱更多,舞臺更大,這樣的知行合一本是好事。可往往太多人有了名權利後,就以為自己真正的知識多了,以為可以主宰自己和他人。世人用世俗的眼光去仰望物質化的自己,都矇蔽在彼此的慾望中。知行合一是真知真行,知是良知,行是致良知,不求名利財色,只是內心的無限透徹,如同花草樹木一般,潤化他人,悄無聲息,對方受到“恩澤”而不自知,用知識開悟的每個人內心的良知。

  • 5 # 廣州市歐弘企業管理

    什麼是良知?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盡心上》)

    “不慮而知,謂之良知”,“慮”在這裡是指思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知叫良知。什麼叫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眼睜睜地看著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用不用得著思考?不用。我們思考出來的可能這樣或那樣,而眼睜睜看到的只能是一個結果,不可能是其他,這樣一個知就叫良知。

    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它是,非的還它非。”(《傳習錄》)所以,還事情以本來面目的知就是良知,還事情以本來面目就是真知,就是正知。這跟我們理解的良知有點區別:我們把良知理解成好的、善的,惡的、壞的不在其中。

    孟子和王陽明講得很明白,良知不論善惡,只論是不是真,是不是正。你的知是真知、正知,它就是良知。惡的,你知它惡;善的,你知它善,這就是良知。良知不是善,不是惡,良知是對善、惡的知。所以,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傳習錄》)。

    企業中具體怎樣喚醒良知做管理呢?我們看幾個例子。首先是企業的執行力的問題。

    執行力是企業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但很多企業抓執行力是有誤區的。第一個誤區:要提升執行力,就要在制度上下功夫,要把制度定得更細,定得更準。第二個誤區:要在獎罰上下功夫,你不做我就重罰,你做了我就重獎。在制度上下功夫、在獎罰上下功夫的的確確是很多企業提升執行力的傳統方式,但效果很不盡人意。

    執行力可以說是企業的頭號問題:品質問題可以歸結為執行力的問題,計劃問題可以歸結為執行力的問題。不管你企業是什麼樣的問題,最後似乎都可以歸結為執行力的問題。

    為什麼執行力成了企業的老大難問題呢?因為我們沒有在知上下功夫!沒有在喚醒員工的良知上下功夫!

    很多老闆都抱怨自己企業的執行力如何如何差,但你要問他究竟什麼事情沒有執行?究竟誰沒有執行?究竟沒有執行多少次?究竟什麼時候沒有執行?他就答不上來了。可見,執行力低的真正原因是我們對執行和不執行的事實不知。

    執行力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你說他執行力高、執行力低,他的執行力有多高有多低,你拿得出準確的資料嗎?拿得出多少事實呢?

    所以,只有每天針對每一項事情來檢查,做了還是沒做我們都清清楚楚,企業的執行力才能提高。企業裡的很多事情都不難做到,然後對查出來的結果進行公佈,事情公佈出來,沒有做的人一定有壓力。特別是將檢查的結果以日誌的形式給到總經理,讓他從中看到企業執行力的實際情況。有了這些知,不按要求做的員工,就一定會有壓力。這個知就是真知,是還事情以本來面目的知,是良知。

    真正知到這個層面,員工會去做。因為他不做,老有人盯著他,老不做,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當你到了真知,行自然就會有了,知和行是連在一起的。王陽明講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知行合一”也有前提,前提就是這個知必須是真知。

    抓執行力我們要靠真知、良知產生的知行合一,抓生產計劃也是靠知行合一。我們透過反覆的產前排查,特別是物料的排查,很容易發現生產條件的欠缺,特別是物料的欠數。知道欠,就能快速追欠,快速補欠,這樣計劃的條件就很容易達成。其實,知了欠,追欠、補欠相對簡單,就是抓執行的問題了。所以,知了以後容易行,因為知和行是合一的。

    抓員工激勵也要靠知行合一:

    我們在湖南一家食品企業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在工廠員工上下班必經的路上做了一塊幾十米的看板。這家企業的包裝車間有一百多人,我們把這一百多人的效率和品質資料寫到這個看板上,然後將每個人的名字和照片與業績資料相對應,資料每天更新,最後不獎不罰,一個月員工的業績提高了30%。為什麼簡單排一下名,業績就能提高30 %?包裝車間共有一百多員工,老排在最後幾名的有壓力,上下班被別人看得都不自在。而排在前面的走起路來都很驕傲,這就是動力。

    在生活的舞臺上,不一定個個都想戰勝別人,但願意被別人打倒的人,一個都沒有。在企業裡搞一塊看板,把每個人的名字、業績都寫在上面,那裡就成了一個“拳擊擂臺”,員工不參加都不行。在這塊擂臺上打擂,好的就會更好,差的就會追。阿米巴就是這樣:既不獎錢,也不罰錢,只是每天公佈業績。稻盛和夫先生就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只要公佈業績,大家就會形成PK,就會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很多人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解成知了以後要去行,知道以後就要去行動,這是錯誤的。王陽明認為知和行是一不是二。你聞到這個雞蛋臭了,你就會厭惡。不是先知道惡臭,然後再來決定是不是討厭。沒有先後,也沒有一個決定是否厭惡的心理活動,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過程。

    知、行是一體的,知和行是一個念頭。知的念頭真正到位了,行的念頭就在裡頭,兩者不是分開的。說成是兩者,只是為了說話的方便。

    但知、行統一必須有一個前提:知必須是真知、良知,如果不是真知,不是良知,知、行不會合一。關於怎麼把人的行動力提起來,王陽明等於給我們開了一個方子:要得到行,就要在在知上下功夫。要下到什麼程度?下到讓那個“知”變成“真知”、“良知”、“正知”,直到見到事實的真相。

    好看是真相,惡臭是真相,知道這兩個真相,你立馬就會喜歡或討厭,你立馬就行。所以,企業裡面怎麼提高執行力?企業人的行怎麼提高?在“知”上下功夫,讓知達到真知。

    知不僅僅意味著資訊,它還意味著能量。 如果知只是資訊,那就屬於知識。很多企業的人知識不低,甚至很有知識,但為什麼很多問題沒解決?就是因為很多人的知屬於知識,不屬於真知。他們掌握的資訊多,但真相不多。這些資訊更多是書本上的,或者是別人的經驗,或者是自己過去的經驗,並不是企業當下的實際,所以解決不了問題。解決企業的問題要從哪裡入手?多去掌握企業的實際,這叫真知,這叫真相。

    很多朋友甚至因為知識多成了障礙,因為知識越多,他就越認為沒有他不知道的。知識層面我們是知道很多了,但真相層面知道的多嗎?真相跟人的學歷、知識沒關係,因為真相每天不同:倉庫昨天有,今天不一定有;昨天供應商說物料明天送過來,明天他是不是一定送得過來?不一定。前工序說加工件過兩天給你,是不是過兩天他一定給你?不是的。真相每時每刻都不同,它瞬息萬變。所以,知真相跟學歷沒關係,跟過去的經驗沒關係。要知真相,一定要當下去知。

    佛門說“活在當下”,這句話講得非常精闢。我們一定要有“活在當下”的精神。要“活在當下”,就要跳過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去獲得真知,要真正在“知”上下功夫。

    選自《知行合一要落地》 曾偉 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快樂是我對你唯一的承諾後面一句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