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過路過邂逅過
-
2 # 讀寫探秘
要問現在還有多少人對集郵感興趣,只能說,還是有人感興趣,但不多。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通訊工具很發達,電話、電郵、手機聯絡很方便,寫書信已經被現代通訊工具所替代,書信基本不寫了,很自然地,郵票也見得少了。可以說,如今的00後已經很少知道寫信這回事了。當然,他們更不會去關注郵票,去做集郵之事。
二是與新郵票發行制度有關。新郵票發行有不合理的地方,新郵票發行要預訂,有時還需要搖號。有時想買當年發行的套票又總是無貨。這個過程有點耗費時間,還有點折磨人,於是對集郵的一點熱情也逐漸消退了。
三是現在的人,興趣已經不在集郵了。特別是一些年輕人,都在玩電腦遊戲了,玩手遊,看手機上的帖子、段子,還有誰把集郵作為自己的一個興趣,一個愛好?
現在仍對集郵有點興趣的,當屬於那些年紀大一點的幾個人。
-
3 # 7264944633086
謝邀請,集郵都是憑個人興趣和愛好,興盛的時代己經過去,那都是50.60.70後,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80.90.00後他【她】們根本沒興趣,但是還是有一少部分人在參與。對我個人來說只能是利用點空閒時間,當做好玩,至於它存在多少價值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留給後噹噹做紀念。僅供參考。
..
-
4 # 王牌經營輔導師
謝謝邀請!樓上的回答已經很全面。集郵是一個文化愛好。我小時候也集郵。上學後,隨著家裡搬遷,郵冊也遺失了。後來就不再繼續,每年郵局發行的碰見了就收藏一些。總之,愛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小一枚郵票,承載著文化的資訊,也承載著集郵者當時的快樂!所以我認為,與人數的多少無關。
-
5 # 貓咪思想家
我是80後完全沒有集郵的經歷,感覺陌生,更別提是個興趣了。但我爸媽60後他們那代人凡有點文化的好像都特別喜歡集郵。
我順帶分析幾個原因,他們那代人對集郵感興趣,首先因為那時候資訊科技不發達,朋友之間基本都是書信往來的,信封上貼個合適郵票才能寄到收信人的手中,如果兩個人是相互傳情的情侶,一定會珍藏好每封信,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一張張小小的郵票就這樣沉澱下來了。其次,郵局會時常搞一些限量版紀念版,也會吸引很多人去收集,這就好比現在限量版包包,鞋子,有經濟的條件的肯定喜歡去收藏的吧!更何況那時候限量版的郵票又不貴。還有個原因可能是那時候的人有趣活動真的不多,集郵也是給自己找找樂。
-
6 # 中國集郵
一個90後郵迷跟我說,身邊不喜歡郵票的人往往覺得集郵圈太高大上了,普通小白很難進入。其實不是這樣的,郵票更多的是文化傳承,一張花紙片上有很多的學問。
和以前相比,現在集郵的人確實不如90年代那麼多,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玩一些網路遊戲,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收集郵票。
年輕人能走上集郵這條路的大概有這三種情況:一是家庭的傳承,二是同輩的影響,三是集郵活動的帶動。而家庭傳承佔比最多。
-
7 # 外郵之窗
你大概是想說。現在是不是沒人集郵了,但感覺太武斷,所以委婉地提出來這個看法。
其實這個圈子人還是挺多的,只是外部環境太複雜,華人又太多,造成沒人集郵的錯覺。保守估計十萬二十萬人還是有的。如果是集郵協會成員,恐怕這個資料會比較確切。
覺得集郵沒有“前途”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是這樣的:
可惜的是華人太聰明,尤其是在經營上,不捨得做所謂的無用之事。花錢=投資的理念根深蒂固,這不光在集郵上體現,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出來,比如兒童教育,交男女朋友,出國留學等等,表面上冠冕堂皇說什麼給孩子更大的空間,我們只講感情,外面的世界更廣闊,實際都是一本賬在肚子裡算好了。就連出去旅行一下,還得背一堆免稅商品回來,放到微信或者淘寶裡賺點外快。
所以,集郵在國內變成了投資理財的一種,漲的快得郵票越看越好看,大家趨之若鶩。跌的郵票再有內涵也白搭。
真正賺到錢的都是早期認認真真集郵的人,而不是緊著倒騰的二道販子。如果為了錢,可能早早就賣掉自己的收藏了。可惜中國郵政現在是不管死活玩命印,吸金大法基本已經把市場抽乾淨了,集郵者也失去了興趣。而希望投資盈利的大部分人現在是成了少數人的犧牲品,自然對集郵失去了信心。
所謂的集郵初心在哪呢?
現在也許沒多少人還是以“玩”和“花錢”的心態去集郵了,但我相信還有。而且隨著市場的逐漸衰退,這些人才是受益者,也會有更多的人迴歸到這種狀態上。
另一個狹隘的看法:集郵=集中國郵票也許是因為國郵最具備經營的條件,再加上大家對國外認識的有限,所以大多數人都侷限於集中國郵票,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集郵活動的展開,一旦中國郵市崩潰,也就代表了全部集郵活動的完蛋。
雖然參加郵展必須要帶外國郵票題材,但範圍也極其有限。而且大多數人都不參加郵展,所以外郵的普及度很低。而真正集外郵之後,你才能感受到郵票的廣博。面對幾十萬個品種,也才真正能去炒作。集郵才能良性發展。
第三個狹隘的看法:集郵=集郵票除去郵票之外,還有很多屬於集郵範疇內,比如郵戳,封片等,就連標籤紙,掛號條,甚至稅票等都屬於集郵範疇內。還包括各種郵展和集郵活動,包括研究相關的歷史等,如果擴大這麼廣博的範圍,集郵的內容就豐富很多。
但話說回來,集郵首先是觀念的正確與否,如果按照投資理念來理解集郵,說好聽點就得等市場好轉了才有可能回暖。說難聽點,市場已經成了一個無法消化的大秤砣,集郵已經死了。
-
8 # 國琮
現在還有多少人對集郵感性趣?談談我的看法。
我感覺對集郵感性趣的人少了,其主要原因在於。
一:自發集郵市場的減少,以天津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馬路上有許多自發形成的郵票交易市場,例如,和平站,四面鐘,佟樓郵局,體院北郵局,一宮郵幣卡市場等。那時候有一大批集郵愛好者在這些個市場內交易或交換郵票。最近幾年隨著集郵人員的減少這些個市場都消失了。只有鞍山道郵局二樓的市場還有一定的規模但交易的人也減少了。
二:通訊方式的改變使郵票由廣泛使用變成了有限使用,為了收藏而發行郵票。隨著電子通迅方式的興起人們對寫信通訊的方式逐漸放棄,想要收集“實寄封”已經變得不太可能。
三:郵票發行量過大,供大於求也造成了新發郵票的貶值。勿用諱言很多人集郵,以郵養郵,如果郵票不升值甚至貶值那麼投資郵票的意義何在呢?
四:市場宣傳力度不夠,提倡集郵宣傳集郵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長期宣傳,舉辦郵展,培養年輕的集郵愛好者要從孩子抓起。這樣的工作說起來容易作起來難。
由於以上因素所以集郵的人逐漸少了。
回覆列表
現在還有多少人對集郵感興趣?
(因為很喜歡郵票,一直對郵票有種深情在。所以換種寫法,第一第二太生硬了寫,不妥)
現在對集郵感興趣的應該不算多了,感興趣的一般是以前感興趣的人的延續,新的感興趣的人少了。為啥?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趣,電子郵件等新興交際媒介的興起,讓郵票這一物品式微,實用價值暴跌,年輕人用的少,或者沒用過,對郵票沒感情,沒感情,這樣的年輕人一般不會集郵。
小小郵花,是歷史的產物,更是情感的產物,“雲中誰寄錦書來”,凝聚著多少悲歡離合、翹首以盼?很懷念那個寫信的時期,從前慢,想念一個人,慢慢在燈下一筆一劃傾訴,然後裝進信封,貼上好看的郵花(郵票),投進綠色的信筒,然後便是翹首以待等綠色的郵差了。日子很慢,等的很辛苦,又滿是幸福,信來了,不忘先欣賞端詳一下蓋著黑色戳記的郵票,心裡通通通跳著,幸福著欣慰著,伴隨著那枚小小的郵票。
余光中說:“小時候,鄉愁是枚小小的郵票”。就是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下,任何信封、信箋、郵票,都不捨得扔掉,收集起來,然後便是時過境遷,開啟塵封的信匣,重溫那段醉人的時光。
那時的集郵,是帶著情感和溫度的。
今天,起碼我很反對到郵局裡買來簇新的郵票,然後集郵,實在失去了意義。這就是為了集郵而集郵了。
我喜歡的是那種用過的郵票,帶著歷史的溫度,帶著濃濃的情感,溫暖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