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永毅醫生
-
2 # 醫問毅答
目前,批准在非小細胞肺癌的國內上市靶向藥物有EGFR TKI(一代,二代,三代),ALK抑制劑(一代,二代),免疫藥物(PD-1單抗,K藥和O藥),抗血管藥物(貝伐單抗)。
需要進行基因檢測的靶向藥物為EGFR TKI,ALK抑制劑,PD-1派姆單抗。目前指南上對貝伐單抗和納武單抗沒有要求進行基因檢測。
尤其是對於EGFR TKI,在沒有確認EGFR敏感突變的情況下是不建議吃的,對於盲吃風險更大。現在基因檢測相對靶向藥物來說都比較便宜,醫生一般在治療之前都建議進行檢測,並且檢測的時間一般一週之內就出結果了,在等待結果的時間不要擔心,雖然EGFR敏感突變的頻率相對要高,但沒有拿到結果之前是不建議使用的,否則很有可能既浪費錢又沒有效果,還耽擱病情,何況醫生一般不會建議這樣做的。
其他的基於驅動基因的靶向藥物也是這樣,如ALK抑制劑,需要先進行ALK,ROS1的檢測,再根據結果選擇藥物。一線PD-1藥物派姆單抗,需要檢測PD-L1的表達或MSI或TMB等,陽性的效果最好,當然如果是陰性的結果,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聯合化療藥物進行嘗試。
-
3 # 深藍醫生
不建議盲吃靶向藥物,目前的醫學指南也是推薦口服靶向藥前需要有基因檢測的驗證。
一、題目中提到基因檢測的時間,一般7個工作日就能拿到檢測結果,不會是有幾個月時間這麼漫長。
二、雖然大多數肺癌的突變以EGFR19號/21號外顯子突變為最多,但不能除外存在其它少見突變的可能,比如:存在ALK基因突變或ROS1融合基因突變,或者是具有EGFR19號/21號外顯子突變的同時還伴有T790M突變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用藥的選擇。
三、靶向藥物雖然降價,但較普通藥物仍任價格不菲,如果沒在敏感基因突變,盲吃靶向藥物不但有效率非常低,產生的副作用也只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即浪費藥源,也浪費金錢。
四、家庭經濟狀況允許,可以考慮做全基因檢測,如果家庭條件一般,其實做最常見的九個基因的檢測就夠了,費用一般能夠承受。
總之,口服靶向藥物前,常規要求做基因檢測,這是醫學共識。但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如果確係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承擔基因檢測的費用,選擇盲吃靶向藥物,然後根據療效推定是否有敏感基因突變也不是絕對不可以。
-
4 # 胡洋
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中國肺腺癌人群EGFR突變率較高,能達到50-60%,尤其是不吸菸女性,所以,美華人調侃靶向藥是上帝送給亞洲肺癌病人的禮物。按照肺癌治療指南,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如果存在敏感基因突變,靶向治療作為首選。由於基因檢測需要時間,而且費用不低,有些病人對自己的病情非常著急,在基因檢測結果未做或者結果未出來之前,恨不得立馬就開始吃藥治療。基因檢測前應該盲吃非小肺癌靶向藥嗎?臨床醫生並不建議這麼做。
雖然中國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率比較高,但也是有機率的,如果沒有敏感基因突變,盲吃靶向藥物對自己害處多多。
首先,靶向藥並不便宜,雖然大幅度降價,但也不是像普藥那麼便宜,像三代靶向藥奧西替尼,降價前每個月五萬,降價後每個月一萬五,這個價格也不是一般家庭能輕鬆承受的,所以,如果沒有基因突變的話,不僅沒達到治病目的,還白白花費大量的金錢。
其次,靶向藥並不是毫無毒性的,事實上,靶向藥有不少特有的不良反應,比如皮疹、蛋白尿、疲乏無力、高血壓、腹瀉、肝毒性等等,罕見的還有間質性肺炎。所以,沒有明確基因型之前就盲試靶向藥,可能並沒有有效作用,卻承受其眾多毒副反應。
除此之外,基因突變型別比較多,常見的有EGFR突變、ALK突變、ROS1基因突變、EGFRT790M突變,
以下是付費內容不同的型別選擇不同的靶向藥,EGFR 19、21突變可以選擇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及奧西替尼,而繼發EGFR T790M突變首選奧西替尼,ALK基因突變選擇克唑替尼、阿來替尼、勞拉替尼等等,相比較EGFR突變,ALK突變雖然機率低,但靶向藥有效率更高,阿來替尼可將無疾病進展時間延長至34個月,而且對腦轉移患者有很好的作用。如果存在ALK基因突變卻盲試了針對EGFR的藥物,靶點沒對上,就會耽誤了病情,引發腫瘤進展。
進行基因檢測目的不單純是為了篩選靶點,指導靶向藥物的使用;基因檢測還可以判斷是否為原發性耐藥,原發性耐藥發生率大概在10%左右,之所以稱為原發性耐藥,是指一開始吃這個藥就無效,雖然患者存在EGFR敏感突變,但吃靶向藥沒有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醫生的經驗讓患者吃一個月靶向藥後就要複查片子的原因,就是擔心這10%的患者,如果原發性耐藥,這類靶向藥就不能繼續吃了。有研究顯示KRAS基因發生突變,與EGFR靶向藥原發耐藥相關。所以,基因檢測除了檢測EGFR、ALK、ROS等基因,最好進行全套至少八項的基因檢測,其中包含KRAS、C-Met基因,這類基因均與靶向藥耐藥有關。
靶向治療跟一般的放化療機制是完全不同的,根據病人腫瘤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型別,針對特定的靶點來選擇特定的藥物進行治療,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一把鑰匙開啟一把鎖。因此,所有的肺癌臨床診療指南都建議先進行基因檢測,再進行相應的靶向治療。
-
5 # 汪醫生小課堂
靶向藥物是針對某些特定的分子進行治療的一類藥物。該類藥物治療副作用相對較小,目前已經成為非小細胞肺腺癌中的一個重要治療手段。基因檢測就是透過取得患者的腫瘤組織或者血液中迴圈腫瘤細胞等中DNA進行測序,然後判定所檢驗的基因是什麼狀態(突變或者野生型),基因檢測對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因檢測前可以盲吃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嗎?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盲吃靶向藥物個人是不推薦的,有以下原因:
①.如果盲吃靶向藥物可能會沒有治療效果(未能針對靶點),延誤最佳的治療的時間導致疾病進展;
②.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小Panel的檢測(如檢測EGFR、ALK等)費用大概幾千元。目前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有許多,價格從幾千到幾萬不等。如果為了省幾千元,盲吃幾個月(一般口服1-2月才能判定治療效果)的藥物會“因小失大”;
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有哪些?
目前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常見的有以下幾種:①.針對EGFR基因:如:一代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等,二代阿法替尼、達克替尼等,三代:奧西替尼等藥物;②.針對ALK基因:如克唑替尼、色瑞替尼、艾樂替尼等;③.針對MET基因:如克唑替尼等。
病人群體中非小細胞肺癌,排除經濟方面的因素,在拿到EGFR突變檢查結果前(比如60天,不清楚大約需要多少天)。是否盲吃靶向藥比等1-2月報告出來以後整體生存期要長?請專業人士解惑。國內臨床實踐是怎樣看待盲吃靶向藥的?
回覆列表
肺癌的靶向藥物治療是針對晚期、Ⅳ期病人而選擇的(目前的共識、指南是這樣的)。能否“盲吃”,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了。已有的病理組織、或者抽血化驗都可以明確是否存在靶點,用藥不是更準確嗎?為什麼要“盲吃”呢?錢!檢測要錢的!針對肺癌基因檢測一般的需要6000-8000元。
肺腺癌佔所有肺癌的40%,非小細胞肺癌的50%,是基因突變檢測的主要人群。如果病理組織學診斷為腺癌,那麼其EGFR的突變可能性為45%左右,還有10%左右的人群是ALK突變,還有5%的人群是ROS1突變。最常用的藥物是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這是針對EGFR突變的,克唑替尼是針對ALK、ROS1突變的。
“盲吃”那種呢?多是盲吃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這樣肺腺癌“碰住”的可能性是45%。如果是女性、不吸菸患者EGFR陽性率要高些,有資料顯示可達80%,這樣“碰對”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如果是鱗癌呢?EGFR基因突變率2-3%,一般都不太主張鱗癌行基因檢測。
如何評價“盲吃”對了呢?一般吃藥後2周至3月內顯效,比如原來的胸水少了,腫塊小了,一些腫瘤症狀減輕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如果半個月顯效,那就好,繼續吃,如果兩到三月才能看見效果,是不是要吃兩到三月的藥,每月藥大概5000-8000,如何計算呢?
“仿版藥”“印度藥”,這些問題,我還不如《我不是藥神》講的明白。
靶向藥物雖然毒副作用很低,但也是有的,比如皮疹,肺纖維化等等,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