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4
回覆列表
  • 1 # 我是陳蘇魯

    小知跟我抱怨最近他們夫妻倆又吵架了,事情是這樣:

    某天,小知加班到挺晚回家,開啟門,看見沙發上的靠枕東一隻西一隻,茶几上還放著沒洗的茶杯,火氣“噌”一下就冒了上來,衝著他老公小旭就開始發火:

    你就不能把家裡收拾收拾嗎?家務難道全部要指望我來做嗎?我這幾天工作忙一點,家裡就亂成這樣,以後日子可怎麼過......

    “我就像扛著一把機關槍,拼命向他‘掃射’。”小知這樣形容當時的自己。

    小旭一臉便秘的表情,等小知喝口水喘了會兒氣,他才敢湊過去:“老婆,你怎麼了?今天火氣這麼大?”

    小知剛熄滅了一半的火氣,再次高漲了起來:“你說你,回來的比我早都不知道乾點兒家務活,讓我輕鬆輕鬆?就你這樣,我還能指望你什麼?”

    小旭委屈巴巴:“可是家裡昨天就是這樣啊,你也沒發火。今天我都拖了一遍地,你卻不高興了。”

    這樣的事兒在平常生活中並不會少。很多人總覺得自己在受委屈,而且還得忍著委屈,故作一個好老婆好老公、好同事、好員工、好領導,背後再吐槽、批評對方這點不好那點不好。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甚至將矛盾升級,進而影響到夫妻感情、朋友和同事關係。

    我們真的這麼無辜嗎?我們真的一點錯都沒有嗎?我們真的如自己認為的那樣完美、忍辱負重,是每一段關係中的主要付出者,而對方才是那個不斷添麻煩、帶來苦惱的人?

    這就是美國亞賓澤協會所著《別找替罪羊》想要解決的事兒:扭轉“受害者”心態,從自身出發,向內尋求解決方案,快速、高效地解決生活、工作矛盾。

    這本書被譯為33種語言,全球銷量逾200萬冊,是谷歌、微軟、波音、美國海軍的員工必讀手冊,它倡導:無論是身處企業界、社群還是家庭,重要的不只是“擁有影響力”,更應該“擁有讓一切變得更好的影響力”。

    那麼該如何避免”替罪羊”心理模式並獲取讓一切變得更好的影響力呢?來書中一探究竟。

    01 我們是怎麼進入“受害者”角色?

    別找替罪羊》的主人公之一——巴德,半夜被孩子的哭聲吵醒,他的第一想法是起身照顧孩子,好讓老婆南希能睡個好覺。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去這麼做,他發生了“自我背叛”:沒有起身去做想做的事兒。

    當他繼續躺在床上聽孩子啼哭時,他開始覺得自己的老婆、孩子的媽媽——南希懶惰、糟糕、自私,並覺得自己真是個體貼的好爸爸、好丈夫,同情自己明天還要工作今晚卻無法入睡。

    在違背自己意願之前,他並沒有這些想法。發生自我背叛後,巴德開始放大妻子的缺點,縮小自己的弱點,美化自己的優點和美德,他覺得妻子在給自己製造麻煩、在拖累自己。

    他的認知扭曲了,所有能夠為“自我背叛”提供理由的感受和事情都被放大了,而這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起身照顧孩子的行為是正確的,這就是自我辯解。

    在自我辯解後,巴德認定自己是南希製造麻煩的“受害者”,而南希就是可惡的製造麻煩的人,他開始責備和遷怒對方。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行為,當對方為我們製造了麻煩時,我們就可以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指責對方。或者說,我們希望對方惹出麻煩,使我們的責備“師出有名”。那麼,對方就成了擋箭牌,是我們自我背叛的替罪羊,而實際對方並沒有做錯什麼,至少在發生自我背叛前,我們並沒有覺得對方做錯什麼。

    “替罪羊”心理模式像一個盒子,充斥著自我欺騙、自我辯解、遷怒和歸咎,把我們的思維侷限在狹隘、壓抑、負面導向的空間內。而事實上,是我們自己跳進了盒子,並在這個盒子裡對待他人,逼迫對方也進入他自己的盒子。

    《溝通的藝術》裡就有這樣一 個觀點:“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就是我們看待別人的方式。”當對方意識到我們的責備,處於防衛心理,再多的溝通技巧都無用武之地,他也開始進入自己的盒子。此時,“共謀”就形成,互相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且得到了心理安慰:“看,就是他把事情搞砸的,我沒錯。”

    盒子會削弱我們為獲得自己想要的成果而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

    雙方都處於盒子裡時,無法輕易獲取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或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獲得一個相對較小的成果。這樣低效的相處模式對職場、家庭百害而無一利。

    這樣的心理模式對個人來說有個更壞的影響:長期的自我辯解,使我們樹立起錯誤的自我認知,這無異於一直在盒子裡工作、生活,並且無法認識到自己身處盒子中。你會認為這就是你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應該是這樣。你總是那個倒黴的受害者,你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我們會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自大、自私、不斷惹麻煩的人。

    02 如何脫離悲情角色扮演?

    其實在思考怎麼跳出“替罪羊”心理的盒子時,我們就已經走出盒子了。在思考的那一刻,你已經意識到盒子的存在阻礙了你前進的步伐,並且把對方當作一個和你有同樣需求的盟友,你們都希望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你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跳出盒子是第一步,脫離受害者角色扮演的關鍵在於第二步:如何在跳出盒子後,一直待在盒子外。

    《別找替罪羊》指出以下做法是徒勞無功的:

    這裡的1、3我們都很好理解,但為什麼“處好關係”、“溝通”、“使用新技術和技巧”、“改變自己的行為”卻是無效的呢?

    這幾點其實都是一種變向責備的方式,因為你覺得她給你帶來了麻煩,你希望透過這些讓對方明白,是你在努力修正你們之間的關係,委婉的責備也是一種責備。

    《別找替罪羊》有這麼一段話發人深省: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我們就能辨別出我們是在被利用,被敷衍,還是被玩弄。我們總能發掘鄙人的偽善,和那些在善意的安慰之後隱藏著的隱隱責備,我們很討厭這種偽善。

    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自我質疑。在盒子裡,我們容易被自我欺騙矇蔽,當你產生憤怒情緒,想要責備他人,將事情一團糟的責任歸咎於他人時,自我質疑可以幫你看清楚你所處的環境。你需要自我質疑你所認為的自身優點、對方的缺點,你還要思考:你是否真的一直在盒子外對待他人。

    第二:尋找你在盒子外時的優點。當我們越多的找到在盒子外我們的優點,就能夠輕鬆打破盒子的牢籠,牢籠之外你同樣是一個值得相處的人,又何必把自己關在盒子裡孤芳自賞呢?

    第三:尊重自我。扮演悲情角色常常是為了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希望別人認可自我,並急於證明。

    人類基因裡存在著想要幫助別人的天性,而當我們無法提供完美的幫助時,會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再反擊式地透過責備他人獲得自我安慰,重建自我。其實他人的需求和我們是一樣的,我們只要做了我們當下能做的,即使不完美,那也是出於自我意願提供了幫助,我們並不需要為此擔責從而產生負面情緒。

    事實上,讓我們不堪重負的,通常不是我們的對別人的責任,而是我們在盒子裡急於證明自己這件事。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在這就是問題所在——在盒子裡你會比在盒子外更累。

    03 責任轉換打破思維侷限

    你會發現尋找替罪羊是逃避自我責任的一種行為,而本書提出的“別找替罪羊”的機制則是一種責任轉換系統,走出盒子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逃避或者推卸責任,也不需要將問題推諉或歸咎到他人身上,我們打破了“他人是麻煩”的固有思維,將他人當作和自己一樣擁有美好目標併為之努力的盟友。

    當我們把關注點從自我轉移到雙方共同的目標,就能夠意識到,在團隊中我們應該充當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別找替罪羊》貼心地準備了以下實踐小Tip,幫助我們擁有“讓一切變得更好的影響力”。

    1.不要試圖變得完美,努力去變得更好;2.在別人瞭解這個概念之前,不要用“盒子”這樣的詞;3.在自己的生活中貫徹這樣的原則;4.不要尋找他人的盒子,尋找你自己的;5.不要抱怨別人在盒子裡,努力讓自己留在盒子外面;6.當你發現自己曾經在盒子裡,不要放棄,繼續努力;7.如果你曾經在盒子裡,不要否認這點,學會道歉,然後繼續向前,努力在今後更多的幫助別人;8.不要關注別人做的錯事,關注你自己能做什麼正確的事;9.不要擔心別人是否會幫助你,關心自己是否能幫助別人。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讓一切變得更好的影響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中新寶駿RC-6的高顏值,10萬左右該選哪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