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居躍在淵

    一般是制熱更費電——不,這句話應該說的更嚴謹一些:日常使用空調時,制熱比製冷更費電。為什麼要強調“日常使用”呢?我們先來看一個空調的引數▼

    在這張圖上,紅線畫出了兩個資料:製冷功率和制熱功率。我們知道,耗電量=功率*時間。所以似乎從這張圖上來看,似乎是制熱時略省電——其實不然,我們都忽略了電輔熱的問題。

    電輔熱是電老虎

    看一下上圖藍線畫出的資料,比單純製冷或制熱的功率都要高。那電輔熱又是什麼呢?

    說簡單點,就是電暖氣,就是小太陽,就是電阻發熱體(陶瓷材質)!這東西在出風口附近,風經過電輔熱就變暖了,空調裡吹出來的風,就是暖風。

    所以,我們平時使用空調製熱時,一般都會開啟電輔熱——而此時的功率,就是制熱功率+電輔熱功率,得到的結果是製冷功率的二倍不止。這也就是文章開端,要強調“日常使用”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空調要加電輔熱呢?單純利用壓縮機制熱不行嗎?

    電輔熱的必要性

    這主要是和空調的使用習慣有關:我們在利用空調製冷時,室內外溫差通常不會超過20℃。但是在利用空調製熱時,室內外溫差可能會在20℃的基礎上翻了幾倍不止。

    此時僅僅利用壓縮機的功率,不足以提高室內溫度——有時候可能升溫的速度還不如降溫的速度快(與房間保溫效能有關)。

    說白了就是壓縮機功率不夠!

    但是我們在購買空調時,都是按照製冷功率購買的——只要製冷速度能夠滿足房間面積,我們就把它買回家了。

    所以為了補充空調的制熱能力,就給空調增加了電輔熱功能——而且多數時候,我們需要在利用空調製熱的同時,開啟電輔熱。

  • 2 # 鳳棲夕陽

    空調製冷費電還是制熱費電,你怎麼看?

    答:根據經驗來講單位面積所需的製冷量大約在120W-150W、單位面積採暖量大約在200W-250W,這具體的採暖爐和製冷量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決定,房間的面積、傳熱係數不變,房間與外界空氣的傳熱量Q=KF(T2-T1),房間的熱量損失或冷量損失量的大小源於房間溫度與外界環境溫度的溫差,按國家標準採暖溫度18℃、製冷溫度24℃,制熱或製冷的用電量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按冬季環境溫度最低0℃、下降最高環境溫度38℃,在冬季單位面積的散熱量比夏季肯定是要高的。

    如果水系統的主機,夏季供冷水溫在7℃、環境溫度38℃,冬季供熱水溫45℃,環境溫度0℃。

    在空調執行的壓焓圖上,蒸發溫度和冷凝溫度之間差值越大,壓縮機執行所需要的輸入功率也就越大,在冬季空調執行的效率也比夏天執行的時候低了很多,也就是你輸入1KW·h的電得到的熱量或冷量與蒸發溫度和冷凝溫度有關。

    就拿以上空調主機的引數講制熱時的效率為COP=941KW/245KW=3.84,製冷時候的效率COP=1032KW/253KW=4.07

    在冬季空調主機執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化霜的問題,在蒸發溫度低於0℃時在蒸發換熱器表面就會結霜,而不是結露,結霜後會影響翅片與空氣的對流換熱造成蒸發溫度進一步降低最後報低壓故障停機。這時就有一個化霜的程式,化霜就是製冷會拉低供暖熱水的溫度,而這部分損失的熱量都是電能轉換而來的。

    當然以上是根據大部分地區的氣候來計算的,在海南這樣的熱帶地區根本就沒有采暖的需求,製冷肯定比制熱費用高咯。

  • 3 # 暖通軼事

      在中國南方,大概沒有個空調,真的是活不下去······夏天,想吃一口冬天的冰天雪地,冬天,想吹一陣夏天的熱氣騰騰。這樣“逆天”的想法,大多數家庭都只能藉由空調實現!

      愛動腦筋的小夥伴開始疑惑了:無論冬夏,我都將溫度調到26攝氏度,同樣的溫度下,哪個更費電啊?實陽機電經過多方的求證,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空調吹冷風還是熱風······是你選擇“製冷”或者“制熱”的執行模式導致的,而要說明白空調製冷、制熱哪個更耗電,還請各位小夥伴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從空調外機經過的時候,你都要繞道走,越遠越好!畢竟酷暑裡的一波熱浪、寒冬裡的一陣冷風,確實也很酸爽······

      這種裡外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就是空調製冷與制熱最樸實的原理:室內熱量與室外熱量的交換。冬天,將室外的熱量“搬運”到室內;夏天,將室內的熱量“搬運”到室外。作為“搬運工”的空調是如何工作呢?實陽機電簡單滴講一下~

      我們的家用空調,分為室內機和室外機。室外機裡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壓縮機了。當我們啟動“製冷模式”後,壓縮機內氣態的製冷劑進入室外交換器內,變成液體,然後透過管道流進室內的交換器,又變成了氣體。我們知道,由液體變成氣體是吸熱的過程,帶走了室內的熱量,於是家中就涼快了——聰明的小夥伴估計已經發現了,這其實就是“蒸發”。

      “制熱模式”則是相反的過程,壓縮機內氣態的製冷劑進入的是室內的交換器,變成液體,放出熱量,於是室內就變熱啦~

      那液態的製冷劑繼續往哪兒走呢?它再透過管道流向室外的交換器,變成氣體,再進入室內······總之,這是一個不斷迴圈的過程(不管制熱還是製冷都是這樣的~)。所以,空調才能源源不斷地為室內輸送冷氣或者熱氣。

      弄明白空調的工作原理,製冷制熱哪個更耗電豈不是so easy?其實,並不是!情況遠比想象的要複雜。

      以市場上某知名空調品牌為例,一臺家用1.5匹壁掛式空調,製冷量為3550瓦,製冷功率是1080瓦,能效比為3550÷1080≈3.29;制熱量為3950瓦,制熱功率為1130瓦,能效比為3950÷1130≈3.50 。所以,從理想狀態考慮,似乎空調製熱的效率更高,更節約電能一些。

      但是,任何不談實際情況的解釋都是耍流氓~文明禮貌有智慧就是實陽機電本人了。來,給您分析一下,情況有多複雜~

      1.空調銘牌中制熱量的多少,其實也打了折扣。國家相關標準規定了空調額定高溫制熱量的標準試驗工況:室外6攝氏度,室內20攝氏度。而我們冬天使用空調時,室外溫度常常比6攝氏度要低,甚至在零下~

      2.家用空調的設計一般是基於製冷的標準工況設定的。所以,換熱器的設計、製冷劑的選取等,目的是最佳化製冷,因此犧牲了一部分制熱的效能。滿足不了需求的部分,就由電熱絲髮熱輔助升溫。而且,電輔熱的耗電量要比製冷劑搬運熱量的耗電量大得多。開了電輔熱,耗電量上可是相當於又開了一臺空調,而制熱效果卻······

      3.如果考慮到使用空調的實際溫度,製冷制熱哪個更耗電就更清楚啦~假設夏季室外溫度是35攝氏度,冬季室外溫度是0攝氏度。如果將空調設定26攝氏度,那麼空調製冷時的溫差為9攝氏度,而制熱的溫差要達到26攝氏度,哪個更耗電顯而易見!

      當然,可能有小夥伴會說了,冬季溫度26攝氏度太高了!國家明明有規定室內供暖溫度是18(±2)攝氏度,空調設定26攝氏度也太浪費能源了。我們即使按照這個溫度算冬季的能耗也是高於夏季的。

      4.冬季室外溫度低,空調外機很容易結霜,影響正常工作,還需要暫停製熱過程進行除霜,也降低了空調製熱的效率~

      5.除此之外,熱空氣比較輕,冷空氣相對重一些。所以,對於一般的壁掛式空調,製冷模式下,冷空氣下沉,人體感覺舒爽無比;而制熱模式下,熱空氣從出風口出來後,更多地聚積在室內上方,所以我們時常感覺到好像“不夠熱”,需要將溫度調得更高一點,當然溫度高一點,耗電也會高一點!

      說了那麼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發現了,實陽機電正不遺餘力地證明:同等時長,想要達到同樣的效果,空調製熱比製冷更耗電。當然,一切的一切都還是要看實際溫度,畢竟祖國幅員遼闊,就算都是南方,華南大地的冬天和江淮地區的冬天,那也不是一個冬天啊!空調製冷制熱哪個更耗電也要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

  • 4 # 胡姬八起名

    制熱費電,空調製熱的過程中,四通閥要長時間執行,四通閥線圈處於長時間工作的狀態另外,有些空調製熱的時候電輔熱也會開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過減速帶應該單側輪胎壓上去還是雙側輪胎一起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