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夢人之在人間
-
2 # 閱芯悅翼1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很多人,因為自身的缺陷發憤圖強,最終超越了原本比他更加有優勢的正常人。比如,富蘭克林·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痺症,他卻透過奮鬥成為了美國總統。再比如,尼采,身體羸弱,無法拿劍,卻成為了名流千古的哲學家。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數不勝數。
然而,很多人卻難以擺脫自卑的陰影。自卑,在不同人身上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有的人感到憂鬱,有的人卻變得非常囂張跋扈,有的人表現得冷漠木訥……面對自卑,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擁有自卑情結。卻深受其害。
個體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它和人類追求優越感的目標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人,為了彌補內心深處的自卑而拼命努力,朝著追尋優越感的道路上前進。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巔峰之作。作者阿德勒曾經也是一位先天性不足的孩子,他從小患有駝背,5歲那年得了一場幾乎送命的疾病,從此下了要當一位醫生的決心。他不斷克服兒童時對死亡的恐懼,發表了很多有關自卑感及補償的論文。最終成為了和佛洛依德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
這本書,圍繞了人生的三大事實:職業、社會和婚姻。探討了如何才能引導自卑感向著正確的方向,超越自我,從而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阿德勒的觀點,不僅適用於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涵蓋師生關係。對教育領域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一、自卑感和優越感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事實上,自卑感是人類社會地位增進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會,相比人類,其它動物更加強壯且適合獨自生活。人類卻因此更加懂得了團體合作,創造出了各種工具,彌補了軀體的柔弱。
追求優越感的目標是人類的本能。很多人也因為在早期有各種各樣的自卑經歷而變得在某一方面更加努力。比如,對疾病或死亡有恐懼的孩子長大後會想當醫生;還有一些人因為視力缺陷而更加努力的彌補,反而成了畫家或詩人。
優越感的目標指引著人們發展的方向,然而,每個人的優越感目標都是個人獨有的,它取決於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
二、賦予生活的意義
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都是不同的,阿德勒認為,通常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人就會確定自己生活的意義。如果他/她能很好的融入集體,他就會展現出積極的一面,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他們的想法只是不如別人,而沒有其他目標,他們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 以下3種情況,最容易將錯誤的意義賦予生活:
1.器官缺陷
器官缺陷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這樣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心靈的創傷,甚至會因為同伴的憐憫、排斥或逃避,加深其自卑感。
2.嬌寵
嬌寵的孩子由於身邊人的長期服侍而逐漸喪失了獨立性,他不知道透過自己的努力也能獲得成功。面臨困難,他只會祈求別人的幫助,也習慣了不勞而獲。 如果哪一天,身邊人沒有圍著他轉圈,他就會肆意報復。
3、忽視
由於長期被忽視,他們感到社會的冷漠,不相信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對任何事情都很冷漠。往往會在婚姻等方面也遭遇阻礙。他們敵對社會,往往是孤兒、窮人家或多子女家庭的孩子。
如果不耐心引導,使他們的狀態得到改變,這3類人很容易成長成罪犯。 阿德勒透過觀察每件犯罪案件發現,幾乎所有罪犯都是缺乏社會興趣而又沒學會合作之道的人,由於持有錯誤的生活意義,而走上了犯罪的歧途。
在生活的意義上,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生的三大事實:職業、社會和婚姻。這就意味著,人,離不開社會,只有合作,才能使人有更大的機會克服困難。
三、家庭的影響
在家庭中,母親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和母親發生關聯的,不僅僅只有孩子,還有她的丈夫和整個社會。作為母親,必須對這3者給予相等的注意。如果僅僅關注孩子,勢必會培養出嬌寵的孩子,難以成大器。
培養孩子的集體感很重要。母親應當把孩子的興趣擴充套件到他的父親,然後再引導孩子融入集體社會。
作為父親,不應當將自己作為全力的核心。而應當平等地對待家人。如果父親能以良好的方式對待職業、友情和愛情,那麼他的孩子勢必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
在多子女家庭中,對待孩子,父母應當一視同仁。在家庭中,優異的父母也應當有所收斂,並對尋常的孩子做出鼓勵。如果家庭中,某位成員成就顯赫會給其他成員帶來壓力。任何人都不甘心於屈居於他人之下。這樣,容易使不出彩的孩子朝著沒任何意義的錯誤方向努力。
在多子女家庭中,長子和幼子應當格外關注,對待孩子不專寵,不忽視,讓他們習得協作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性,阿德勒認為不需要向孩子介紹太多他們所不知道的。這樣會更加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而且懂得了超過年齡的性知識,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在未來的婚姻中也更加容易受傷害。
四、學校的影響
在學校中,阿德勒也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他甚至認為,對於父母缺失的家庭來說,要加強教師對孩子合作的引導甚至可以減少犯罪現象。
對於不同的孩子,教師應當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要先弄清楚孩子的興趣是什麼,是比較善於聆聽,還是對視覺更加感興趣?對視覺感興趣的孩子,他們更善於用眼睛觀察,就應當採取視聽結合的教學。
對於智力測試,作者認為是不可取的。他不認為遺傳決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他認為,在每種不平凡的能力後面,都有著長期的興趣和不尋常的努力。
有些家族之所以全出類似的專業人才,也是因為他們更早接受了類似的訓練。比如莫扎特,就在很小的時候接觸了音樂。
在這點上,作者也以自身的經驗講述了他從班上的“數學低能兒”,最終因為一次成功的經驗,轉變數學的興趣,最終成為數學佼佼者的故事。
就像之前所說的,每個人對自卑反應不同。在學校,每個孩子的個性也不同,教師應當區分孩子的個性,然後透過顧問會議逐一對其進行指導。書中也提出了指導的方法。
五、職業
談到職業,阿德勒認為,要想賦予人正確的生活意義,對待職業的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對待職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點。所以,早一點問孩子希望從事的職業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他們會進行思考,從而找到他所認為的生活中最有價值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透過不同的玩耍方式,實則是在鍛鍊不同的職業。比如,當老師的孩子喜歡扮演老師上課,有藝術愛好的孩子可能開始嘗試在娃娃帽子上繡花。
這個時候,鼓勵孩子很重要,他們接受了正確的引導,會更加有興趣做好他們的職業工作。而不適當的引導,比如,看到孩子拿針繡花慌忙阻止,可能會磨滅了孩子的興趣,從而不再去做類似的事情。
即使對待孩子的職業遊戲,我們也應當合理引導,引導孩子正確的職業目標。而不是別有它意,比如,單純希望腰纏萬貫,支配別人這樣,對社會毫無無意義的浮躁目標。
PS: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被廣泛運用在育兒、教育等領域,書中的許多觀點和當下流行的許多內容不謀而合。比如,經典育兒暢銷書《正面管教》就在序言中表示,是以阿德勒的思想為基礎的。它認為孩子的不當行為是由於錯誤的目的,如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如果能處理好這些錯誤的出發點,即可更加有效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阿德勒並不認為卓越出自於天賦,他認為是透過不斷努力刻意練習的結果,這個觀點也與當今流行的觀點不謀而合。
《自卑與超越》不愧是心理學的經典,雖然這本著作已經有100年曆史,卻依然富有深遠影響。翻開噹噹、京東暢銷書榜,這本書時至今日依然穩居心理學榜前端。如果感興趣,不妨也讀一讀這本經典。
“自卑情結”人皆有之,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現也各不相同,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目標,將自卑轉化為動力。不要過於糾結於自我,每個人都是人類體系中的一員,透過協作,多為整個社會的利益考慮,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價值,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
回覆列表
可能在於每個人都會有自信的一面和自卑的一面吧。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鼓勵與打擊。很多人還是想從自卑裡走出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