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豆豆豆豆豆豆豆發芽
-
2 # 愛情只要一瞬間
所以,要在決定前好好的溝通一下,表明彼此的感受、所做決定的出發點,權衡利弊,共同做決定。
一味隱忍不發不好,暴脾氣吵鬧也不好。
坐下來,好好溝通才是解決事情的辦法。
-
3 #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自我實現者
同事最近很頭疼,10歲的女兒跟她已經冷戰一個星期了。
原因讓人意想不到。
外表柔弱文靜的女兒,居然喜歡武術。
同事希望她學舞蹈,沒想到女兒去了兩次就不去了,反倒是對武術特別上心,放學就研究動作。
每次看到女兒練武術,她總覺得怪怪的,所以沒經女兒的同意就把她的課程停了。
女兒崩潰大哭後,不再跟她講話。
媽媽的心情我特別理解,但我更心疼那個女兒。
她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卻被母親以愛之名壓制了。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自我實現者,但卻偏偏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被否定的孩子,丟掉了自我
5歲時,媽媽問女兒:去動物園先看猴子還是先看老虎?
女兒:猴子。
媽媽:還是先看老虎吧,猴山太遠了。
8歲時,媽媽問女兒:喝蘋果汁還是橙汁?
女兒:橙汁。
媽媽:還是蘋果汁吧,橙汁太酸了。
14歲時,媽媽帶女兒買衣服,問女兒喜歡哪件。
女兒說:綠色的好看。
媽媽說:好醜啊,還是選媽媽手裡這件吧。
18歲時,媽媽帶女兒出去吃飯,問她想吃什麼。
女兒答:什麼都行。
問女兒要去哪裡逛逛,女兒說:隨便。
媽媽卻很生氣地說:你怎麼那麼沒有主見?
其實並不是孩子沒有主見,而是家長一直在替她做決定,家長的干預剝奪了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孩子的每一次選擇都被否定,最後她就忘記了自己原本想要的,習慣了順從父母。
關於沒主見是一種什麼體驗,知乎網友vicky分享了一下他的感受:
行為上有依賴性,對待事情沒有自己的見解也不會提出疑問;語言表達上含糊其辭,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性格上隨和好相處,沒個性,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心理上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總覺得別人的意見比自己的好。心理諮詢師榮偉玲說: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複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製痛苦。
童年那些被父母壓制的想法,最後會變成內心的創傷,終其一生都很難甩掉。
用錯了方法的愛,是傷害
知名教師王金戰曾在微博分享過一組調查資料:
一個經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到 50 %;如果這個肯定來自於家庭,那麼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 70 %-80%。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少年說》中,高一11班的閆佳宇在勇氣臺上哭著說:
我想學畫畫,但是爸爸卻不支援,暑假在家畫畫被爸爸看見,直接把我最喜歡的畫本撕掉,還燒了我的臨摹書。爸爸,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畫畫,請你給我一次學畫畫的機會好麼?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內心的壓抑。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孩子內心深處總是渴望成為他自己的樣子。無論父母怎麼“修理”、“剪枝”,他最終還是想成為自己。
資深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名28歲的女鋼琴家,在彈了23年鋼琴、拿了多個大獎之後,有一天突然醒悟,她從來都是為別人而彈,她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這讓她產生了要崩潰的感覺,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前28年都白活了。
真正的愛是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當愛變成傷害時,只能說明你用錯了方法。
真愛孩子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並能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滿足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
尊重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上週末,一群孩子在小區裡玩。
他們把吊床綁在涼亭的柱子上,三三倆倆地坐在吊床上盪鞦韆。
突然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大哭了起來,原來小女孩想要把綁繩綁得好看一點,奶奶卻當眾訓斥她說:小孩子家家的,怎麼那麼多事兒,愛玩不玩。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有自己的想法。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幫助孩子實現,這才是對孩子的真愛。
01、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曾奇峰說: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
《少年說》中,高一20班的張子涵站在勇氣臺上,大聲跟媽媽說:
我喜歡文科,文理分科我想選文科,可以麼?
臺下的媽媽,非常堅定地說:不可以!
當主持人問到為什麼時,媽媽說是因為她沒學成理科,感覺很遺憾,希望兒子能學理科。
父母以為自己的人生遺憾,孩子可以補足,其實孩子只是他自己,他也只能活成他自己。當他揹負太多別人的夢想時,他自己就被埋沒了。
02、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世界
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中,這樣寫道: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上週末帶孩子去溼地公園玩,在門口,孩子看到了恐龍模型,興奮地非要一探究竟。
為了看恐龍,公園不逛了,沙子也不挖了。
一個一個地研究恐龍的名字、牙齒,還好奇地問:它吃什麼,它會飛麼,哪個最厲害?
連珠炮似地追問,讓不懂恐龍的我有點措手不及。
回家後,孩子上網查了很多有關恐龍的資料,又找了一些電影,還是覺得不夠全面瞭解恐龍。
在家長群裡求助了一下,幾位家長給推薦了一套課程。
孩子非常感興趣。
課程裡的精彩畫面,讓孩子眼界大開。
他不僅能給家裡的恐龍按照戰鬥力強弱排序,還能惟妙惟肖地講解恐龍之間的爭鬥,更有意思的是他彷佛成了恐龍專家,每天都有同學聽他講恐龍,一時間,孩子自信心爆棚。
現在,我也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恐龍角色扮演,孩子收穫的是成長,而我收穫的是快樂。
每個孩子天然有自己的使命,作為媽媽,我只想對我的孩子說: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成為你自己,其他都不重要!
回覆列表
所有的事情,要保持自己的理性,自己心裡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
無傷大雅的小事情,是無所謂的,父母愛怎麼弄怎麼弄,順著他們也挺好。大事情,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這裡還有一個前提,自己做事真的靠譜,在父母心裡有一定的威信,這種情況下,只要你堅持,父母最終不會反對,最終都會理解並支援你的決定。
當初,我高二期末考成績出奇的好,高三開學被分到了實驗班,奔著重點大學重點培養的班級。我心裡知道那次成績是最好的一次,僥倖考的很好,但是真的不想去實驗班,學習環境很壓抑,任務很重。我自己決定轉班回到原來的班級,父母知道了大怒,畢竟別人花錢都買不進那個班,不過最終妥協了。因為我平時學習不讓他們操心,都是自己安排,有條不紊的跟著老師學。最後我爸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比他們懂如何學習,相信我的選擇。
當初,我堅持要遠嫁給老公,父母堅決反對,傷透了心。不過我瞭解那時還是男朋友的老公的人品和孝順,我很相信他,我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父母最終還是妥協了,現在老公對他們不要太好,從不發脾氣,默默掙錢,有什麼都想著給爸媽;我自己有想不通的事情,老公都能幫忙分析排遣。結婚四年了,爸媽慢慢相信我的選擇。
其實我覺得所有的分歧和選擇都是對我們自己的考驗,自己理順了答案就出來了,父母最終都可以妥協,因為你自己會選擇。
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父母的意見很寶貴,不過自己要去學習和分析,琢磨出一個比較好的方案。
對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吵吵鬧鬧很正常,現在想來,也是一種幸福的交流方式吧。青少年時期,父母很多時候是對的,自己總是不服,哈哈,不過最終都會被他們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