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tfkd695

    【哪有父母願意離開孩子】-03-24【源自網路】年1月22日,四川省綿陽北川縣桃龍鄉鐵龍村舉辦留守兒童新年禮物發放活動。留守兒童李昂(化名)在活動現場收穫“神秘禮物”——外出打工三年的父親透過“快遞”的方式將自己“運送”回孩子身邊,以滿足他盼望爸爸回家過年的願望。圖為三年沒見到兒子的黃海成把兒子李揚抱進了懷裡。“年貨爸爸”溫暖返鄉的背後,是大量留守兒童的親情殘缺。父母在外打工,一年甚至數年不回家的比比皆是。桃龍藏族鄉小學共有76名學生,留守兒童近半。所有打工父母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這是一篇命題作文“我與留守兒童的故事”,說心裡話我壓力很大,也很慚愧。因為我不是記者,沒有信心能寫好,也沒有專業從事公益事業或留守兒童教育,我生怕自己浪費這一個寶貴的版面。一提起“留守兒童”這四個字,我的腦海就不時浮現出許多畫面。即便這樣,我仍不知從何處入手,因為發現自己一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讓父母回到孩子們身邊去,不是就解決問題了?我這麼問我家阿姨。或許,這是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近距離接觸瞭解的最直接人選——透過留守兒童的母親,瞭解留守兒童內心感受。大女兒出生後,都是我自己和先生一起帶,除了快滿月時因初為人母缺少育兒經驗和科學餵養方式,一度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盡。於是找一月嫂幫忙,但是僅過20天就又換回自己帶了,那時候我深信別人不會好好照顧我的孩子,也曾一度非常排斥帶孩子的阿姨們,認為她們只會掙錢,不會真的愛我們的孩子。不過,我和孩子都是幸運的!芳阿姨對女兒都很好。芳阿姨不姓芳,因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芳,孩子喜歡這麼叫她芳姨。見芳阿姨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瘋,外出工作的我心裡感覺踏實,每天精力充沛至極。芳阿姨這麼愛我孩子,也讓我安心,但我的心卻時時隱隱作痛。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天無微不至照顧著別人孩子的飲食起居,誰來關心她的孩子?她會不想自己的孩子嗎?她的兩個孩子也是寶貝啊,她的寶貝也想每天放學回家就撲到一身油煙味的媽媽懷裡,吃飯時跟媽媽說學校裡跟誰成好朋友了,又跟誰鬧彆扭了,做功課有問題可以問媽媽。夜晚來臨,她的寶貝也想自己的媽媽也這樣輕拍自己,撓撓後背,摩挲摩挲腳丫,柔聲唱著媽媽自小學會的鄉謠,安然入夢。可是不行啊。芳阿姨放下碗筷一直搖頭。我們老家湖北洪湖的農田大都挖成了魚塘,養魚種蓮藕,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在家鄉餵魚,因為一年到頭全家沒有多少收入。剩下不多的農田基本都是棉花地裡套種西瓜,即便就這樣也掙不到多少錢。況且靠天吃飯,若遇上不好的天,那真的就不行了。你覺得怎麼能把你留在家鄉和孩子在一起?沒法留啊,我們年輕人都出來大城打工啦!誰不想趁著年輕身體好多掙錢,老家留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我們也沒法把孩子帶身邊,一是沒有條件,二是至少在老家還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照看,鄰居們能幫個忙。那你會覺得孩子們心裡不開心嗎?芳阿姨停了一下,說有一次過年,剛一進家門,女兒就跟我說:媽媽,我們老師說我們是留守兒童,你知道嗎?我們是留守兒童!我問你怎麼回答,芳阿姨很快紅了眼圈,說我只能跟她講,媽媽爸爸也是為了改善家裡條件,為了讓你讀好書,只能出去打工啊……還會有什麼答案,哪個父母願意離開自己的孩子,不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除了這一次,我以前很少跟阿姨聊起她的孩子,因為我怕觸碰她心底裡最柔軟的地方,怕她因為觸景生情會有一天索性提出不做了,要回家照顧自己的寶貝了。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逃避彷彿會讓自己好受些。可是我終於發現,對於常年為生計在外漂泊的人們,親情抵不過生存的慾望。你有沒有發現,此刻你放眼望去,他們已成了整個城不可缺少的一員。在我出生成長的上海,還有生活多年的,不斷湧入的外來人口早已成為城生產第一線的主力,餐飲服務業,工廠企業,哪裡不是靠這些吃苦耐勞的外勞務工人員運轉起來的。大城給了他們另一片生機,他們不能放棄一切機會,這些機會可能讓自己的下一代不再背井離鄉骨肉分離,免於奔波,換成是你我,面對生存,也不會有第二種選擇。於是,就真的無解了。因為我一直單純地認為,把年輕父母想辦法吸引回農村不走了,留守兒童的問題根源就解決了。我們一直在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大部分就是缺失關愛,缺失教育。我們知道嬰兒期孩子就渴望時刻得到父母的各種迴應,即使嬰兒不會說話,他也能無限依賴和迷戀媽媽的體溫,感受父母肢體語言傳達的愛。到了孩子進入語言發展期,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都會讓孩子在牙牙學語中感到快樂。再到了麻煩的三歲,孩子初次進入小小叛逆期,若沒有思想和行動接受力都更勝老人一籌的年輕父母們的親力親為,孩子有可能就缺失了重要的關於教養和社交能力的第一課。再到學齡期,孩子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事行為規範,都需要有更符合當下社會價值觀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就不再提青春期了,那是最需要父母做朋友傾聽他們人生情感煩惱的時刻,如果把這一切都交給老人家,何來如此精力替代父母應盡的角色。那麼,在現有大環境不能改變的情況下,有什麼辦法可以彌補留守兒童的心靈缺失?芳阿姨想了想,讓孩子可以放假時來看媽媽,媽媽節假日儘量找機會回去看孩子。去年過年,我提前很多天就讓阿姨回了老家,之後休息了近一個月才回來。那期間,我們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去西安過年,又回到上海走親訪友。其間,朋友們都問我為什麼給阿姨那麼久的假,我說因為她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啊,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呀,大家隨即沉默了。每次放假讓阿姨回家,我都會想象她興沖沖趕回家見孩子的情景,要坐7點多的高鐵到漢口,一下車就得換乘輕軌到城另一頭的長途車站,匆匆忙忙追趕幾乎是最後一班開往老家的班車。有一次,我決定多給阿姨放幾天假,讓她回家看看孩子,卻忽略了要換車的細節。等阿姨下高鐵趕到車站已經沒回老家的班車了,只能在當地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回去,這樣就變成她只能在家陪孩子們一晚,一早又得長途跋涉趕回上海。她跟我商量可否再給一天假,我同意了,因為我也是母親,我希望她的孩子們擁有媽媽突然回家的驚喜,出門在外幾個月可以有機會看一看寶貝們,跟他們摟著講講睡前悄悄話,沒有人能拒絕這樣的請求。孩子們學習有困難嗎?芳阿姨說,現在補貼出錢蓋了很好的學校,放學後沒有家長在家功課,所以孩子們都會選擇去老師那裡做功課或補習,孩子很爭氣,她也放心。這一點我有一些體會。幾天前,我跟我所在的故事媽媽團隊去了一所上海的民工子弟小學,給孩子們講故事。相比真正的留守兒童,這些學校的孩子們要幸運得多,他們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接受教育,每天可以見到父母。但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流動性又很大,他們被稱為“流動兒童”。面對這樣的體,媽媽們倍感壓力,每個故事怎麼講,講完提什麼問題,如何與孩子們互動都需要充分討論,每次大家都會提前兩週備課。這一次的故事是《沒有人喜歡我》,大意是講新搬來的小狗巴迪,因為不熟悉新環境,加上不夠自信,沒辦法交到新朋友,直到善解人意的狐狸出現,鼓勵並陪伴他勇敢地告訴動物們想和大家做朋友,於是從前的誤會迎刃而解,巴迪交到了很多新朋友。這個故事對這孩子們應該合適,而且上週已在女兒的班級實踐過,按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媽媽們還是在裡反覆篩選修改適合於孩子們的講述方法和提問內容,我們都擔心經歷過幼時親子分離的他們會過於羞澀,或者不太敢表達真實的想法而導致冷場。整個故事的講述環節,孩子們都很投入,回答問題時的積極熱情也讓我們受寵若驚。互動環節中,孩子們各個都想上臺表演,這些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想象,或者,是我們還是把他們想得太脆弱了。其實,這些孩子們早已融入這個城,開始交朋友,接受新鮮事物,有爸爸媽媽的陪伴。相比那些遠在老家,心裡默默思念父母的留守兒童,他們這樣的童年還不美好嗎?故事講完後有一個互動問題,故事媽媽問:小狗巴迪為什麼一開始交不到新朋友?第一排那個乖乖的男孩子舉手,聲音有點小:因為它搬到了城裡。也許在孩子們的心裡,初來乍到的巴迪就是自己。我們內心暗許,每一個巴迪都早些遇見陪伴他的狐狸。(作者系知名女演員、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決策參考在國家不斷提升反哺農業的背景下,並非外出打工才有出路。如果必須要外出打工,最好帶上自己的孩子或父母留一人在家。否則,建議教師和留守兒童結對,教師代行家長職責,從學習到生活全程負責。這是為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後顧之憂的一項重要措施。免費午餐愛心大使馬伊琍(受訪者供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小孩脾氣不好,要做的事不給做就一直鬧到允許為止,該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