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圖閣文史

    冒昧回答一下,戰爭哪有臭棋簍子的,古往今來的戰爭無外乎就是這幾個原因:掠奪資源,搶奪生存空間,轉移國內矛盾等。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好大喜功的統治者喜歡窮兵黷武的炫耀國力和軍隊之盛。比如隋煬帝的三徵北韓,就是為了自己的好大喜功。

    那麼回到本問題中來,北宋和西夏的戰爭是不是臭棋簍子呢?很顯然不是,為什麼不是,因為這是關乎生存權的爭奪,一句話,就是為了活命。

    西夏作為半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有著天然的對抗性?但是西夏人建國之後,為了本民族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擴大領土,奪取或者生產生活資料和資源,讓自己慢慢變成農耕文明,只有這樣,才能養活不斷壯大的西夏國民。

    所以,西夏自建國起,便和遼打,和宋打,就是為了爭奪有限的領土資源,只有土地大了,人口才多,人口多了,兵源才足,兵源足了,才能保持一支有力的國家力量。

    後來,西夏和遼又締結和平,雙方皇室互相通婚,結為盟國。這是因為西夏不可能兩線作戰,而北宋又富庶,所以北結盟而南下搶中原的土地人口便成了他的基本國策。

    至於北宋,本身就是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謝天謝地了,上層統治者既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而北宋的步兵也不具備對外擴張的實力,自保尚且吃力。但是面對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壓迫,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軍力穩固邊境。

    北宋都城雖然在河南,但是陝西是不能丟的,不然,西夏就可以從上往下直驅而下,直撲都城開封。所以北宋的西軍一直是戰鬥力最強的國防力量。

    最後說一下,西夏和北宋的戰爭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戰,雙方戰爭的目的很明確,西夏是為了拿的更多才活的更好,而北宋是為了守住祖業進而保持現狀。所以一開始雙方的目的不一樣,則戰爭的結果就不一樣,所以才有北宋早期的三大敗,比如好水川之敗。

    這其實也有點類似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過,西夏的命運更好一些罷了。

    所以,這不是什麼臭棋簍子,只是為了生存,為了生活。

  • 2 # 潘不安講究史

    謝謝邀請!的確宋夏之戰從1038年開始到1119年結束,80多年間斷斷續續五次戰爭。但因為雙方的戰爭目的,宋夏之戰每次看似規模浩大,但實際烈度並不高,也使其從單純軍事的角度看,彷彿是兩個臭棋簍子在下棋。

    可現實並不如此,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並非是簡單的你來我往,刀光劍影,可能有更多無形的流血不被人看到,如現代社會的貿易戰爭,其酷烈程度並不弱於武力戰爭。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資源、外交、輿論等等無一不是棋盤之外需要考慮的。

    對於宋朝來說,他是五代亂世的終結者,同樣也深刻的體會到了五代藩鎮割據帶來的慘痛教訓。所以對於宋朝來說,為了不至於再成為一個短命王朝,採用虛外守中的國策,並非是單純趙家人的決定,而是代表了當時群臣、百姓的願望。

    宋太宗這個靠權謀上位的皇帝曾經說過:“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正是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對於國內武人的防備,才是宋朝的重中之重,核心政策,而外患者則更多的是採用被動防守的姿態。

    這使的宋朝內部統治相對穩定,不再重蹈五代的覆轍,但同時大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內力。比如宋代取消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而把他的權利分散到了三司,使他們分別掌管禁軍。

    同時將統兵全和調兵權一分為二,將天下兵籍、武官選授以及軍師卒戍之政令,悉歸樞密院。是樞密院有發天下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而將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又採用兵將分離的政策,對將領定期進行調動,導致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

    這些舉措雖然都保證了有宋一朝沒有兵變之患,但也使的宋朝的軍隊很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另外,為了保證不會出現農民起義,宋朝有采用了養兵的政策。每當災年,便招災民入伍,這使得宋朝的災年不會出現大的動盪,但卻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宋仁宗時期,禁軍就有八十二萬之多,而全國軍隊總數達到了一百二十五萬,但這些軍隊很多隻是空吃糧餉的災民而已,戰鬥力和正規軍人相比幾乎等於零。這也導致了為什麼屢次大戰,宋朝軍隊數量看似很多,卻常常被人數少很多的敵軍擊潰。

    為了加強防範武人,宋朝有采用了文人治軍的策略,每逢戰事,往往派遣文官作為最高統帥,而職業軍人只能擔任下級軍官,很難參與到戰略的決策上來。雖然對西夏作戰中,很多統帥是宋朝名臣,如韓琦、范仲淹,但是大多數文人在軍事上畢竟不能和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武人相比,難免會有教條主義,理想主義的干擾。

    最後,宋朝由於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後來西夏獨立,徹底使宋朝失去了戰馬的供應。因此在和西夏的作戰中,失去了機動性,情報獲取能力等等,導致很多重要戰術無法施行。主動出擊很容易陷入對方的伏擊,往往勝只小勝,而敗後無法撤離,容易被對方包圍,一旦敗就可能是全軍覆沒。

    而對西夏獨立事件來說,早期的宋朝並不重視,對於李繼遷只是當做匪患來處理。直到李元昊稱帝,才被激怒而決定出兵干預,但在實際上依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好的證據就是早期宋夏戰爭中的三次敗戰,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都是因為將領輕敵冒進,同時探馬能力不夠,被西夏或伏擊或誘敵而遭到失敗。

    此後,宋朝方面才開始重視,尤其是范仲淹,根據宋軍的不足和特點設計了在要地構築工事,對西夏進行封鎖,以守待攻的積極防禦戰略。單論這個策略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宋朝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缺乏長久而持續的統一思想。文人間主戰派、主和派,保守派、改革派,相互交替,政策變化不定,使得宋朝對西夏一時拉攏,一時進攻,變換不定。所以後世評價宋朝對西夏即無策略,又無戰略。如范仲淹的策略在他主政之時得到貫徹,其他人主政可能就被廢棄,換個人又被提出,但最終也無法真正形成他應有的作用。

    在外交方面,宋朝更大的隱患又始終是北邊的遼國,所以對於遼夏結盟,往往又是投鼠忌器,對於西夏的戰事往往要受到遼國的干預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上是宋朝面臨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對於西夏來說問題就簡單的很多。西夏對宋的作戰從來不是以滅亡宋為目的的,主要戰略目標始終非常清晰,有以下三點。

    一、以戰立國。李元昊對宋朝的作戰始終非常明顯,就是要透過戰爭來促進宋朝對其實質地位的認可,並且換取遼國的同盟和支援。透過戰爭來形成一種平衡,使得西夏可以在宋遼兩國夾縫之間可以生存。

    二、以戰促和。正是因為西夏對宋朝的目的非常簡單,所以都是主場作戰,佔據者地理上的優勢,尋找機會消滅宋軍的有生力量。因此可以一直示弱,可以接受戰局的不利,但是隻要抓住機會一次消滅大量宋軍,就可以對宋朝造成極大的壓力,促進宋朝簽訂和約。

    三、劫掠財富。西夏在資源和生產上極大的依賴於宋朝,因此在貿易中處於極大的不利。因此西夏依靠和約換取恢復實力的時間,然後發動戰爭掠奪宋朝的資源來緩解西夏國內的矛盾。

    後兩者在西夏李元昊之後,一直是西夏曆代統治者奉行的策略,以戰促和,透過和平繼續實力,之後繼續發動戰爭劫掠財富。對於宋朝或降服或對抗,交替使用,以此來獲取資源。

    當然宋朝也不是那麼的傻,一方面利用自己貿易上的優勢來制約西夏,另一方面透過積極防禦層層推進,但依然是宋朝一開始的問題,所以陷入長期的僵持和拉鋸中。之後宋神宗時期,採用王韶提出的“熙河開邊”策略,收復河湟地區,對西夏形成夾擊之勢。1119年,宋軍攻佔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的危險,因此向宋朝臣服。但數年後即爆發靖康之恥,1127年北宋被金所滅,西夏又重新獲得了生機。

  • 3 # 唯愛唯愛69793929

    並不是。

    宋夏之間戰爭持續已久,長達百年。期間,西夏打敗北宋應當說是階段性的,西夏也並非一直是壓倒性的優勢,所雙方的軍事對抗有著不同特點的階段性。

  • 4 # 拈華壹簫勘風雲

    我認為不是,因為西夏和北宋戰爭,不僅僅是兩國大戰而是三國演義,因為旁邊還有個遼國呢,如果傾盡全力去打,北宋肯定滅西夏,但是實力也大損,這時如果遼國發難呢?根本無力抵擋,所以看到這點就能看清問題所在,不要輕視古人智慧,歷史沒有如果,如果你穿越到那時,你的決策未必比他們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流行什麼?牛油果綠色系的衣服還會流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