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恩宇宇

    讀書三境界,是清代文學家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2 # 阿黃是半個詩人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進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縱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

      人們愛詞,更多是愛那種似愁非愁的古雅,愛那種寄情於物的衷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就那樣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心底最深處,欲語還休。詞,便是如此,不過寥寥數字,便能將一個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盡致,而又不失絲毫美感。這樣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評悟,我只能略知半解。詩詞讀著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可謂樂在其中吧。遙想,南唐後主李煜那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便浮上心頭。有著傲視天下的才情,卻無奈投錯了帝王家,將南唐江山拱手相讓。若此生為平民,他的結果是否會不一樣呢。“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這是那個奉旨填詞的柳永,那個埋沒於市井卻散發了千年光輝的柳永。我時常想著,能詠出“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他,整日穿梭於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樣一種悽苦呢。

      一本書完了,萬千個故事也就此結束。千奇百態的人和事,一夜之間消失於世。昨天還是駭世驚俗,今天則平淡如水。虛無就虛無,過眼便過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裡的水,總是流逝,從來沒有什麼千秋萬載。他們,終究是消失於那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文字,代替他們訴說著另一個故事。

      人生一世,忽然而已。竊以為,與其說讀《人間詞話》這本書,不如說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詞。每一首詞,都是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人生。或失意,或悽苦,又或是壯志難酬……一切的一切,都潛藏於每一個精美而古典的漢字裡,等著後人去挖掘,去欣賞。 幸之,你我皆在其中。

  • 3 # 夏小淑

    高中老師常說,要先把書讀厚,再讀薄。做再多題,萬變不離其宗,根源就是課本上能找到的知識點。我想這是契合王國維所說的讀書乃至人生的三種境界的。

    比如我讀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開篇看得一頭霧水,多重並置的世界,聽不懂的爵士樂,俄狄浦斯王的希臘神話,弒父娶母的預言,命運的交錯等等。初讀像門外漢一樣張望門裡面未知的一切,渴望瞭解,渴望大門開啟。即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慢慢讀進去後發現,這豈止是村上的一本小說,簡直融會貫通了多部小說,到處藏著典故,包括致敬大江健三郎、《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小說的情節化用。這不僅僅在讀一部小說,而是在探尋不同於日本小說傳統的“物之哀”的、村上所創造的沒有時間流逝的永恆。再讀像進入更廣闊的天地,徜徉其中,樂得自在。即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真正讀完才發現,這本三指厚的小說不過在說少年如何對抗社會而逐漸成長,並且認知到為追求而需要付出的代價。這才是永遠、永恆的少年。主題其實很明確,兜兜轉轉,方才明白。即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4 # 集福軒紫砂文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境界一:書到用時方恨少。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而王國維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通俗得來講,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學無止境,同時,也要有一顆上進的心。當我們涉獵得越多,眼界越寬廣,我們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很少。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就變相的教育我們要多讀書,開卷有益。

    境界二:書山有路勤為徑。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形象地表現作者的愛是多麼大的艱辛和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寬也不後悔。

    通俗的講,當我們透過第一境界後,認識到讀書和學習的必要性;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刻苦、勤奮、努力。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在告訴我們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

    境界三腹有詩書氣自華。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三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王國維以此詞最後的三句為最終境界,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通俗的講,第三境界不是刻意追求就能達到的,他它是隨著你文化底蘊自然積累自然而成的。也就是說,不必追求鮮花和掌聲,你只需要努力,待你成功後這些都會隨之而來。正所謂: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再告訴我們真正的才華不是說出來的說,是自然流露出來的。

  • 5 # 糊糊李

                 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

         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很是有名。三個境界,出自三句詞。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個境界,三個階段,三個層次。

     

    第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景蕭索,人孤獨,然而一句“望盡天涯路”,是對“獨上高樓”人的獎賞啊。居高臨下,高瞻遠矚,哪裡蕭索了?這分明是對獨坐讀書忙的人的最好慰藉啊。 

     

         第二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詞人柳永《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而我平時更喜歡倒過來說:“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先有了目標,才會去為之努力,縱然身形憔悴、瘦骨伶仃,也是一種幸福。

     

    我還挺喜歡這一境界的。為自己熱愛的目標去努力是一種幸福。

         第三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詩詞像不像偶像劇結局:眾裡尋他千百度,無果。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完美結局啊。不過,生活並不是偶像劇。可是妙的是,可能你並沒有得到原來自己追尋的那個目標,可是那又怎樣,自己已經不在乎了,經過千萬裡的追尋,見山見水見世界後,自己的格局、眼界早已變了。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頓悟是對自己的最好獎賞。

        獨上高樓,境界提高;為伊憔悴,目標堅定;驀然回首,醍醐灌頂。說的是讀書,是求學,是做事,也是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省份難讀的地名,有多少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