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頑主6329

    當然不行。《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讀,要有可讀性,其本質是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加工,加工的過程中就已經把原來的人物形象扭曲了。

    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最有名的那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不能讓天下人負我”。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不顧全天下人的死活了,真是壞到了骨子裡,是大大的奸雄。那如果你信了這個故事,你就會容易做出這樣的判斷。其實真實歷史上並不是這麼回事。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記載,曹操當時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兩句話仔細品讀,其中的味道大不相同。第一句是誤殺了朋友之後還不悔改,還要“殺”天下人。第二句是有點自己寬慰的意思,“算了吧,寧願我辜負別人,也不要讓別人辜負我吧”,是有後悔的意思的。就是區區幾個字的變動,就讓一個人面目全非。

    而《三國演義》中這樣的加工隨處可見。曹操本來是一個城府很深的領導人,有狡猾的一面,也有誠懇的一面;有兇狠的一面,更有仁慈的一面。而《三國演義》為了配合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簡單的善惡觀,把曹操的人格簡單化了。只保留了他狡猾、奸詐、兇狠的一面,這是對曹操不公平的。

    毛主席詩中提到嬴政、提到劉徹等人,是“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提到曹操那就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可見毛主席對曹操起碼還是很尊敬的。

  • 2 # 魔鬼冷知識

    羅貫中就是把很多陳壽沒用裴松之用了的黑材料也用了而已。

    那些黑材料不是陳壽不想用,是不好用,以曹魏為正統,筆下總要留點情面。但是到裴松之的時候,連東晉都滅亡了,這下黑起來就毫無顧忌了,連曹瞞傳都出來了......裴注三國志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角度比較多啊。

    老曹有沒有搞大屠殺?

    肯定搞了,徐州、柳城、倉亭,死在他手裡的人幾十萬一點問題沒有。名聲不好是肯定的,不是說搞屠殺就不對,但是屠殺會產生後果,這麼搞很多人就看不慣他,不願意和他混。

    手段要不要溫柔,這是個價值觀問題。

    曹老闆為了儘快平定北方,人肯定沒少殺,後果也不太好,子女教育也成問題,制度建設談不上,北方存在大批類似臧霸這樣的自治區,建安二十四年的曹操起碼要面對三起內部叛亂,漢中搞不定劉備,還得硬撐著等關羽人頭送來,十幾天後死了,關羽還不是自己搞定的,是東吳捅了刀子。

    這樣的人生算不算成功,自己對自己是否滿意,那都是不好講的。

    你要說曹操又沒有功績?有功,而且很大。有沒有劣跡?一抓一把。人品怎麼樣?比較沒底線。晚年搞定啥了?啥都沒搞定,死的比較遺憾,令人同情。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老曹的歷史評價肯定不是劉邦劉秀這樣的yy小說主角。能對老曹做出正面評價的人,大都和老曹處在同樣無奈痛苦的位置上,能夠感同身受,但這種人畢竟不多,幾千年,也就那麼三四個人,共同點是,比較有英雄氣質,但在自己最在乎的領域裡,不太如意。

  • 3 # 且佔丹楓系釣舟

    不可以!

    《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小說,是古人尊劉的思想的產物,所以特意地表現出曹操奸詐的一面,弘揚漢室劉備的仁德。現在我們再來看,古今多少事,合久必分,哪一路諸侯不是給自己帶上一個冠冕堂皇的帽子?哪一個諸侯造反不說自己是“仁德”?希特勒擴張還敢說自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生存空間”。如果我們不加任何感情色彩的去看,我們只能從行為上去看他們是否仁德,而不是聽任何人憑嘴巴說。在歷史上,曹操可以說是一個有謀略政治家,我們無論是從《三國志》正史,還是《三國演義》小說,還是《世說新語》野史,都可以看出曹操獨到的管理能力。而劉備還真的很缺少政治才能,比較感情用事。從為關羽報仇而慘敗夷陵,就可以顯現他的魯莽之處(我們不否認這種忠義是值得讚揚的)。曹操不同,光是楊修以訛傳訛,就立刻斬殺了他(我們不否認這種行為是比較殘忍的),從而體現出了曹操對人心的瞭解與精通。

    歷史上,曹操還是一個有雄才大略和心胸抱負的人。從他的《短歌行》《觀滄海》等詩,可見到他開闊的胸襟,容納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劉備有志向,但是胸襟明顯少了幾分,文化水平好像也遠不及曹操。劉備並不善於用人,只是善於請人。曹操善於用人,自己也是很懂兵法。每次打仗,幾乎都要親自上陣指揮,如果除去歷史對諸葛亮的神話,曹操的智謀是可以和他並肩的。

    這裡並不是在崇拜曹操。在《三國演義》中,他的確是一個奸詐的人。在歷史裡面,他也有做的不當和缺失的地方。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因為一本演義去無中生有,只要抱著娛樂的心態去看就可以了。說了這麼多,說到底,還是一句話。小說畢竟是小說,是來愉悅自己和讀者的,這一點絕對是無可厚非,而且是值得讚揚的。但是我們對待歷史不應該這樣,我們要參考古籍甚至要實地走訪,為的就是真實。因為歷史總蘊含著社會規矩,和真正的文化底蘊。如果我們只是拿小說代替正史,那就永不存在歷史,不僅是對古人的褻瀆,更是對自己靈魂的褻瀆。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先讀小說野史提升興趣,再看正史一探究竟。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4 # 的地胡言

    當然不行了,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並不是史書。

    所謂文學作品,自然會對人物、事件進行潤色改編,所以不可以把演義中的曹操當成歷史中的曹操。

    想了解歷史上的曹操建議還是看三國志,雖然三國志也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史書,算不算正史歷來也多有爭議,但也算基本接近史實。

    三國志中有一篇專門為曹操所立的傳,《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 5 # 學習冇止境1

    《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作者的思想是“揚劉貶曹”,小說中講曹操的壞話比較多,著重突出他的奸絕,比如他挾天子以令諸候,他說他夢中好殺人,用此種方式把新來的侍衛殺了,本來是疑心作梗,又如一次戰爭中沒有糧草,他要借糧草總管頭用,這位糧草總說他沒有罪,曹操說我知道你無罪,最後還是把這總管殺了,以穩軍心,表現曹操把人命當草芥,陰險的思維,諸如此類,書中還有描寫,“寧可我負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負我”這是他奸詐的最貼切解釋,正史上的曹操是位軍事家,政治家,詩人,精通兵法,識人善任,惟才是舉,愛惜將才,應為“治世之能臣”,因為他的性格放任不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後世民間爭議的見證。,他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能寫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來,說明他的肚量大,心胸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曹操一輩子為了統一全國的凌雲壯志,奮鬥一輩子,還是令人尊敬的。

  • 6 # 十里潭水

    不可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曹操的詩歌成就很高,在《三國演義》中有任何體現嗎?“對酒當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我們張口就來的名句,都是出自曹操之手,但在《三國演義》裡你是看不見的。

    《三國演義》不是一天寫成的,它是歷代說書人在《三國志》的基礎上,不斷演繹,編撰,雜糅了各個時期的價值觀之作,羅貫中只不過是最後的集大成者。

    我們甚至可以說,《三國演義》就是專業黑曹操的。原因很簡單,劉備姓劉,自稱皇室之後,又打著“漢”的旗號,所以就成了演義中的“正統”。在封建時代,哪個統治者不是要用正統思想來控制百姓呢?所以在民間說書人跟隨統治者的說教不斷地加工下,曹操最終就成了反面典型。

    即使沒有尊劉反曹的主線,《三國演義》也不能等同於歷史,小說中大量的情節都是出自說書人的想象,尤其是那些戰爭場面的描寫。《三國演義》裡的戰爭像極了武俠小說:兩個主將直接火拼,哪個敗了對方就一擁而上打勝仗。這直接誤導了很多人關於古代戰爭的印象。如果多讀點書,你會發現《說唐演義》也是這一套把戲。

    真正的戰爭怎麼可能這樣打?

    《三國演義》當小說來讀就好了,不要把裡面的情節和描寫當歷史去較真,真正研究歷史的人,研究三國史也只是拿《三國演義》當個參考,必須從更多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中去分析,才有可能還原當時的一些真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裡的三分球水準究竟得益於天賦還是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