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州一劍

    我們對某些歷史人物的崇拜,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已經認可了他的完美,他符合我們心目中對力量,智慧,勇氣等一切美好的化身!當我們這種思維一但固化,那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會忽略不計!當然,對那些秦檜之流的評價也是這個道理

  • 2 # 三國校尉讀春秋

    非黑即白是名家的辯論方法,但是在評論一個歷史人物時,非黑即白是有失妥當的。因為如果要評價一個人,要結合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來看。就拿劉備來說,他一生失敗過無數次,就有人對他的評價不太好,但是如果代入人物,你就會發現,一個沒落的貴族從底層爬到頂層最後自己開國建立帝號,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但是劉備就做到了。所以對於劉備的評價就不能以單純的失敗和成功來認定,也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片面斷定,而是一種全面的評價。

    再來說,非黑即白,非壞就好的評價。就拿打過長平之戰的白起來說,為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取得勝利並大大削弱了趙國的實力(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對於秦華人乃至當時的社會整體來說,這樣無疑是推動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而白起就是有功之人。但對於趙國的數十萬家庭來說,白起就是屠夫,就是戰爭的罪人。因此同樣是白起領導的長平之戰,所得的評價卻是兩極分化,所以說非黑即白的絕對觀點,是不夠辯證的。

  • 3 # 飛翔的大明湖

    歷史上所有的人物評價都要以歷史當時的現狀為依據。作為現代人我們已經知道了歷史的結局與走向,而處於當時歷史年代的人,要根據社會的現狀做出抉擇,他們的最後結局都是自己選擇後的結果。同時,非黑既白的評論觀是人的通病,很少人能做到看人要一分為二!!!

  • 4 # 行走的知識

    對歷史人物評價非黑即白,不能客觀的去看待歷史人物,主要原因應該是對歷史的不瞭解,和帶有個人感情因素。

    人們自以為了解的歷史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小說,或者民間流傳的故事,而凡是小說就必須立場鮮明,人物性格鮮明,極力的去誇大一個人或貶低一個人,誇的時候不談過,貶的時候不談功,而民間故事更是如此,以至於不能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接下來舉幾個例子。

    一,項羽,因為後代讚揚項羽的詩句很多,像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再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等等,同時對項羽批判的也有,歷史上的文人騷客尚且不能公正的評價一個人,何況後人呢?於是便出現了一類人對項羽極力讚揚,誇讚他重情重義,有傲骨,有節操,又有一類人,認為項羽身為三軍統帥,暴虐無道,兒女情長,心胸狹隘,不可一世,所以在對他的評價中是帶有很多各人意見的,而公正的來說,項羽重情重義,不屑於陰謀詭計,寧死不屈,就個人角度來講,是個男子漢,但從天下角度分析,他胸無大志,傲慢無禮。屠城殺人,毫無惻隱之心,難成大事。

    二,李世民,後人提起唐太宗,無不認為是一代明君,事實也確實如此,開創貞觀之治。一時間唐朝繁榮昌盛,另一方面,李世民虛心納諫,心胸寬廣,是位仁愛的明君,於是人們就給他貼上了一個標籤,可李世民是怎樣做上皇帝的,大家更不是不知道。玄武門之變,射殺自己的親兄弟。逼李淵退位。如果說這全都是李世民被逼無奈,未免有些牽強,說是為了皇位更加可信一些,部分野史記載,李淵起兵時曾答應李世民封他為太子,筆者認為不可信。更像是為了李世民的罪過找個說辭。恰恰也證明了對歷史人物評價的不客觀。

    三,王安石,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改革,大規模改動原有的法制,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但變法過程中受到很大阻力,很多學者都不同意,王安石執意為之。後來激化了階級矛盾,黨派之爭,後人很多把靖康之難的原因記在他頭上,實在有些過分,首先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好的,但卻一定程度上使百姓和官僚的利益受損,出現了國富民窮,弊端過多而最終被推翻。但王安石的為人卻受到很大的讚揚,包括極力反對他的司馬光,蘇軾,也都對他的為人進行了肯定,至於靖康之難或者和變法有間接關係,到不足以全賴在王安石頭上,直到近代才對王安石有了相對公正的評價。

    想要對一個歷史人物客觀進行評價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主觀思想,即便是司馬遷《史記》也有很多他個人的觀點,導致後人對某些歷史人物有誤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完全公正的評價一個人是很難的。只有相對的公平。世事皆是如此。

  • 5 # 李俊河北

    “非黑即白”思維方式和表現是西方“二元論”歷史觀的體現,是對立而不統一,鬥爭而不合作的單向思維行為模式。

    甲,具體特點:

    1.歷史表現。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國家的評價要嘛絕對好,要嘛絕對壞。比如:隋煬帝楊廣是暴君,什麼都不好;唐太宗李世民是完人,什麼都好。

    2.哲學來源。出自哲學二元論理論,主要論點基礎在於多樣性世界有兩個不分先後、彼此獨立、平行存在和發展的本原的哲學學說。起源於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的“心物二元論”。世界存在著兩個實體,一個是隻有廣延而不能思維的“物質實體”,另一個是隻能思維而不具廣延的“精神實體”,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各自獨立存在和發展,誰也不影響和決定誰。

    3.現實行為。對經濟基礎、意識形態、價值觀不同的國與國關係史往往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去分析。比如認為美國什麼都好,中國什麼都不好;對與人相處則比較片面偏激,往往先入為主,評個人好惡處理人際關係。

    乙,主要錯誤與危害:

    4.歷史上違反了一分為二的科學方法。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只不過有的是優點佔主流,比如唐太宗;有的是缺點佔主流,比如希特勒;有的是功過參半,比如隋煬帝。任何歷史事件是有利有弊。任何歷史國家在同一時間段是有得有失,在不同時間段得失比例也不一樣,比如清朝歷史 。如果採取二元論看待歷史人、事和物,就會片面而不繫統,感性而不理性。

    5.哲學上違反了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辯證唯物論基本規律(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分論歷史觀)和辯證法(任何事情都是對立又統一的,既有好也有壞)。

    6.現實做法上容易走向極端的思維行為。國際關係只鬥爭排斥,喪失開放發展機遇;與人交往只鬥爭排斥,就會使自己變得很瘋狂而不通人情世故,許多朋友會離你遠去。

  • 6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評價歷史人物也要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更好>事物都有兩方面,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既要看到他好的積極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他不足或壞的消ji的、全一面。當然,我們也不能當一個真正的旁觀者,好的人物事件,能起到推動歷史前進、社會進步的人物事件,我們要給予讚揚肯定;對於不好的、阻礙歷史前進、社會倒退和醜惡的人物事件、思想行為要給予批判痛斥。

    一味的把一個人說成是黑的,或者是十全十美,恐怕說不通,這不符合自然辯正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三國演義》中的幾位人物來說,各有優點和長短。劉備雖仁義忠厚,但正因為這個過分的義導至打了一場不該打的戰爭,失去了大戰略上的主動權或優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曹操是人們公認的奸雄,疑心重,有時lang殺無辜,好色霸女,有些不仁。挾持天子。但他也有他的優點,任人唯賢,唯才是用。且大度,每次打了敗戰,要是別人會有所氣luai,他卻哈哈大笑,這種風度還只有他有。他對卑鄙小人也是不肖一顧,不容忍。

    再說諸葛亮、司馬懿,諸葛亮仁德忠心,一生謹慎,整部《三國演義》中因無奈,不得而已冒了一次險,用了一次空城計。他學識淵博,智慧超群。但在氣量、忍耐上不如司馬懿。

    司馬懿狡詐、不仁,陽違陰違,是個野心家。他善於騙取別人的信任,也會裝昏賣傻,以至曹操及其後人都被他瞞過。他的優點就是大氣量,能忍ru負責。諸葛亮曾送女人衣服羞ru他,他不但沒動氣,反問蜀卒你們丞相忙否?日食幾鬥?就這麼幾句尋常話就把諸葛亮氣病了並且病逝於五丈源。當然,這幾句話,諸葛亮也深知其意。但他就忍受不了這種心理打擊,比起厚顏能忍的司馬懿,他在這方面有所不足。

    三國歸晉,看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了。

    負責,更為負重。致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三個月內練好英語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