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充滿了悖論
-
2 # Z先生評說歷史
康熙為什麼不把鰲拜直接殺了,要生擒?其實很簡單:實力不允許!!!
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但直到十六歲扳倒鰲拜才算掌握了政權。
鰲拜的勢力究竟有多大?導致康熙不敢貿然行事。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其族長的孫子,並且早年間他就和家族一起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是皇太極立國的過程中的大功臣。
在“皮島之戰”中,鰲拜立下首功,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巴圖魯”,晉三等男爵的爵位。此後在“松錦會戰”、“西充之戰”和大西軍之戰中,鰲拜都帶領部隊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為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都立下了首功。因此,晉升為一等梅勒章京,漢語的意思就是一等副都統。
可以說鰲拜此人既有能力又有功勞。所以在康熙的老爹順治不幹皇帝的時候,就安排了包括鰲拜在內的四個輔政大臣給八歲的康熙。
這四個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當時鰲拜排在最後一個。
雖然鰲拜當時排在最後一位,可是論年齡和能力他卻是最有潛力的一位,事實也確實如此,經過幾年的時間,索尼更老了,蘇克薩哈依附於鰲拜,遏必隆稱病不朝,鰲拜一家獨大儼然一副“攝政王”的模樣,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裡。
康熙十四歲親政後,索尼去世,蘇克薩哈被殺,遏必隆無法制衡鰲拜,此時鰲拜在整個朝堂上說一不二,權力和勢力達到了巔峰,威脅了康熙的政權。
康熙要想抓住皇帝的權力,必須清除眼前的障礙――鰲拜
康熙無法做到直接把鰲拜抓了或者直接把他殺了,一是難度太大,二是後果難以預料。
因為此時鰲拜在朝野上下黨羽眾多、勢力滔天。所以康熙只能用計,不能強來。所以康熙就偷偷組織一些青年練習摔跤。
等到1669年5月,康熙覺得時機成熟,就召見鰲拜進宮,結果進來以後,就被那些人制服了,本來康熙宣佈了鰲拜的罪狀,準備將其殺死。
為什麼抓住鰲拜而不殺?
一是鰲拜確實為愛新覺羅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經查證,鰲拜確實沒有謀反之心。
既然康熙掌控了皇帝的權力,也沒有必要對鰲拜這個階下囚趕盡殺絕。
所以說,康熙生擒鰲拜,一是因為沒有能力直接殺了他,二是至於擒住以後不殺鰲拜,是因為沒有必要。
-
3 # 一二史話
為何康熙只能智擒鰲拜,不能直接誅殺?
原因有三:一、收權;二、安撫人心;三、時機
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看過影視劇《康熙王朝》的都會有很深的印象——鰲拜擅權欺主,密謀造反,康熙訓練布庫,拉攏吳六一,武英殿智擒鰲拜。
原因一、擒拿鰲拜不是目的,目的是收權康熙8歲登基,順治遺詔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佐朝政。順治安排四個外姓大臣輔政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皇權外洩,雖說是這樣,康熙少不更事,四大臣根深蒂固,時間一久,就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面。
少年康熙漸漸長大,也懂得了要收回大權,除了親政還要把對滿清八旗的控制權直接掌控到自己手中,這談何容易。先不說四個輔政大臣願不願意把自己手中的權力送還康熙,滿朝文武也不願意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為代價把賭注壓在康熙身上。
所以少年康熙最主要的工作其實就是收回皇權,有輔政大臣在,康熙就不能完全當政,所以康熙要把先皇給他派的四輔政大臣一一除掉。
四輔政大臣中,索尼病死,蘇克薩哈因與鰲拜起了圈地衝突被鰲拜害死,遏必隆牆頭草,擅權骫法的鰲拜就成了康熙的眼中釘、肉中刺。而後於康熙八年,鰲拜在武英殿被擒,隨後康熙立刻就把鰲拜身邊的人——弟穆裡瑪、侄塞本特、訥莫及班布林善、阿思哈、噶褚哈、瑪爾賽、泰必圖、濟世、吳格塞等人一併除掉,還順勢把牆頭草的遏必隆扳倒。從這一套迅速的動作可以看出,康熙真正的目的是卸掉四個輔政大臣,獨掌大權,當實現了這一目的後,康熙完全沒必要再多此一舉殺掉鰲拜。
從目的性來分析,康熙的主要目的是收回皇權,至於殺不殺鰲拜是次要的。
原因二、康熙要安撫人心康熙要收權,不單單是卸掉輔政大臣,還要得到八旗子弟和滿朝文武的認可。
鰲拜是滿清鑲黃旗人,代表了鑲黃旗全體的地位和利益。其他三個輔政大臣,索尼是正黃旗人,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遏必隆是鑲黃旗人。這四個人就代表了滿清八旗中上三旗的權益,也是滿清八旗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鰲拜明白這個道理,蘇克薩哈明白這個道理,康熙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鰲拜和蘇克薩哈才會縱容自己手下的兵將去圈地,這不單是為了壯大勢力,更是為了收買人心。
康熙如果直接殺掉鰲拜,一方面會極大地影響鰲拜所屬的鑲黃旗的權益,自然會導致鑲黃旗子弟對康熙的極大不滿;一方面會讓滿朝文武人心惶惶(畢竟鰲拜是三朝功臣,且黨羽不在少數)。動搖了八旗和滿朝文武對自己的支援,康熙收權也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康熙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殺掉鰲拜。
從穩定性來分析,康熙殺鰲拜會引起旗人甚至朝堂大亂。
原因三、康熙在等待一個絕佳的時機影視劇《康熙王朝》中,鰲拜被刻畫為一個極難對付的人。事實上,鰲拜在康熙登基時已然51歲了(鰲拜只比索尼小了9歲,索尼年輕時在戰場上也是一員虎將,可以參看索尼老了是什麼狀態,就知道電視劇是刻意誇大了鰲拜的個人作戰能力。)而康熙和孝莊身邊的近衛沒有一千也有幾百,康熙若要在鰲拜單獨進宮時殺掉鰲拜不算是一件困難的事,並不像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困難。那康熙為何不提前殺掉鰲拜,偏要等到親政後兩年才擒拿鰲拜呢?
我們從“圈地”說起:
“就說這鰲拜圈地結黨,這不是一日兩日的事,你休想彈指之間將他解決掉。至於那蘇克薩哈,他是想借你皇上的名義,來搞掉那個鰲拜,壯大他自己的勢力”。從孝莊這句話可以認識到,四個輔政大臣私底下都會拉結黨羽,鰲拜只不過是比較過火的那個。康熙如果在索尼病逝之前就把鰲拜殺掉,在得罪鑲黃旗勢力的同時,無意間還壯大了剩餘三人的勢力,而且很可能會造就下一個“鰲拜”,費力不討好。所以四輔政大臣同在時,不是康熙殺不了鰲拜,而是康熙不會去做這種傻事。
那麼什麼時間,才算時機成熟呢?
1.得民心
康熙6年,索尼病逝,康熙順勢將索尼的勢力納入囊中,隨後順利親政。而後因請辭事件,鰲拜藉機羅織罪名將蘇克薩哈害死,直接將正白旗勢力推向自己對立面,也就是康熙手中。此時的上三旗中,康熙已經掌控了正白、正黃兩旗的勢力。雖說上三旗中的正白、正黃兩大勢力由於剛剛失去了主心骨,難以與鑲黃旗抗衡。但是對康熙來說,這是第一步,收服八旗民心。
2.保安全
由於四輔政大臣失其二,遏必隆又無足輕重,導致輔政權力都向鰲拜一人傾斜,政局制衡不復存在,鰲拜變本加厲,拉結黨羽,宮裡宮外佈滿了其黨羽耳目。此時朝堂之上的勢力、宮廷內外的衛戍已經不是康熙可信任的了,康熙自身的安全甚至都得不到保障,所以康熙在動手前先是將鰲拜親信派出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這是第二步,保全自身安全。
3.創能力
索尼和蘇克薩哈死後,由於宮廷內外已經遍佈鰲拜黨羽及耳目,稍有不慎就會走路風聲,讓鰲拜提防,所以康熙只有自己去訓練“布庫”來完成對鰲拜的最後的捉拿。這是第三步,創能力。
三個條件都滿足後,康熙八年五月,康熙感到時機成熟,召鰲拜入宮覲見,“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從時間角度分析,康熙需要等到一個最為合適和穩妥的時機。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康熙既沒必要殺掉鰲拜,也不能殺掉鰲拜,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將鰲拜生擒,也由此產生了“康熙智擒鰲拜”的歷史故事。一個人做出某種選擇,一定是對其利益最大化或者損失最小化的,皇帝也不例外。
回覆列表
第一:要清楚的認識鰲拜這個人,不能被影視劇誤導。第二:鰲拜是有功的除了軍功他在維護社稷的穩定上的功勞也是巨大的。第三:也就是在維護社稷的功勞,和他個人的影響力,康熙才沒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