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應該算是一個可憐人吧!
在我的眼裡,任何君王都不應該有昏庸的,他們或許平庸,但卻不該昏庸。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非功過無非後人臆斷。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除了劉宋和北齊幾個奇葩皇帝另我偶有不解之外,其餘的帝皇我皆感覺不到他們有何昏庸之處,商紂王帝辛自然也不例外。
要理清這一點,首先我們應該理清殷商的滅亡過程。
簡要的闡述一下上古文明……,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總要經過許多階斷,然後才會裂變。如同一個剛出生嬰兒,想要走路,總要先學會爬行般。殷商前期隨著王權的鞏固與發展,內外服制度趨向完善。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它的文明其實還是非常脆弱的,它們甚至還沒有完全擺脫部落制的初級形態,祭拜著那些虛無的神靈。
史載:“從商之始袓契到商湯建國,共經歷了八次遷移;商湯建國之後又屢次遷都,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得出,殷商前期應該還是屬於半耕半畋的一個社會形態,因為一個成熟的文明社會是不會如此折騰的。
但是文明總會成長,就好比一個孩子在學會走路以後必然會渴望奔跑一樣,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算是不再折騰了,但隨之而來的矛盾卻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矛盾是必然會出現的,它就如同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在解決了基本生存以後所產生的慾望,這是天性,是自然衍生的,無法迴避,特別對一個初生的文明。
而這些矛盾是什麼呢?我們再簡單理理……。
外部矛盾的產生
夏商建朝其實都是以一種天下共主的社會形態確立的,簡單一點的說法就是大家奉你當老大,在一些小事上大家尊重你,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各玩各的,我的領地依舊是我在做主。
盤庚以前,夏商中央都是用這種政治模式維繫著外部的關係。盤庚之後,商朝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帝王,這個帝王就是盤庚的侄子武丁,他開啟了中國分封制先河,打破了舊有的政治格局……。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在他任職期間,他大膽啟用了平民傅說為相,可以想像得出,取用平民為相在當時該有多難。相傳武丁為了讓傅說輔佐他,於即位的的3年中不說一句話,自雲夢見聖人,並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巫,武丁以此方法成功推舉傅說做宰相,聰明的避開了與神權勢力的衝突。
在傅說的輔佐下,武丁對外展開了大規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邊時叛時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於中央王朝,接著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帶的小邦甫、銜、讓等。在內部穩定後,武丁又開始對外用兵,西北的少數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南方荊楚地區的夷方、巴方、虎方等都成為他討伐的對像。至武丁末年,商朝已成為西起甘肅,東到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為了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稱為侯或伯,華夏文明在他手上又向前邁了一步,開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但是分封制的建立打破了舊有規則,炸彈也由此埋下了。
內部矛盾的產生
在武丁死後,商王朝又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帝王,他就是武丁的兒子祖甲,祖甲對舊有的內部管理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祖甲改制。
祖甲的改革涉及國政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將歷代先王分為親疏不同的大宗和小宗,並把相應的祭祀之廟也分為大小兩種(改革宗法制);對殷人最為看重的占卜之道也作了種種限制(限制神權)。為加大五族勢力,他還廢掉貴族公議制;更為重要的是他改變了歷代以來的帝位繼承方式,把兄終弟及制改為父死子繼制;最後祖甲還下令將成湯時所定的刑法修改後重新頒佈——《今本竹書紀年》稱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繁刑以攜遠,殷道復衰。”
縱觀袓甲的這些改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強化中央王權。此時的中華文明在經過原始矇昧時期——黃帝的部落聯盟共主時代——氏族社會時期的貴族議事會——夏朝時建立了內外服制為特徵的國家初級管理模式。
在商代前期隨著王權的鞏固與發展,內外服制度趨於完善,到武丁時,內外服制度在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領域已經發揮到極至,商王朝也由此發展至顛峰;但所謂盛極必衰、不進則退,商要繼續延續王朝的長治不衰,沒有新的血液,勢必會走向腐朽。祖甲正因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大刀闊斧施行改革,但是祖甲的改革過於激進了,他為了擴大王權而採取了限制內外服在國家事務中的影響力等一系列激進措施,引起當時守舊貴族的強烈反彈,造成了內部勢力的分解,炸彈也便由此埋下了。
那麼商紂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史記》裡稱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稱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是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這種能文能武之人後來怎麼會被描述得昏庸暴虐呢?
我們再回到祖甲之後的商王朝……。
在祖甲死後,西部的羌民崛起,他們開始報復商王朝,不斷的侵擾邊貿,商王朝被迫展開反擊,只是成效不大。到了祖甲的孫子武乙即位,東夷部落又壯大了,商王朝受到來自東西兩方的夾擊,疲於應付。武乙被迫連續兩次遷都並放下身段把西歧領地送給周太公古公亶父,藉此聯盟周人替商王朝抵禦西邊。
在外部接連不斷受到衝擊的同時,更為致命的是,內部矛盾越來越難調合。
史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簡言之,武乙昏庸無道,製作一個人偶,把它稱之為天神。武乙與“天神”賭博,命令旁人作評判。“天神”輸了,武乙就想法來侮辱它。武乙又製作一個皮 袋,在皮袋中裝滿血,然後高高掛起,朝天射它,稱做“射天”。
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一個掌握著萬千生命的帝王真會如此的弱智和無聊?其實不然,武乙只不夠是藉此在發瀉來自於神權力量掣肘的不滿。史書載後來武乙到渭河遊畋時被雷劈死,這是否是神權勢力對武乙的一次反擊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商王朝的內部矛盾勢同水火卻是可以感覺到的。
武乙死後,文丁即位(也即是紂王的祖父)此時武乙一手提攜的小弟周人壯大了,引起了文丁的忌憚,文丁藉故殺死了周人的當家季歷(周文王的父親),可見商王朝對外部的控制越發的力不重心了。但殺死季歷卻也沒能阻止周人力量的發展,相反,周人與商朝的矛盾加深了。西部邊戎沒人抵禦,又開始侵擾邊王朝,到了紂王的父親帝乙,商王朝又一次被迫遷都並把文丁的一個幼女嫁給了周文王,想借此挽回雙方的友誼。當帝乙把帝國傳到紂王手中時,其實王朝早已內外交困,千瘡百孔了,紂王又能如何呢?
有必要再講講紂王接任時王朝的內部鬥爭,自祖甲改制後,帝國集團內部數股勢力相互糾纏不休。
傳統貴族(主要為宗室大臣貴族和神權團體)與新生貴族(至武丁時期開始提拔上來的奴隸,平民)之間的鬥爭最終導致內部力量的瓦解,才是商王朝滅亡最主要的原因,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任何集團的覆滅其罪魁禍首都源自於內部的消耗,商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帝辛是嫡長子身份上位的,但問題是,紂王還有一個同父同母的哥哥微子,只不夠生微子時,這個母親還不是王后,她是封后後再生的帝辛,這樣,帝辛就是嫡長子了,微子只能算是庶子,可微子又豈能甘心,這也就給反對派一個契機,他們聯合起來,不斷的給紂王穿小鞋,無非就是想把紂王推翻。
歷史太遠,我們無法感受到那段時期商朝內部鬥爭的腥風血雨,但是我們卻知道它的結局。
當週武王率八百諸侯,選在帝辛正在攻打九夷時,發動軍事政變,而內部的以微子為首的貴族卻是他的內應。周剪商成功後,微子建國了(春秋時期的宋國),箕子也跑到南韓開創王朝了,而紂王最後攜王后蘇妲己自焚於鹿臺,以身死國……。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
他應該算是一個可憐人吧!
在我的眼裡,任何君王都不應該有昏庸的,他們或許平庸,但卻不該昏庸。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非功過無非後人臆斷。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除了劉宋和北齊幾個奇葩皇帝另我偶有不解之外,其餘的帝皇我皆感覺不到他們有何昏庸之處,商紂王帝辛自然也不例外。
要理清這一點,首先我們應該理清殷商的滅亡過程。
簡要的闡述一下上古文明……,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總要經過許多階斷,然後才會裂變。如同一個剛出生嬰兒,想要走路,總要先學會爬行般。殷商前期隨著王權的鞏固與發展,內外服制度趨向完善。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它的文明其實還是非常脆弱的,它們甚至還沒有完全擺脫部落制的初級形態,祭拜著那些虛無的神靈。
史載:“從商之始袓契到商湯建國,共經歷了八次遷移;商湯建國之後又屢次遷都,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得出,殷商前期應該還是屬於半耕半畋的一個社會形態,因為一個成熟的文明社會是不會如此折騰的。
但是文明總會成長,就好比一個孩子在學會走路以後必然會渴望奔跑一樣,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算是不再折騰了,但隨之而來的矛盾卻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矛盾是必然會出現的,它就如同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在解決了基本生存以後所產生的慾望,這是天性,是自然衍生的,無法迴避,特別對一個初生的文明。
而這些矛盾是什麼呢?我們再簡單理理……。
外部矛盾的產生
夏商建朝其實都是以一種天下共主的社會形態確立的,簡單一點的說法就是大家奉你當老大,在一些小事上大家尊重你,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各玩各的,我的領地依舊是我在做主。
盤庚以前,夏商中央都是用這種政治模式維繫著外部的關係。盤庚之後,商朝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帝王,這個帝王就是盤庚的侄子武丁,他開啟了中國分封制先河,打破了舊有的政治格局……。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在他任職期間,他大膽啟用了平民傅說為相,可以想像得出,取用平民為相在當時該有多難。相傳武丁為了讓傅說輔佐他,於即位的的3年中不說一句話,自雲夢見聖人,並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巫,武丁以此方法成功推舉傅說做宰相,聰明的避開了與神權勢力的衝突。
史記原話:“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在傅說的輔佐下,武丁對外展開了大規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邊時叛時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於中央王朝,接著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帶的小邦甫、銜、讓等。在內部穩定後,武丁又開始對外用兵,西北的少數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南方荊楚地區的夷方、巴方、虎方等都成為他討伐的對像。至武丁末年,商朝已成為西起甘肅,東到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為了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稱為侯或伯,華夏文明在他手上又向前邁了一步,開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但是分封制的建立打破了舊有規則,炸彈也由此埋下了。
內部矛盾的產生
在武丁死後,商王朝又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帝王,他就是武丁的兒子祖甲,祖甲對舊有的內部管理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祖甲改制。
祖甲的改革涉及國政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將歷代先王分為親疏不同的大宗和小宗,並把相應的祭祀之廟也分為大小兩種(改革宗法制);對殷人最為看重的占卜之道也作了種種限制(限制神權)。為加大五族勢力,他還廢掉貴族公議制;更為重要的是他改變了歷代以來的帝位繼承方式,把兄終弟及制改為父死子繼制;最後祖甲還下令將成湯時所定的刑法修改後重新頒佈——《今本竹書紀年》稱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繁刑以攜遠,殷道復衰。”
縱觀袓甲的這些改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強化中央王權。此時的中華文明在經過原始矇昧時期——黃帝的部落聯盟共主時代——氏族社會時期的貴族議事會——夏朝時建立了內外服制為特徵的國家初級管理模式。
在商代前期隨著王權的鞏固與發展,內外服制度趨於完善,到武丁時,內外服制度在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領域已經發揮到極至,商王朝也由此發展至顛峰;但所謂盛極必衰、不進則退,商要繼續延續王朝的長治不衰,沒有新的血液,勢必會走向腐朽。祖甲正因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大刀闊斧施行改革,但是祖甲的改革過於激進了,他為了擴大王權而採取了限制內外服在國家事務中的影響力等一系列激進措施,引起當時守舊貴族的強烈反彈,造成了內部勢力的分解,炸彈也便由此埋下了。
那麼商紂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史記》裡稱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稱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是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這種能文能武之人後來怎麼會被描述得昏庸暴虐呢?
我們再回到祖甲之後的商王朝……。
在祖甲死後,西部的羌民崛起,他們開始報復商王朝,不斷的侵擾邊貿,商王朝被迫展開反擊,只是成效不大。到了祖甲的孫子武乙即位,東夷部落又壯大了,商王朝受到來自東西兩方的夾擊,疲於應付。武乙被迫連續兩次遷都並放下身段把西歧領地送給周太公古公亶父,藉此聯盟周人替商王朝抵禦西邊。
在外部接連不斷受到衝擊的同時,更為致命的是,內部矛盾越來越難調合。
史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簡言之,武乙昏庸無道,製作一個人偶,把它稱之為天神。武乙與“天神”賭博,命令旁人作評判。“天神”輸了,武乙就想法來侮辱它。武乙又製作一個皮 袋,在皮袋中裝滿血,然後高高掛起,朝天射它,稱做“射天”。
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一個掌握著萬千生命的帝王真會如此的弱智和無聊?其實不然,武乙只不夠是藉此在發瀉來自於神權力量掣肘的不滿。史書載後來武乙到渭河遊畋時被雷劈死,這是否是神權勢力對武乙的一次反擊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商王朝的內部矛盾勢同水火卻是可以感覺到的。
武乙死後,文丁即位(也即是紂王的祖父)此時武乙一手提攜的小弟周人壯大了,引起了文丁的忌憚,文丁藉故殺死了周人的當家季歷(周文王的父親),可見商王朝對外部的控制越發的力不重心了。但殺死季歷卻也沒能阻止周人力量的發展,相反,周人與商朝的矛盾加深了。西部邊戎沒人抵禦,又開始侵擾邊王朝,到了紂王的父親帝乙,商王朝又一次被迫遷都並把文丁的一個幼女嫁給了周文王,想借此挽回雙方的友誼。當帝乙把帝國傳到紂王手中時,其實王朝早已內外交困,千瘡百孔了,紂王又能如何呢?
有必要再講講紂王接任時王朝的內部鬥爭,自祖甲改制後,帝國集團內部數股勢力相互糾纏不休。
傳統貴族(主要為宗室大臣貴族和神權團體)與新生貴族(至武丁時期開始提拔上來的奴隸,平民)之間的鬥爭最終導致內部力量的瓦解,才是商王朝滅亡最主要的原因,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任何集團的覆滅其罪魁禍首都源自於內部的消耗,商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帝辛是嫡長子身份上位的,但問題是,紂王還有一個同父同母的哥哥微子,只不夠生微子時,這個母親還不是王后,她是封后後再生的帝辛,這樣,帝辛就是嫡長子了,微子只能算是庶子,可微子又豈能甘心,這也就給反對派一個契機,他們聯合起來,不斷的給紂王穿小鞋,無非就是想把紂王推翻。
歷史太遠,我們無法感受到那段時期商朝內部鬥爭的腥風血雨,但是我們卻知道它的結局。
當週武王率八百諸侯,選在帝辛正在攻打九夷時,發動軍事政變,而內部的以微子為首的貴族卻是他的內應。周剪商成功後,微子建國了(春秋時期的宋國),箕子也跑到南韓開創王朝了,而紂王最後攜王后蘇妲己自焚於鹿臺,以身死國……。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