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說八道也有理

    語出《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1]

    《禮記·大學》第七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前者的意思是:“上天賦予的最根本的支配萬物執行的原理叫做規律,遵從規律而行叫做正確的原則,修習正確的原則便是教育。凡是正確的原則,都是片刻不可以背離的;如果可有絲毫背離而無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確的原則。所以明道之人於不聞、不睹之地,仍時刻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不讓最隱微處的違背正確原則的行為顯現坐實,所以修行到究竟處的君子就會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個心念言動。”

    後者的意思是:”心誠,就是不自欺。比如厭惡醜惡的,喜歡美好的,這叫自謙不叫自誠。所以君子要注重自我。小人在家閒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後,才會遮掩躲閃,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別人看到你,就像能見到你的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摸作樣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裡是什麼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所以,是有德之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總的來說,大概就是:心中有天地,不為外物欺。 [2]

  • 2 # 太極平衡

    這是《禮記·中庸裡面的一句話,

    整段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大概是說,上天賦予我們的就是我們的自性,引領自性的是道,修正我們的行為使它越來越合乎於道是有方法的。道是與萬物結合的,道是萬事萬物的規律,如果萬物可以離開它,那麼他就不是道!所以通曉那個規律的人,不會被眼前所看到,所聽到的迷惑住,而是注意事情背後所代表的識相,時刻注意著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否合乎於道,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其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遵循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要觀察的是事情背後的識相,而不是僅僅看一個表面現象,要做天地間的君子,而不是僅僅做一個自己以為的君子!

  • 3 # 華民學讀道德經

    “君子慎獨”說的是當一個人獨自工作或者獨自呆在一個地方的時候,這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許多領導就根據觀察一個人獨自面對工作的時候的表現來判斷這個人應該安排到什麼崗位。 我們如何保持心性與道德自覺,古人也已經給出了答案即“君子不欺暗室”,說的是當一個人自己呆在一個黑屋子裡面的時候也行為端莊有理,這要靠長期的培養自己的正義之氣,逐步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十二個字要求我們“我們不但不去說不禮貌的、不去做不禮貌的,並且我們對不禮貌的東西能夠做到不看、不聽,對不禮貌的行為冷漠對之 。”我們如果能夠在這種正義感的引導下並且勤于思考、敏銳觀察、長期學習、勤做筆記、長期積累,也許不能大富大貴,也必能得到提問者所說的“保持良好心性與道德自覺”。 謝謝提問者提出了這麼好的提問,我翻閱很多資料、很好的學習了一番、獻醜啦、謝謝

  • 4 # 夕魄騰輝

    “慎獨”的意思就是自己一人獨處時或者在別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自己的品行操守。古語有云:“人間私語,天聽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按照迷信的說法,似乎有神靈在背後主宰著一切,其實按照《中庸》裡的說法:“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有一個無形的東西在背後,看不見摸不著,並不是宗教化人格化的神靈,而是天道,人們常說的天理良心就是這個。按照佛教的說法,人的心理和行為稱之為業,不止是行動上的,包括起心動念都是業,無論是善業,惡業,無記業都會化為種子潛藏起來,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就會爆發出來,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來源。

    儒家不直接講因果,但不代表儒家沒有或者不重視因果教育。《論語》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我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最直接的因果教育。人必自欺而後欺人,而自欺欺人者必被人欺,這就是因果迴圈,報應不爽。人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都在這麼玩兒。

    想要跳出來怎麼辦?慎獨!慎獨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時時刻刻檢查自己,也叫“自謙”,謙虛謙虛就是這麼來的。檢查什麼?檢查自己是否在欺騙自己。這是第一步,誠意的功夫。有沒有把黑的說成白的?看見了說沒看見?華人還是講良心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沉默的大多數,不說話是不想虧良心。在這一點上大家要原諒。不過這也是另一個方面的自欺,把頭縮起來,看不見就以為沒發生。現代講慎獨已經變味了,本來是君子坦蕩蕩,剛猛的儒家文化沒了,當不了君子又不想做小人,折中了,好好兒一箇中正的《中庸》硬是被玩兒成了和稀泥的哲學,別怪人家誤解儒家。自古至今概莫能外,儒生,孔孟之罪人,這話沒錯兒。

    言道者多,行道者少,說一個自覺談何容易,就如《懺悔錄》,講慎獨是需要勇氣的,先不說改正,僅僅把自己剝開,那種鮮血淋漓的痛苦就讓人難以承受,對這種人我只能仰視。不過審視和承認自己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內心的平靜。修道,煉氣,修身養性入不了門兒,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這一關過不了,無論你懂什麼秘訣都沒有用。與各位共勉吧,先不管別人,至少對自己真誠一點兒吧。

  • 5 # 闕里文道

    首先需要理解“慎獨”的含義。慎獨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思孟學派非常推崇慎獨。簡單地講,慎獨指的是個人道德水平修養、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

    關於慎獨的註解,古代諸多學者皆有註解。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注《中庸》時解釋慎獨為:“慎其家居之所為。”《辭海》則通俗的解釋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源》解釋為“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現代語境下,可以將慎獨簡單理解為:無論什麼情況哪怕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己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堅持修身養性,做到表裡如一、知行合一。

    慎獨更多的是一個君子對自己的自我要求,這就需要自己由內而發的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誠心誠意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這就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去主動追求更好的自己。雖然外界環境無法改變,但是人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無論任何事情,自己積極去做和消極應對總會有很大差別。追求慎獨境界同樣如此,如果自己都沒有信心去追求慎獨,自己都沒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獨處,那麼慎獨的境界大機率不會達到了。

    慎獨是關於修身養性的學問,修身養性可以讓你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又可以讓你贏得別人的尊重,處理好自己的內心,讓內心保持一種平和,能夠很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在發怒的時候、生氣的時候、洋洋得意的時候、傷心的時候的情緒是波動的,是失控的,同時也是失真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做出來的事情很可能不理智。

    慎獨更多時候是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不僅體現在情緒的管控上面,更體現在為人處事方面,道德修養比較高的人,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極度舒適,最起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知者不怪,不坑爹,不碰瓷兒。真誠正直,進而可以處理好人際關係。進而影響到別人,進而擴大你的名氣,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

    慎獨需要自我專注,我們所處的當代社會,總有燈紅酒綠,總有外在的各種誘惑,如果僅僅因為一時的外在誘惑而失去了本心,忘記了自我定位和自我追求的目標,那就是南轅北轍了。追求慎獨的過程,就是追求自我專注的過程,這就要求自己深耕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在自我的專業領域裡找到樂趣,造就自我強大的專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對慎獨的境界一以貫之。

    儒家慎獨思想並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一律做到同樣的程度,它強調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追求自我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有教無類在自我修行方面的內涵。只有根據自我情況適時做出調整,個人才能在精神方面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達到個人的人格完善,才能做到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羞辱之心。

    要想達到慎獨境界,只有自我修行才是正道,任何靠外界督促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線性快速排列次數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