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兮2

    比喻

    連綿不斷的比喻,一個套一個,一個接一個,而其比喻也很有意思,把沒有生命力的,比喻成有生命的(椽梁比喻成肺),比抽象的比喻成具體的(寒冷無聊的日子比喻成堅硬陳年的麵包),把大的比喻成小的(大地上的雪景比喻成桌布)。重新整理平常的認知。這些比喻和形容詞的使用,富有色彩和畫面感,像是一幅油畫展開在人面前,舒爾茨本身是個畫家,從這裡就有所體現。

    我們中國的傳統小說是不太常用也不善用比喻這種修辭的,甚至古代的詩歌偶爾用了比喻也會拿出來特意分析,作為佳句。不是說比喻這種修辭很高階,我們有別的許多修辭方式,但洋為中用,現在看來,至少我們雜誌的小說稿子好像在這方面也比較缺乏,其實也是敏感、想象力和觀察力的一種缺乏。

    父親形象

    在這篇小說裡,父親養鳥,而且是大型鳥類,不是一般消遣生活、閒情逸致的那種小愛好,也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生命熱情的一種投入。父親的世界是人性和自然野性的融合,在無聊寒冷的生活背景下,他全身心投入這個理想的世界,而與現實世界隔絕,直到被象徵著野蠻現實的阿德拉給毀滅。我發現,父親這個形象普遍存在於青年作家的小說中,大概父親是一個走向成熟的人觀察人生、認識世界的重要視窗,作家的追求、意識和覺醒在父親這個角色身上都有投射。作家筆下的父親,有專制的,有嚴厲的,有愚昧的,有父愛如山的,大多是基於父子關係來描述,《鳥》卻是把父親作為一個獨立的角色來寫,這也是對一種人格的尊重,雖然故事比較簡單,但是讀到最後,會對人物產生一種同情,對生活的無奈有多一點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外機吹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