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綜合比較五子良將的水平,張遼是超過張郃的。
所謂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曹魏手下的五員大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他們的傳記在《三國志.魏書》的卷十七。在習慣性重用同姓將領的曹魏集團,這五人算是異姓將領中的佼佼者(雖然後期的職位有的被世家大族超越,例如司馬懿)。因為陳壽在這一卷的評價中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描述,故而得到“五子良將”的稱謂。
那麼,這五人中的“二張”,即張遼和張郃,誰的水平較高呢?我個人認為是張遼領先張郃的,而且差距不小。
順便說下我對五子良將的綜合評定:樂進資歷最老,但有勇無謀,所以雖然寫的戰績不少,但綜合影響力較弱。于禁資歷高,實力強,在五人中一路領先,可惜最後晚節不保,造成評價下降。而剩下的徐晃、張遼、張郃三人加入曹操較後,其中張遼最突出,徐晃可以和張遼競爭一下的,而張郃則比他們有一定差距。
先看資歷。張遼和張郃是五子良將中最晚加入曹操的兩個人。那麼他們的資歷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是在投奔曹操之前的,二是在投奔曹操之後的。
張遼算是名門之後,很年輕的時候就當過郡吏。後來又先後在丁原、何進、董卓手下。192年在呂布手下擔任騎都尉。196年呂布奪取徐州後,張遼擔任太守級的魯相。198年呂布死,張遼投降曹操,被任命為中郎將、關內侯。200年官渡之戰時,張遼的軍階是裨將軍(墊底的雜號將軍職位)。203年黎陽擊敗袁譚、袁尚後,張遼升為行中堅將軍。204年佔領鄴城後,張遼晉升為蕩寇將軍(高階的雜號將軍職位),並封為都亭侯。
張郃年輕時候參軍對抗黃巾,擔任韓馥部下的軍司馬(營長級的中級軍官)。191年袁紹奪取冀州後,張郃被提升為校尉,級別略高於張遼同期的騎都尉。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張郃的職務是寧國中郎將,與張遼同期相當。官渡之戰末期,張郃投降曹操,被任命為偏將軍,都亭侯。這時候,張郃的軍階與張遼相當,但班次靠前(偏將軍>=裨將軍);而爵位高於同期張遼(都亭侯1>關內侯)。不過,要考慮到張郃在官渡之戰倒戈的重要意義,算是曹操對他的格外獎勵。但之後張郃的升遷就比張遼慢很多,直到207年柳城之戰後才晉升平狄將軍(中等雜號將軍)。這時候,張遼擔任蕩寇將軍已經三年了。
所以,論兩人資歷,張郃投降曹操時以及之前的資歷略高於張遼,但之後幾年張遼明顯提升更多,張郃落後了。
再看兩個人的地位。地位除了看軍階高低,主要還看封爵的大小、封戶的多少,以及指揮體系中的序列。
前面說過,張遼在204年就當上了蕩寇將軍,而張郃直到2017年才當上平狄將軍,215年才當上蕩寇將軍,軍職晉升比張遼落後了10年。
從“假節”的早晚來說,張遼差不多是在208年到209年左右,被曹操安排屯駐合肥,那時候就獲得了假節。而張郃則直到219年才獲得假節。
從指揮體系來說,在209年討伐陳蘭的戰役中,張遼曾經作為張郃的上級:
這也是史書中很少出現的,五子良將中一個人督率另一個人。
當然,從後來曹丕稱帝后,封張遼為前將軍,張郃為左將軍,基本上是一個檔次。不過,那都是新朝的事兒了。220年曹丕稱帝時,給張遼的封邑從1600戶加了1000戶到2600戶。而張郃則是在228年打敗馬謖後,被從3300戶增加到4300戶。從記載來看,張郃封戶較多,但時間靠後(已經是曹睿時代了)。說不清楚到底誰高誰低。勉強可以認為在曹丕時代,這兩個人基本並駕齊驅。243年(曹芳正始四年)曹魏給曹操配祀的時候,五子良將有四個列入,按順序分別是張郃、徐晃、張遼、樂進。不過,這是因為張郃後面活得長,官當得大。這四個人恰好是按死得越晚排在越前面的。
因此從兩人地位來看,曹操時代張遼遙遙領先張郃,張遼死後張郃漸漸追上和反超。整體而言,當然是張遼勝過張郃。從後來唐朝的武廟而言,張郃入了72賢而張郃沒有。
最後看兩個人的戰績。魏國武將一般都有一大堆功勞,何況是五子良將?所以單去數這個功勞數沒意思。咱們主要看一頭一尾: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以及汙點和短板。
張遼的高光時刻,一是207年的白狼山之戰,力斬烏桓單于:
另一個就是215年合肥之戰,威震逍遙津:
這兩戰,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美中不足的是對手實力不那麼強。但孫權本人雖然是渣十萬,他手下畢竟還有那麼多名將在。張遼這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至於敗仗,張遼一生基本沒打什麼敗仗。
而張郃呢,要選擇其高光時刻就有點勉強了。一是在關西打馬超、定漢中。但主將分別是夏侯淵和曹操,並沒有強調張郃有什麼很突出表現:
另一個張郃本傳渲染表現“很強”的是在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曹操劉備的一場苦戰,劉備慘勝。張郃本傳這一段怎麼看都是在諷刺。先說張郃如何應用,使得“備不能克”,結果下來主帥夏侯淵就被砍了。魏略寫劉備對張郃比對夏侯淵看重,本傳寫郭淮如何推崇張郃,寫曹操讓張郃假節,又寫“眾心乃定”,“劉備保高山不敢戰”,但最後結果還是曹操灰溜溜丟了漢中。把這個作為張郃的高光吹噓,張郃自己也會有些不好意思吧。
然後就是真正的高光時刻,街亭之戰:
這算是張郃真正的決定性大勝,直接摧毀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戰略價值很大。不過,對手是馬謖這樣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且違亮節度,直接在部署上犯了致命錯誤,只怕綜合實力是比孫十萬還要渣的。反之,就在這一次戰役中,王平帶著千餘人集隊鳴鼓,就使得張郃不敢進逼。如果是王平守衛街亭,張郃得手就難了。
而在四年之後的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張郃不但進攻王平守衛的南圍不能得手,且被司馬懿逼著追趕諸葛亮,終於在木門道中箭身亡,也算是一報還一報。
此外,張郃還有215年被張飛打得大敗的丟臉案例:
大軍統帥只剩十幾個殘兵,連馬匹都丟了。三國史上敗得這麼慘的估計也少。五子良將中也就張郃這次,和于禁被水淹七軍了。這和同一年張遼的威震逍遙津比起來,可真是遜斃了。
因此,綜合來說,張遼是比張郃厲害的多的。
謝邀。綜合比較五子良將的水平,張遼是超過張郃的。
所謂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曹魏手下的五員大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他們的傳記在《三國志.魏書》的卷十七。在習慣性重用同姓將領的曹魏集團,這五人算是異姓將領中的佼佼者(雖然後期的職位有的被世家大族超越,例如司馬懿)。因為陳壽在這一卷的評價中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描述,故而得到“五子良將”的稱謂。
那麼,這五人中的“二張”,即張遼和張郃,誰的水平較高呢?我個人認為是張遼領先張郃的,而且差距不小。
順便說下我對五子良將的綜合評定:樂進資歷最老,但有勇無謀,所以雖然寫的戰績不少,但綜合影響力較弱。于禁資歷高,實力強,在五人中一路領先,可惜最後晚節不保,造成評價下降。而剩下的徐晃、張遼、張郃三人加入曹操較後,其中張遼最突出,徐晃可以和張遼競爭一下的,而張郃則比他們有一定差距。
下面,咱們分別從資歷、地位、戰績三個方面對比下這兩人。先看資歷。張遼和張郃是五子良將中最晚加入曹操的兩個人。那麼他們的資歷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是在投奔曹操之前的,二是在投奔曹操之後的。
張遼算是名門之後,很年輕的時候就當過郡吏。後來又先後在丁原、何進、董卓手下。192年在呂布手下擔任騎都尉。196年呂布奪取徐州後,張遼擔任太守級的魯相。198年呂布死,張遼投降曹操,被任命為中郎將、關內侯。200年官渡之戰時,張遼的軍階是裨將軍(墊底的雜號將軍職位)。203年黎陽擊敗袁譚、袁尚後,張遼升為行中堅將軍。204年佔領鄴城後,張遼晉升為蕩寇將軍(高階的雜號將軍職位),並封為都亭侯。
張郃年輕時候參軍對抗黃巾,擔任韓馥部下的軍司馬(營長級的中級軍官)。191年袁紹奪取冀州後,張郃被提升為校尉,級別略高於張遼同期的騎都尉。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張郃的職務是寧國中郎將,與張遼同期相當。官渡之戰末期,張郃投降曹操,被任命為偏將軍,都亭侯。這時候,張郃的軍階與張遼相當,但班次靠前(偏將軍>=裨將軍);而爵位高於同期張遼(都亭侯1>關內侯)。不過,要考慮到張郃在官渡之戰倒戈的重要意義,算是曹操對他的格外獎勵。但之後張郃的升遷就比張遼慢很多,直到207年柳城之戰後才晉升平狄將軍(中等雜號將軍)。這時候,張遼擔任蕩寇將軍已經三年了。
所以,論兩人資歷,張郃投降曹操時以及之前的資歷略高於張遼,但之後幾年張遼明顯提升更多,張郃落後了。
再看兩個人的地位。地位除了看軍階高低,主要還看封爵的大小、封戶的多少,以及指揮體系中的序列。
前面說過,張遼在204年就當上了蕩寇將軍,而張郃直到2017年才當上平狄將軍,215年才當上蕩寇將軍,軍職晉升比張遼落後了10年。
從“假節”的早晚來說,張遼差不多是在208年到209年左右,被曹操安排屯駐合肥,那時候就獲得了假節。而張郃則直到219年才獲得假節。
從指揮體系來說,在209年討伐陳蘭的戰役中,張遼曾經作為張郃的上級: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這也是史書中很少出現的,五子良將中一個人督率另一個人。
當然,從後來曹丕稱帝后,封張遼為前將軍,張郃為左將軍,基本上是一個檔次。不過,那都是新朝的事兒了。220年曹丕稱帝時,給張遼的封邑從1600戶加了1000戶到2600戶。而張郃則是在228年打敗馬謖後,被從3300戶增加到4300戶。從記載來看,張郃封戶較多,但時間靠後(已經是曹睿時代了)。說不清楚到底誰高誰低。勉強可以認為在曹丕時代,這兩個人基本並駕齊驅。243年(曹芳正始四年)曹魏給曹操配祀的時候,五子良將有四個列入,按順序分別是張郃、徐晃、張遼、樂進。不過,這是因為張郃後面活得長,官當得大。這四個人恰好是按死得越晚排在越前面的。
因此從兩人地位來看,曹操時代張遼遙遙領先張郃,張遼死後張郃漸漸追上和反超。整體而言,當然是張遼勝過張郃。從後來唐朝的武廟而言,張郃入了72賢而張郃沒有。
最後看兩個人的戰績。魏國武將一般都有一大堆功勞,何況是五子良將?所以單去數這個功勞數沒意思。咱們主要看一頭一尾: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以及汙點和短板。
張遼的高光時刻,一是207年的白狼山之戰,力斬烏桓單于:
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另一個就是215年合肥之戰,威震逍遙津: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這兩戰,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美中不足的是對手實力不那麼強。但孫權本人雖然是渣十萬,他手下畢竟還有那麼多名將在。張遼這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至於敗仗,張遼一生基本沒打什麼敗仗。
而張郃呢,要選擇其高光時刻就有點勉強了。一是在關西打馬超、定漢中。但主將分別是夏侯淵和曹操,並沒有強調張郃有什麼很突出表現:
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又破馬超,平宋建。太祖徵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討興和氐王竇茂。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另一個張郃本傳渲染表現“很強”的是在漢中之戰:
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魏略曰: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漢中之戰是曹操劉備的一場苦戰,劉備慘勝。張郃本傳這一段怎麼看都是在諷刺。先說張郃如何應用,使得“備不能克”,結果下來主帥夏侯淵就被砍了。魏略寫劉備對張郃比對夏侯淵看重,本傳寫郭淮如何推崇張郃,寫曹操讓張郃假節,又寫“眾心乃定”,“劉備保高山不敢戰”,但最後結果還是曹操灰溜溜丟了漢中。把這個作為張郃的高光吹噓,張郃自己也會有些不好意思吧。
然後就是真正的高光時刻,街亭之戰: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這算是張郃真正的決定性大勝,直接摧毀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戰略價值很大。不過,對手是馬謖這樣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且違亮節度,直接在部署上犯了致命錯誤,只怕綜合實力是比孫十萬還要渣的。反之,就在這一次戰役中,王平帶著千餘人集隊鳴鼓,就使得張郃不敢進逼。如果是王平守衛街亭,張郃得手就難了。
而在四年之後的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張郃不但進攻王平守衛的南圍不能得手,且被司馬懿逼著追趕諸葛亮,終於在木門道中箭身亡,也算是一報還一報。
此外,張郃還有215年被張飛打得大敗的丟臉案例:
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矇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大軍統帥只剩十幾個殘兵,連馬匹都丟了。三國史上敗得這麼慘的估計也少。五子良將中也就張郃這次,和于禁被水淹七軍了。這和同一年張遼的威震逍遙津比起來,可真是遜斃了。
因此,綜合來說,張遼是比張郃厲害的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