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iNanHistory
-
2 # 三十六銫
可以參考同期的另一位人——帖木兒
帖木兒作為察合臺的駙馬,奪取了察合臺的領土,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一輩子也沒稱可汗。只能成為“埃米爾”,大概是總督、藩王的意思。
不是帖木兒不想,而是他沒有黃金家族的血統。自成吉思汗後,無論是突厥還是蒙古,都無意識的遵守一條鐵律“非黃金家族不得稱汗”
作為帖木兒帝國的鄰居奧斯曼帝國,自然也遵守這一鐵律
不過最新的考古發現,帖木兒有新的稱號叫“圖蘭蘇丹”
而奧斯曼帝國開始稱蘇丹的是穆拉德一世,於1360年開始稱蘇丹,略早於帖木兒帝國。不過對於伊斯蘭的國家來說,蘇丹這個稱號類似於中原的皇帝。而作為遊牧民族的君主,既想做定居民族的統治者,也想做遊牧民族的統治者,也需要拿下兩個頭銜的稱號。比如忽必烈,既是中原的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也是草原的薛禪汗。由於血統的原因,突厥出身的帖木兒與奧斯曼都得不到可汗這個稱號。
不過由於奧斯曼並不需要把勢力範圍深入草原,所以他們對這一稱號並不急切。反而對“哈里發”這一稱號更為渴望。
-
3 # 參習處
為了便於理解,簡單列一下這些稱謂相應的意思或職位。因為是簡單的說,所以肯定不準確。如果想深入瞭解還是讀者自己查資料吧。
列表如下:
哈里發——穆罕穆德的繼承者,最高宗教領袖,政教合一的教皇和皇帝,天子
蘇丹——地方諸侯王,軍事首領。
埃米爾——部落酋長,城邦長官。
謝赫——大家族的族長
-
4 # 子屠龍
請你看中國的例子,周朝的時候,老大被叫“周天子”;秦始皇的時候,老大開始叫“皇帝”。為什麼會這樣?新時代新氣象哉……
突厥人早期叫君主為“可汗”,到新的場景之下,第1個用“蘇丹”來稱呼君主的也是突厥人。這位突厥王叫“馬赫邁德”,生活在10世紀末11世紀初的阿富汗。
馬赫邁德是加茲尼王朝的突厥君主,一生17次進攻印度,贏得“偶像破壞者”的稱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用蘇丹指代君主的做法也逐漸傳開。
簡單提一下,“蘇丹”最早是表示權威的稱號,帶有伊斯蘭意味的稱為。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君主用“蘇丹”稱號更適合於以往的“汗王”稱號。
因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用“蘇丹”沒有毛病,但是他們也並非僅僅用這個稱號。18世紀以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面臨內憂外患,為表明自己是伊斯蘭世界的最高權威,君主們開始採用“哈里發”稱號。
各地的伊斯蘭政權君主用“蘇丹”稱號,隨便用沒人管,但是“哈里發”可不是什麼君主都能用的。簡單的說,“哈里發”意味著是先知默罕默德的事業繼承人,隨便用那是分分鐘找打。
總結一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們,理論上用什麼稱號都可以,但實際上會受到各種限制。
以伊斯蘭世界領頭羊自居的奧斯曼君主,顯然用伊斯蘭色彩的“蘇丹”,更適合於部落年代產生的“汗王”,更容易得到穆斯林的支援。
當然,奧斯曼君主一定要用汗王,也未嘗不可,但又何必增加一些麻煩呢。像蒙古伊爾汗國的君主們,就是先用“汗王”稱號,後來改稱“蘇丹”來迎合穆斯林。
-
5 # 成都地產逍遙君
主體文化和統治階層文化認可的不同帶來了國家君主稱謂的變化。“蘇丹”這個稱謂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力量”,“統治權”,最早是哈里發賜予伽色尼王朝君主馬哈茂德的,後者是一位雄才武略,用武力促使伊斯蘭信仰進一步往南亞傳播的君主。
不說奧斯曼,先來看兩個同時期國家的對比——西遼和塞爾柱。
塞爾柱人於1055年進軍巴格達,當時的哈里發卡伊姆為了感謝塞爾柱人領袖圖格魯克伯克幫助他解脫了布韋希人的統治,因而賜予後者蘇丹稱謂。而突厥人在西亞地區的伊斯蘭化則是更早,突厥埃米爾作為軍事長官在阿拔斯王朝的各地駐守一方,行使近乎獨立職權的歷史也更早,因此,塞爾柱帝國君主採用蘇丹稱謂是為了表明其對於伊斯蘭教民眾統治的合法性,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同,就像忽必烈的蒙古帝國採用漢文化的國號——元,以及年號一樣。
與塞爾柱人形成對比的是同時期的西遼帝國,儘管轄下有大量的伊斯蘭教信眾,但帝國統治層依舊沿襲的是契丹人的東亞文化,因此西遼開國皇帝依舊採用很多舊式稱謂——西遼德宗這種廟號,天佑皇帝的年號,以及突厥語稱號的菊兒汗,意為汗中之汗,和李世民天可汗的寓意類似。
因此,主體文化和統治階層文化認同是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那麼奧斯曼帝國為何採用蘇丹稱謂也應該能順水推舟地理解了,而且蘇丹是個規格很高的稱謂,相對要比埃米爾,阿塔貝格,貝伊加齊這種稱謂高一些。
奧斯曼帝國開國君主奧斯曼一世最初是承襲父親的貝伊職位,之後又趁著宗主國羅姆蘇丹國國力衰微而趁機獨立,因此準確來說,高規格的蘇丹稱謂是他們直到1383年才開始使用的,這既象徵著文化,也象徵著力量。
同樣,當奧斯曼人繼承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後,他們也開始給自己的頭銜標榜上“凱撒”的稱謂,表明對地中海世界主權正統歸屬者地位的覬覦。
-
6 # 老頑童374236889
我來回答一下“蘇丹”和““可汗”的區別。
蘇丹,譯自阿拉伯語,又作素丹或算端等。意為“有權威的人”。而作為統治者的稱號則始於10世紀。自11世紀起為伊斯蘭教國家統治者廣泛採用。還有一個稱呼,哈里發,也是譯自阿拉伯語。哈里發,或作海里法,或海里凡,意為繼承者或代理者。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和奧斯曼帝國的國家元首。
可汗,亦作可寒,合罕等。是古代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公元三世紀,鮮卑族中已有此稱號,但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稱號則始於公元394年或稍後。柔然首領杜侖稱丘豆伐可汗,自宋元以後,漢文古籍中省稱為可汗。
-
7 # 雲捲雲舒152754837
‘蘇丹’又稱‘素丹’。
土耳其人原是中亞遊牧的突厥部落。漸次西遷,臣服於小亞細亞魯姆素丹,接受伊斯蘭教。在首領奧斯曼領導下(1282——1326年),開始崛起,1290年建立帝國,因此得名。
回覆列表
奧斯曼帝國君主的頭銜不只有一個,他既是蘇丹,也是可汗。
蘇丹(sultan)這個詞源自阿拉伯語,本意是“權威”,後來泛指君主或統治者。它的適用範圍不只是奧斯曼帝國的君主,穆斯林世界中任何享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君主都可以被稱作“蘇丹”。大約在元朝時期,sultan通過蒙文引入到漢語語境時,根據蒙文的發音規則,字母-l接在母音u的後面,-l多讀作-n,所以sultan一詞傳入到中國後多被讀作“算端”、“素丹”或“速擅”等。
可汗(khāqān),這是一個根植於中亞突厥-蒙古文化傳統的君主稱謂。儘管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並非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人,但是他們仍然使用這個頭銜稱呼自己,顯示出其對黑海以至中亞地區的野心,特別是當伊利汗國的部分疆域以及克里米亞汗國相繼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則更有必要使用可汗的頭銜以統轄這些地區的人群。
除蘇丹與可汗以外,奧斯曼帝國的君主還有其他頭銜,下面列舉一二:
哈里發(khilāfah),這個詞同樣源自於阿拉伯語,意思是“繼承者”,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指按照《古蘭經》和先知言行實施管制之人,既是精神上也是政治觀念上穆斯林世界的領袖。不過,成為哈里發的前提是古萊什(Quraish)部落的出身,因此奧斯曼蘇丹對此頭銜的使用一直遭到激進遜尼派的抵制。塞利姆一世(Salim I)時期,1517年征服馬穆魯克王朝,接管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後,據說末代哈里發穆塔瓦基勒三世(Al-Mutawakkil III)被俘虜至伊斯坦布林時,主動提出願將哈里發的頭銜轉移給奧斯曼蘇丹。十九世紀,面對歐洲對穆斯林世界的蠶食,奧斯曼蘇丹主動採用哈里發制,向印度和東南亞等所有地區的穆斯林發起宗教上的聯絡。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才被廢除。
奧斯曼蘇丹還擁有來自波斯文化的shāh(大王)的頭銜。另外,奧斯曼蘇丹還有意識地利用Kayser-i Rûm(羅馬的凱撒)這一稱號,以便繼承羅馬帝國的歷史遺產,進而爭取來自伊斯蘭世界之外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