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anxian1975

    國家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檔案和農業會議都提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其實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且農業又是基礎的基礎,重中之首,把農業的生產與科技應用結合得更加緊密,讓農業科技在提升單產、改善土地質量、精準施肥、合理治蟲、綜合解決生產過程水、土、溫、溼控制,提升效益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進而實現智慧農業新突破。再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升級,搭建農產品大資料平臺,讓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5G等現代資訊科技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出,提高民農收入!

  • 2 # 天道共享

    第一,中國糧食倉容壓力巨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民”是緩解倉容壓力非常有效的途徑。特別是遇到“大災大難”是國家“大戰略”需要。中國農民一直有儲存糧食的習慣,農戶儲糧規模約佔全國總產量的50%,對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近年來普通農戶儲糧意願下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糧意願上升。農村儲糧趨勢的變化,對於傳統的農村糧食儲備模式構成現實挑戰。

    第三,國內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第四,糧食是百姓溫飽之源、物價平穩之基、經濟發展之要、社會穩定之本,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是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習近平說: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民、藏糧於技””就是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14億人口的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們只有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毫不放鬆地發展糧食生產,才能確保飯碗永遠端在自己手上。

    第六,中國長期以來習慣於藏糧於倉、藏糧於民、以豐補歉的策略。耕地佔補質量嚴重不平衡,耕地總體質量下降,致使糧食生產能力不足,只能儘可能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和提高單產,利用豐年的節餘彌補歉年的不足。這就帶來了高額的倉儲費用,形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作物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第七,藏糧才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如果連續幾年歉收,就給糧食的供應帶來很大壓力。而“藏糧於地”戰略則適時調節了這種問題,在糧食供過於求時,採取輪作休耕使一部分土地來減少糧食生產數量,糧食緊缺時又將這些土地迅速用於生產糧食,透過耕地的增加或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平衡。實行土地休耕,雖然不生產糧食,但糧食生產能力還在,並且土地休耕後還可提高地力,實際上就等於把糧食生產能力儲存在土地中。

    第八,中國除了“人多地少”之外,還存在耕地質量偏低、汙染損毀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糧食安全。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堅守耕地紅線就是守住口糧底線”的觀念,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

    第九,古語說:倉廩實、天下安。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中國是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民、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第十,“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食者國之寶也”。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寫道:“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 3 # 圖說農村事

    有糧常記無糧日,飽時莫忘捱餓時。保護耕地必須“下狠心”,農技推廣必須“無條件”!

    糧食之於人的重要性,就象空氣和水!只有保護好我們的“口糧田”、讓糧食生產紮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擁有“手中有糧、心不慌”的從容和淡定,才能穩穩地把握住涉及到14億華人吃飯安全的主動權。

    藏糧於地,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耕地,確保耕地紅線能守的住、守的牢。

    確保糧食產能必須嚴守耕地面積!土地是產糧的寶藏。

    糧產於地,地為糧基;地之不在,何談於糧!耕地就是我們的“口糧田”,必須實行最為嚴格的保護制度,才能確保有地種糧、有地產糧,才能有能力把14億華人的飯碗裝進由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生產的糧食!

    大家知道,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人均佔有的耕地還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在這些土地資源當中,優質耕地是少之又少。

    有統計資料表明,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96等。優等地面積僅有2.90%、高等地面積為26.59%、中等地面積為52.72%、低等地面積17.79%。 中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優高等僅佔三成。

    14億人要吃飽飯,在人均耕地少的情況下,保護耕地就成了天大的事,所以國家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並且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來保護我們的耕地,將“基本農田”上升為“永久基本農田”,嚴禁將耕地轉變為非農用地,徹底清理“大棚房”和佔用耕地建民房,實現佔補平衡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守的住、守的牢,任何時候都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的閃失。

    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藏糧於地、確保種糧的耕地不減少。堅守住了耕地的紅線就是守住了14億華人的口糧的底線。

    所以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都要樹立“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危機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實際行動愛惜耕地、保護耕地、節約用地。

    藏糧於技,就是要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確保在需要時能產的岀、供的上。

    提高糧食產量一定要重視農業技術的力量!農技是增產的源泉。

    在保證擁有種糧耕地的基礎上要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糧食產能、增強糧食保供能力,農業技術的創新、推廣和應用將是不竭的動力。

    針對耕地質量低、產出低和傳統耕種、靠天吃飯的實際,如何解決提單產、增品質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農業科技是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農業科技的進步是解決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現在的形勢下要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更加依靠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透過農技、農藝來突破制約糧食增產、增收的瓶頸。這就是“藏糧於技”的深刻含義。

    要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低質農田的改良、農田水利建設,要透過農業技術手段進一步涵養土地、培肥地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透過水利化、機械化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糧食產岀,實現耕地的可持續生產和產岀。

    要透過培育優良品種、推廣優良品種並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做到科技化、標準化而達到良田與科技的結合,從而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增長。

    要時刻警惕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和乾旱、澇災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隱患和自然災害,做好技術儲備和農化物資儲備,確保關鍵時刻拉的出、用的上。

    要健全完善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透過加強農業的資訊化、科技服務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業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貢獻率,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及水平。只有藏糧於技,才能為糧食生產插上增產提效的翅膀。

    總之,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未然,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牢憂患意識,真正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的這一涉及14億人吃飯的“壓艙石”才能更加穩固、堅實,才能在特殊的時期、關鍵的時刻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才能從容淡定地牢牢把握住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確保讓華人的飯碗裝滿中國地上生產的糧食。這就是本答者對“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理解和思考,你說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