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說起世界五千年,我們一定知道古埃及。

    而說起古埃及,我們的腦海裡就會有一些標誌性符號。比如金字塔、木乃伊、獅身人面像等。

    是的,任何一個文明,要被世人認可,就需要一定的標誌。

    什麼是文明的標誌呢?

    學界比較認可的關於文明的標誌有三條:金屬器的製造、文字的發明、城市(國家)的出現。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城市的出現,即國家原始狀態的萌芽。

    之前很多外國曆史學者認為中國的歷史只有四千年,因為時代最早的較受世人認可的考古斷代為夏朝,確實距今四千餘年,至於之前的三皇五帝,外華人認為那是傳說,並非真實的歷史。

    因此中華文明五千年這一說法,還需要更多的考古學證據。

    所幸的是,良渚文明的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曆史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良渚文明誕生於長江中下游的太湖地區,是一個以稻作文明為基礎的原始國家。考古工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初步得知良渚文明的城市狀態。

    從形制上看,良渚古城是一個以宮殿區為核心的近同心圓結構。其整體格局由內向外依次是30萬平方米的宮殿區,即上圖所示莫角山的方形區域;再向外為300萬平方米的內城、10平方公里的外郭城,即上圖所示紅色部分城牆;並且還包括100平方公里的外圍水利系統,即上圖所示藍色水系。如此巨大的城郭體系,確實可以說是文明誕生之重要基礎。

    良渚文明的另一重要標籤就是其發達的玉文化。

    良渚文明的標籤——玉琮

    良渚玉琮上的神徽

    雖然良渚文明由於一場罕見的大洪水而突然湮滅,並久為後人遺忘,但是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其文化面貌已經逐漸被後人瞭解並認可。良渚文明內涵豐富的玉文化也逐漸傳播到其他黃河流域後來的文明中,使得後人可以一窺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的源流與演變。

  • 2 # 單問者

    家離良渚古城不是太遠,就簡單回答下這個身邊的問題。這個問題提的好,不用良渚文化,而是用了良渚文明。更官方的說法是,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之光;也就是說,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良渚古城為例,整個城市的佈局和洛陽古城很像。有興趣的可以去洛陽博物館看下”周公營洛陽”,對比下城市的選址和佈局。

    其次,良渚玉產業發達,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良渚擁有中華大地上最精美的玉琮,但好像沒有玉璋。良渚玉琮在成都的金沙文化遺址、北京故宮博物館都有發現。而玉琮上的人騎神獸像的真正意義,現在仍不得而知。玉器上也有些類似文字元號。

    再次,良渚人有神鳥崇拜,其鎮館之寶玉壁上有隻神鳥。這在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中都能找到類似崇拜。

    再次,良渚古城裡,等級嚴明。這個從貴族、貧民墓中的玉器數量和品級可以看出。這個特徵在中國古代墓葬中非常常見。

    又次,良渚古城不遠處,發現了大型防洪大堤,比大禹治水年代還要早一千年。換句話說,當古埃及人在造金字塔時,我們的祖先在治水。而治水在中華文明中的意義我就不多說了。

    良渚古城2019年申遺,我們充滿信心,並期待考古工作者能在不久的將來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

  • 3 # 鄉村筆記九州史

    從小我們就學習,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看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也會受到一些外界的質疑,很多懷疑的聲音越來越大,認為中國其實根本就沒有五千年,甚至夏朝也是不存在的。但是這一切,在良渚遺址中都得到了反駁,因為良渚遺址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的確有五千年,再加上良渚遺址成功申遺,更是世界對於我們文明史的認可。

    7月6日,世界遺產委員會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宣佈,中國提交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自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

    對於良渚申遺成功,中國國內許多業內人士的意見和積極推動良渚申遺的專家高蒙河先生一致。認為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此舉標誌著,國際上終於不再將其對中國文明史的起點鎖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時期,而開始承認中國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說法是有依據的。

    良渚文化孕育出了“國家”

    良渚文化是新時期晚期文化,根據最新碳十四斷代測定並經校正,大體可以確定其生成年代在公元前2790年左右。

    1936年良渚遺址首次被發現。其密集分佈區集中在杭州餘杭區瓶窯鎮附近。以良渚為中心,散佈於良渚、瓶窯、安溪三鎮間。而其文化遺蹟則遍佈長江下游江浙皖三省的太湖流域。

    良渚遺址於1959年正式定名,2012年總面積34平方公里的核心遺址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今年1月26日正式申遺,如今終於如願以償。

    根據目前的考古學成果,目前學界認為,中國有許多年代遠早於殷商時代的遺址存在。如中國史學界普遍認同存在的第一個王朝——夏朝,以及比夏朝更古老的唐虞三代。

    又如華北、東北部及東北、西南部的紅山文化,陝西的半坡文化,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等。

    即便同在江南地區,也有餘姚河姆渡文化等史前文化遺蹟,足以證明中國土地上早已存在並發展著較高的史前文明。

    然而唐虞三代和夏朝僅存在於後世文獻記載中,迄今並沒有一件文物、一處遺蹟可確鑿認定屬於夏或夏以前的“王朝”。

    據考古發現,年代相當於夏朝或更早一些的史前文化遺蹟,雖然出土了大量文物、器具、農作物和牲畜殘跡,足以證明生活在彼時彼地的古人已具備高度文化,但在那些遺蹟中並未發現明顯的王權痕跡、城池等防衛設施,無法證明當地已存在一個真正的古國,而不僅僅是一個聚落。

    最初人們曾以為,良渚也是這樣一個“聚落痕跡”。但是,在2007年,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重見天日,讓人們對其的評價大大改觀。古城出土,又輔以前後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鉞等象徵王權的玉器,複雜的水利系統和大量信仰用品,表明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個王權清晰發達,擁有堅固城池和強大工具,存在明確階級分化和統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國家。

    國家的形成正是國際間公認的“文明起始標誌”。

    值得關注的是,大量玉器系從高階墓葬中出土,且基本可以用中國先秦文化的獨特“語言”加以解讀,如玉琮、玉璧、玉鉞分別象徵神權、政權、軍權等。

    良渚遺址發現的巨大水壩,需要至少一萬人施工數年,測定年代(距今約5100年)甚至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得多。

    這也充分證明了“良渚王國”強大的組織、動員和後勤、管理能力,彰顯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也再度表明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僅僅在黃河流域。

    良渚能讓公眾重新認識我們的文化

    良渚文化不應僅僅贏得國際間對“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正視,也應促使國內研究者和普通民眾重新認識歷史和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有意無意地將研究先秦乃至殷商文化史的目光緊盯在黃河流域和中國北方。

    圍繞著夏、商、周的“正史鏈”向上追根溯源,試圖按圖索驥地“重新發現歷史”,而忽視了“中華文明早期未必只有一個起源”、“中華早期文明不同起源間存在淵源和相互影響”等等,這些被良渚和其它同期文化遺蹟多次、反覆證明的事實。

    這種“為古人爭正統”的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和影響了對中華文化起源的研究、發掘,也讓“上下五千年”這一國內對中華文明史的認定,長期得不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令人鼓舞,也給人啟迪、發人深思,再次提醒我們必須正確、全面、深入地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

    正如一些清醒的學者所指出的,“不信者恆不信”。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仍會有許多國內外“疑古者”會以“未發現文字”、“不知國號”、“於史無稽”等形形色色的理由,拒絕將良渚文化列為中華文明正源之一,繼續不承認中華文明的傳承有五千年之久。

    但這並沒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從中獲得更多正確、科學的早期中華文明知識,得以更好、更深刻地理清自己對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脈絡和知識體系,這已是最大的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斑鳩和鷓鴣以及鴿子可以混養產生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