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Kb3031
-
2 # 凌煙閣論史
題主你真敢想啊!
一、先說決定西北降雨量的印度洋季風環流北印度洋有一個季風環流,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圈,冬季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逆時針大洋環流圈。如下圖:
中國西南部、西北部的降雨主要來自於印度洋。但是喜馬拉雅山脈恰好把夏季來的西南溼潤水汽給擋住了。青藏高原東部的雲南、貴州、四川降雨就豐富,而西藏、青海、新疆、甘肅、陝西等地,就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影響,變得少雨乾旱。
以上簡單的地理氣候知識是背景和基礎,下面說說歷史和現實。
二、歷史上為何沒有人打通喜馬拉雅?因為工程量是天量啊!喜馬拉雅如果只是一座狹長的山脈,可能還真擋不住歷史上有雄主把它開啟一個缺口。
可惜啊,喜馬拉雅山只是青藏高原的南面的邊緣,僅僅開啟南緣這個缺口沒用,還要把青藏高原從西南到東北整個向下挖,以降低阻擋,把水汽引過來。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假如這個通道從國境線開始挖,50公里寬,平均向下挖3000米,要挖多長呢?
如下圖:
即使只挖到青海中部,這個長度也超過了1000公里!
要挖土方50公里*3公里*1000公里,這是多少工程量,請你算一下,15萬立方公里!天量啊!
別說古代中國了,就是今天,號稱工程狂魔的我天朝,也沒敢打這個工程的主意啊!
三、古代真要開建這個工程,有那個王朝能撐得住呢?古代青藏高原歸於中國行政版圖的,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
我們來與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對比一下。
隋煬帝下令挖了3條運河,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總共長度2400公里,運河平均寬度50米,平均深度7米。則總土方量2400公里*0.05公里*0.007公里,0.84立方公里。僅僅相當於打通喜馬拉雅山工程量的0.00056%!
而隋煬帝搞這個工程的結果呢?民怨沸騰,天下義軍四起,隋朝滅亡。
隋煬帝時全國大約有5000萬人口,大清乾隆末時有3億人口,即使把全國一半人口都弄來幹挖通青藏高原水汽通道這個工程,也得幾千年才能幹完!
而且,運河是在富庶的地區施工,而青藏高原上的條件,一個壯勞動力能撐多久都是未知數啊。
這個工程真要開建,大清就止於乾隆了。
四、古人知道這麼這些地理和氣候知識嗎?以上只是粗略的估算了工作量。除此之外,知道這麼做可以引入水汽的知識,咱們古人是否具備呢?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直到近代的清朝末期,遇到乾旱的時候,官府和老百姓還是隻知道拜神祈雨。根本沒有關於氣候的科學知識。
因此,我們中國古人應該對開啟喜馬拉雅山能引入水汽的知識一竅不通。
結語:古人不具備知識能力,即使有了這個知識,也不具備這麼大的工程能力。
(完)
-
3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中國西北地區,特別是新疆地區的氣候型別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的氣候特徵表現為“冬冷夏熱,年降水量少,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中國西北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都是在200毫米以下,屬於乾旱地區,其中最為乾旱的塔里木盆地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50毫米以下,屬於極度乾旱地區。
中國西北地區之所以氣候這麼幹旱主要的原因是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在與四大洋的距離來看,距離印度洋是最近的,塔里木盆地距離印度洋大約1800千米左右。第二個原因是地形阻擋,山地高原地形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水汽,雖然距離印度洋距離較近,但是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阻擋,攜帶印度洋暖溼空氣的西南季風根本沒有辦法逾越。
如果,在印度洋和塔里木盆地之間存在“水汽通道”的話,那麼應該是能夠進入一部分水汽的,比如在青藏地區,由於雅魯藏布江的存在,長期的流水侵蝕形成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西南季風攜帶印度洋的水汽從雅魯藏布江谷地進入青藏地區,使得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降水較為豐富。不過,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自然經過了上萬年的侵蝕塑造,如果想要打通一個通道到塔里木盆地,那工程量是極其驚人的,目前人類應該難以實現。雅魯藏布江谷地水汽通道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迅速成長的大國,中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裡,綜合國力突飛猛進,各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基礎建設領域,被人民親切地稱為“基建狂魔”。
而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基建狂魔,中國這些鬼斧神工的能力自古有之。作為一個地形最複雜,高差跨度極大的國家,中國雖然有氣候宜人的平原地帶,但西部的廣大區域,卻一直處於乾旱少雨的惡劣環境中,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民改造大自然的節奏和步伐。
但中國的先民,卻從未想過在喜馬拉雅山脈上鑿開一個口子,將喜馬拉雅山脈以南溫暖溼潤的水汽引過來,讓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成為肥沃的魚米之鄉,實在是不應該。
而靜夜史認為,他們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不傻。
即便在今天,在喜馬拉雅山脈開口都基本不可行,更遑論古代,而這種不可行性,無論古今,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不可行
鑑於中國霧霾籠罩的問題,某些“磚家”主張在帝都西北的三北防護林上開一道口子,然後引入西北風將霧霾吹散。
靜夜史認為,這些磚家純粹就是霧霾吸多了。因為風在移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僅來自於地表地物,還包括橫向上的各種要素,如果沒有持續的溫差,和光滑的“管壁”,讓蒙古高原上的西北風吹到北京,你們咋不上天呢?
喜馬拉雅山開口何嘗不是如此?到底要多大的口子,才能徹底改善西北缺水的問題啊?
而且,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多雨,完全是因為地形的抬升。現在開口子沒有了抬升作用,如何成雲致雨?
而且和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平原不同,山北完全是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你讓水汽如何輸送到西北?
再說,即便不屈的印度洋暖流能夠跨越千山來到西北,從青藏高原到西北,海拔不斷降低,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如何成雲致雨?
2、政治不可行
在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實施之前,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雖然幾千年來的印度不斷被吊打,根本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囂張欠揍,對喜馬拉雅山的主權提出異議。但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原王朝也沒有真正控制過青藏高原,甚至未真正控制過西北地區。
這就非常尷尬了。
都不是自己的底盤,我們去累死累活地幹個錘子啊?去扶貧嗎?再說了,人家需要你扶嗎?
1247年蒙古語西藏高層的涼州會盟,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版圖的開始。而西域雖然在漢唐都曾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自安史之亂後,這裡在將近一千年時間裡一直屬於他國,直到清朝1759年才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因為大部分時間不屬於中原王朝且控制極不穩定,所以中原王朝根本沒有從喜馬拉雅山開口的必要,畢竟穩定壓倒一切。
3、經濟不可行
不說農業社會不需要這樣玩命傷財的工程,即便需要,如何實行呢?靠可憐的藏人挖斷幾千米高山?還是從內地抓十萬壯丁?
海拔超過4000米,高原反應就足以要人的命,還去學愚公移山,這不是沒事找抽,這是嫌大夥和自己的帝國活得太長。
事實上直到今天,即便工業時代到來,有了比古代強大數十倍百倍的生產力,開山挖溝不在話下,但也不代表能在喜馬拉雅山創造這樣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因為這個工程從經濟上本身就是得不償失的。
就像被喊了多年的“渤海入疆”工程,以及從青藏高原向西北引水的“紅旗河工程”,想法是好的,效益是有的,但效益如論如何也是難以找回投資的。在當下中國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國家生存危機前,這種考驗綜合國力的巨大工程根本就不可能實施。
所以,不要想這些不靠譜的工程,因為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工程等於暴露智商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