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十八
-
2 # 文史學生仵三源
要說中國歷史上的謀士,有三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西漢時期的張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朝時期的劉伯溫。這三人都是處在亂世之中,都以智謀著稱,堪稱當時第一謀士。
張良,字子房,原是南韓貴族,祖上幾代都是南韓相國。秦始皇滅掉南韓後,張良家族也受到了滅頂之災。張良散盡家財,尋覓武士,只為刺殺秦始皇。後來秦始皇巡視天下時,在博浪沙就遭到了張良的刺殺,險些喪命。張良逃走後,遇黃石公,被傳授《太公兵法》,從此走上了謀士的道路。
張良後來扶保劉邦,建立西漢政權,為“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誇獎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計謀主要有這些,一、說服劉邦放棄咸陽,迎接項羽入城,擺脫了項羽兵臨城下的威脅。二、鴻門宴打動項伯,幫助劉邦躲過了范增的謀殺。三,說服劉邦冊封韓信等統兵元帥為王,從而使得他們願意出兵包圍項羽軍團。四、楚漢界限劃定後,說服劉邦乘勝追擊項羽,在垓下之圍中逼迫項羽自刎而死,從而建立了西漢政權。五、為劉邦出謀劃策,誅殺韓信等異姓王。六、幫助呂后尋找商山四皓扶保太子,保住了劉盈的位子。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躬耕於南畝,被劉備三顧茅廬,從而出山。《三國志》中記錄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說明諸葛亮的確多智近乎妖。諸葛亮的出色地方在於觀念,可以說諸葛亮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家的身份,而不是單純的謀士。他的功勞主要有:一、為劉備提出軍事戰略,就是要聯合孫權,抵抗曹操,以荊州和益州為根據地,然後北伐,恢復漢室。二、幫助劉備整頓軍務,治理軍隊,使得劉備由原來一個寄人籬下的外來戶,在荊州扎住了根,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逼退曹操追兵。三、與東吳建立統一戰線,共同抗曹,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使劉備掌握荊州政權。然後幫助劉備進兵益州。四、劉備登基後,諸葛亮任丞相,治理朝廷內外。劉備兵敗夷陵之戰,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諸葛亮開始扶保後主劉禪,掌管蜀漢軍政大權。五、六出祁山,北上中原,兩次上書《出師表》,雖然沒能恢復漢室,但也佔領了一部分魏國城池。此外諸葛亮還是歷史上有名的發明家,比如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等都是他的發明,當然諸葛亮軍事上最出名的是發明了八陣圖,可惜已經失傳。
劉伯溫,名基,青田縣人,原是元朝官員,後來辭官隱居鄉里。朱元璋派人請劉伯溫出山,幫助他驅除蒙古韃虜,建立漢人天下。劉伯溫出山後,主要有以下功績,一、幫助勢力薄弱的朱元璋定都金陵城,並在鄱陽湖戰役中,提出“火攻”的戰術大敗陳友諒。二,在對張士誠的作戰中,劉伯溫出謀劃策,提出了有效的攻城方法,俘虜了張士誠。三、對元兵作戰,劉伯溫支援徐達的北伐策略,逼迫蒙古軍隊撤回大北方,並且分化。四、朱元璋建國後,劉伯溫掌管御史臺,對百官進行稽查,維護了明初的政權。同時,劉伯溫還關心愛護百姓,提出很多利國利民的好建議。
其實,仔細看看三個人,雖說都是當時的第一謀士,可還是有所區別的。張良扶保的是劉邦,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很信任張良,可以說張良更多的是帝師的身份。再說西漢建立後,張良主動辭朝,修身養性,可以說是個真正的謀士。諸葛亮在劉備時期更多的是擔任劉備的智囊團,他屬於劉備的外聘專家,既然是外聘的,自然擋不住劉備的決定,比如伐東吳的戰役,諸葛亮是不支援的,可惜阻擋不住。直到劉禪時期,諸葛亮才成為軍政一把手,採取依法治國,蜀漢在三國中最像一個國家。劉伯溫遇到的是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他只能做朱元璋的謀臣,沒辦法,老闆太強勢。做御史時,劉伯溫也更好的幫助朱元璋治理了明朝,整頓了朝廷。劉伯溫精力充沛,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個文化領袖,在當時的文壇很有地位,著有《誠意伯文集》。不管如何,三人都是當時的俊傑,為當時的社會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是了不起的人才!
-
3 # 亙古懷念說史
時勢造英雄!
英雄應運時勢而生,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士亦是如此。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都是它們所對應的那個時代風叱詫風雲的人物。他們的成就和影響力,絕非一般謀士可比!比較一下他們三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一個處於秦末漢初時期,一個處於風雲際幻的三國時期,另一個處於元末明初時期。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處於亂世!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不缺乏經天緯地的人才。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給這樣的人才一個表演的舞臺的。身處亂世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是不幸的,但是對於像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這樣的人物來說,既是不幸的卻也是大幸。
張良在秦末漢初之際,幫助劉邦在很多關鍵時刻出謀劃策,為大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此後,卻功成身退有利於大漢王朝的核心權力之外,卻又不失時機的繼續為穩定劉氏江山出謀劃策。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能出奇謀,預測天下三分。並且在出山之後,親自參與和奠定了三國鼎力的局面。先主劉備病逝白帝城之時,諸葛亮臨命託孤輔佐後主。經夷陵之戰,蜀漢國力大損,成為三國之中力量最為弱小的一方。諸葛亮仍然矢志不渝,六出祁山,不忘北伐中原。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酬!
劉伯溫同樣生於亂世。在大明王朝建立的過程當中,屢獻奇策,幫助朱元璋建立276年的大明王朝。可以說劉伯溫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但是劉伯溫本人的結局並不是太好,被胡惟庸迫害致死。歸結其原因,還是在於朱元璋本人的能力過強,不如劉邦和劉備那樣依賴張良和諸葛亮。
所以無論如何,張良,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頂尖謀士。
回覆列表
答:這三個人確是他們那個時代才智出類拔萃者。但從才能、情商、貢獻來看,其境界層次又各不相同。張良可算帝師,諸葛亮可算帝友,劉伯溫可算帝臣。三人相比,張良韜略境界更勝一籌,諸葛亮次之,劉伯溫再次。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南韓貴族。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漢高祖劉邦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張良是遊離裡劉邦集團之外,又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人。劉邦尊其為師,而不能像對下屬那樣呼來喚去。
2、漢初最高層鬥爭的關鍵時刻,唯有張良能一計定乾坤,深刻影響政局。一是在鴻門宴上,讓劉邦低調示弱,周全劉邦得以活命。二是在楚漢戰爭中,助劉邦打敗項羽,三是助呂后保住劉盈太子地位,四是設計助劉邦剷除異姓王。
3、張良功成身退,不貪圖權位,後隨赤松子雲遊四海。
凡此種種,無不反映出張良超越那個時代的韜略和胸襟。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
1、未出茅廬,而向來訪的劉備獻三分天下計,使劉備茅塞頓開,得孔明如魚得水也。顯示出諸葛亮超人的政治才華。
2、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這是三國形成的關鍵戰略。
3白帝城託孤說明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信任。劉備讓諸葛亮在劉嬋不行時,可取而代之的表態,說明他們之間不是君臣,而是戰友關係,有著中興漢室的共同使命。
4、諸葛亮六伐中原,以弱擊強,絕不是有著史家說的窮兵黷武,而是高明的戰略。就像韓信的背水之戰,唯有超群的智者方能用之。愚蠢的能人說諸葛亮拖垮了蜀國,十足的井底之蛙。
5、《出師表》樹立了萬世楷模的忠臣典範,這是諸葛亮對民族精神文化的巨大貢獻。沒有真性情,沒有真感受,是寫不出那樣磊落光輝的篇章。
諸葛亮還是一個發明家,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都是他發明的,他的人品、才智無疑是那個時代佼佼者。
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劉伯溫是個被神話的人物,他的主要功績是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並在明初向朱元璋獻政務十八策,制訂律令,革新時弊。劉伯溫天分極高,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留下有《誠意伯文集》。
由上可見,此三人確實他們那個時代之俊才,堪稱第一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