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官方歷史

    毫無疑問都想得到帝陵裡的橫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陵墓是死的,人是活的,隨著發展,盜墓賊總能想出對付的辦法。

    1.一勞永逸誘惑巨大。

    在最近一些大火影視帶動下,逐漸大眾對盜墓這個行業也有一定認識了,盜取帝陵來說裡邊的陪葬品對於普通人來說那真是一勞永逸,一輩子都夠了,所以在這種誘惑下越大的陵墓誘惑也就越大,這也是古人視死如生的習俗造就的,尤其是漢墓陪葬品更是驚人,也就導致了漢墓基本是被盜的最厲害的,都知道東西多。

    2.當年防盜技術慢慢效果不明顯。

    慣用的防盜技術就是流沙、毒氣、疑冢殺死施工者等諸多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像洛陽鏟這種東西就非常有用,還有一些現在科技手段探測儀器等當年的技術肯定是防範不了的。

    (大名鼎鼎的洛陽鏟)

    3.民生凋敝,戰亂被盜。

    在一些比較戰亂的年代,一些人在極端情況下,往往會對帶有巨大封土堆的帝王陵感興趣,(看來深埋還有一定防盜)甚至出現孫殿英這種軍閥明目張膽盜墓,在炸藥作用下再厲害的封土、夯土也不頂用,總而言之還是誘惑的存在,沒人去挖普通人的,因為什麼也沒有,所以還是利益之所在。

    實在應該反思你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印象,總有人想著盜你的墓,畢竟挖人祖墳實在不齒,這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前人留給我們的教訓。

  • 2 # 文蹤旅跡

    “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估計當年曹丕說這話時心裡涼得跟冰溜子一樣。的確,盜墓的歷史長得厲害,春秋戰國時期民間盜墓之風就盛行開來,不少古墓葬被盜。秦末、漢未、三國、唐代末年的亂世風雨中,盜掘古墓更是瘋狂。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為了防止盜墓,古人可謂挖空心思。周王實行“不封不樹”的葬式,也就是說不讓地面留痕跡。秦漢則以高大的覆土累壓。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積石墓、積沙墓。也就是說在墓室上累石堆沙,當盜墓者進入時,沙石會塌下去掩埋了盜墓者,但這隻能防讓第一個盜掘的人,防不了第二批盜墓賊。

    (考古發掘中常見以前的盜痕)

    西漢還出現了“依山為陵”的葬式,漢文帝劉恆就在長安東南的狄寨原邊鑿山為陵。他也是倡導儉葬的人物,提出“因山,以磚瓦治之”的要求。

    唐代開華人物高祖李淵,明確告訴兒子李世民要依照東漢原陵的規模修建自己陵墓,其也有防盜的目的。在李世民之後,唐帝陵有十四座都是依山為陵,防盜的用意在第一位。

    (考古發掘中常見以前的盜墓痕跡)

    關於古人設計的墓葬防盜,還有詛咒說,陰告說等等,那不過是尋找一種理安慰罷了。

    我曾去過不下一百個古墓葬發掘現場,鮮見未盜之墓。

    所謂的防盜技巧,對盜墓者的利器而言,實際上沒多大作用。

    防盜其實關鍵是防心呢。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大概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盜墓的行為,這是人性所致,難以禁絕。尤其是在改朝換代時,前朝帝王的陵墓往往會被破壞。因此,古代的帝王陵墓的確會想辦法來阻止盜掘。

    但是,這些帝王陵所採取的的措施真的是機關嗎?

    恐怕並非如此。

    所謂古代陵墓裡設定機關暗器的說法,主要來自於古代文獻和民間傳說,但是考古發現表明,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比方說,文獻中記載,秦始皇陵裡採用了“機弩矢”,也就是連線了機關的弩。一旦有人靠近,就會發射弩箭,將盜墓者萬箭穿心。

    聽起來很真是吧?但是,稍微瞭解一點文物知識和科學原理就會知道,秦代的弓弩一般由竹、木、筋、角製成,發射之前依靠這些天然材料的彈性來蓄能。為了保持弓體的彈性,在不使用的時候還要將弓弦解開。否則的話,就會逐漸定型,造成彈性減弱。

    既然如此,在陵墓當中便很難讓弓弩長時間保持蓄勢待發的狀態。時間久了以後,即便這些有機質的材料不腐朽,也會逐漸喪失彈性,達不到發射的目的。

    事實上,考古發掘的古代墓葬中,也沒有此類的機關。儘管也發現了一些弓弩,但那些都是放在墓室裡隨葬的,並非為了設定機關所用。

    再比方說,還有些文獻提到,在古代陵墓中設定所謂“伏火”的機關,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自燃,將盜墓者燒為灰燼。

    聽上去也神乎其神吧?但是這種東西同樣沒有得到考古的印證。今天科學發達了,我們就知道,所謂的古墓自燃,很有可能就是墓中的隨葬品腐朽之後產生了沼氣,古人沒留神把沼氣給引燃了。史書記載,王莽曾經命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被挖開的丁姬墓發生了自燃,顯然就是沼氣的功勞,跟所謂的“伏火”毫無關係。

    那麼,古代帝王陵墓如何防盜呢?

    其實,跟那些機關暗器比起來,真實的防盜手段很簡單,總結一下,有這麼幾種:

    1.用石塊

    石頭體量大,質地牢固,不容易破壞,因此成為了帝王修建陵墓時的重要材料。

    比方說,河南永城芒碭山的西漢梁王墓,便用大石塊來封堵墓道。普通的盜墓賊根本沒有能力把這些石塊都給挪走。

    2.用沙子

    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積沙墓”這個詞。所謂的積沙墓,指的就是在回填墓坑時使用了大量的沙子。為何要用沙子?

    其實並非是真的以為沙子可以吞噬盜墓者。而是因為,沙子的流動性很強。盜墓者想要進入墓坑盜取財寶,往往採用打洞的方式。在土壤中自然可以打洞,但是在沙子中呢,你挖一個坑,旁邊的沙子馬上就會填補進來,除非你把所有的沙子都掏出去了,否則難以進入墓坑底部。

    3.用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這個詞,想必很多人也不陌生。簡單說,就是在棺槨外面,用大量的木材壘砌起一圈圍牆。

    可別小看這些木頭,它們耐腐蝕,而且硬度頗高,砌起來的圍牆也很厚。曾經發生過盜墓賊用炸藥都沒有炸開黃腸題湊的案例。

    4.設定陵園

    強盛的王朝往往會在帝王陵墓周圍設定專門的陵園,陵園裡有服務人員,每日給死去的帝王準備食物,用於祭祀。此外陵園裡還配備有專門的警衛,這也是防盜的一種措施。

    (漢景帝陽陵)

    當然,以上的這些辦法,最終往往失效。其根本原因仍在於利益的驅使。你梁王墓防盜厲害吧?那也架不住曹操率領軍隊去盜掘呀。

  • 4 # 本昌談歷史

    古代帝王墓都有一定的防盜措施,但不像電影裡、小說裡描繪的那麼玄乎。因為我參與過地方文物志的編寫,對這方面還是稍有了解的。

    我是齊國故都臨淄人,我們這裡古墓太多,上世紀30年代,臨淄境內有古墓2400餘座,現在有封土的古墓有151座。這些古墓都是春秋戰國及漢代,貴族墓,比如,齊桓公、齊景公等姜太公之後的20多位姜氏齊國國君,以及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等6位田氏齊國國王都埋葬在這裡,另外還有管仲墓、晏嬰墓、田單墓、司馬穰苴墓等等。這些古墓至今不知道已經被人盜過多少次了。

    說到這些帝王、將相古墓中的機關,無非就是包括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建墓建的堅固一點,讓盜墓賊難挖。古代沒有水泥這樣的混凝土,就是黃湯澆灌,即用黃米湯與土攪拌再夯實,以此來增加夯土硬度。這在盜墓賊來說不是問題,只是多用點力氣而已。

    二是,古墓上面用砂石填充,這樣挖的時候砂石容易滑動,以此來防止被盜。但是這種砂石填充起來的墓經過幾千年地表泥土的滲透,也漸漸變的不容易滑塌,也很難擋住盜墓賊的。

    三是,墓中所謂的“暗箭”什麼的防盜裝置,早已變成了廢銅爛鐵,失去了效力,說多麼厲害那都是說書唱戲,嚇唬小孩的。

    四是,盜墓一般選擇在秋天,這時候高粱、玉米這些高幹作物都長起來了,農民很少到莊家地裡去,給了盜墓賊盜墓的可乘之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頭術能不能實現,人能不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