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89869555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發射組裝空間站的國家(預計2020年完成)。“天宮一號”從結構上屬於第一代空間站,與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禮炮號類似。但由於時代進步,“天宮”使用的電子裝置、測控技術、環境控制等要領先許多,但仍遠無法與和平號、國際空間站等相比。在長征-5號大推力火箭研製成功後,中國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開發重達60噸的空間站。

    中國曆經三年才突破胖五的技術難關,才有實力建造60頓級別的空間站,這比國際空間站420頓要小的多,更不要說電影上的龐然大物的空間站了。

  • 2 # 都江堰燃哥

    導言:國際空間站(ISS)是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從1998年“國際空間站”專案啟動,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才全部建成,而根據設計壽命,預計將會在2024年退役,即使進行延壽改造也最多服役到2028年。屆時中國建成的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一旦未來中國空間站全面建造成功,美國和俄羅斯想要進行太空科研,必須向中國提出申請。可是一貫強大的美俄真的會接受這種仰人鼻息的局面,讓中國的空間站獨尊太空嗎?

    美國:對空間站定位的不斷變化

    國際空間站始建於1998年,是以美國和俄羅斯為主,日本、加拿大、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和巴西等總共16個國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合作專案,總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雖是16個國家共同合作,但財務方面,美國作為領頭者擁有決策權,但同時也要為此付出金錢代價,承擔80%的費用,也就是800億美元的鉅額投資。

    我們分析認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裡根政府到上屆奧巴馬政府的太空戰略,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國際空間站建設熱情是不斷減少的。

    可是即便拉來了十幾個國家組團,美國在空間站建設上仍舊沒有節省多少開支。而多國建設帶來的是更多的方案和成本上的問題。例如因為俄羅斯的加入,國際空間站不得不選擇一個不那麼“經濟”的軌道。俄羅斯的火箭是從哈薩克發射升空的,比發射太空梭的佛羅里達的位置高,克林頓政府為迎合俄羅斯發射的火箭使得美國太空梭到達空間站要更加耗能,其裝載貨物也減少很多。如果除去政治上的意義,這項投資最後細算下來簡直虧大發了。美國政府也將國際空間站的功能地位邊緣化,將其定義為有“義務”完成的航天專案。

    因此到了奧巴馬執政時期,吸引私營資本加入以降低近地軌道投資成本成為美國政府解決航天預算緊張的新的發展途徑,隨之而來的就是SpaceX等私營航天公司的崛起。另外,奧巴馬時期另外的重要航天政策變化是取消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將目標放得更長遠,直接“劍指火星”。這樣,國際空間站原有的登月跳板功能徹底消失了。

    俄羅斯:繼續利用退役空間站打造太空旅遊專案

    面對國際空間站的退役在即,俄羅斯也有新的計劃,就是打算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以其部分艙段為基礎建造新的軌道空間站。

    為此計劃,俄將在2019年年底前向國際空間站再發射3個新艙,完成現行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建設。在國際空間站停止執行後,俄航天部門將以這幾個艙段為基礎建造新的軌道空間站。擬建的新軌道空間站將由5個艙段組成,總重約60噸,是目前國際空間站總重的七分之一。建好後的新空間站將可容納3名宇航員長期駐站。

    除了繼續在空間站上進行科學實驗,開發價值不菲的太空旅遊也是俄羅斯繼續空間站專案的一大動力。據悉,俄羅斯擬推出的太空酒店模組,長達15.5米,重20噸,光建設就要花費300~500億美元。按照一人入駐1~2周的費用4000萬美元計算,加上發射成本,至少也要接待十幾位乘客才能收回投資。為此,俄羅斯航天局拉來了本國的空間站承包商RKK Energia與其共同出資,專案成功執行後將酒店收入作為航天開發的一部分資金。

    通往火星的“門票”——航天大國的遠景目標

    前面提到了隨著美國取消重返月球計劃,國際空間站原有的登月跳板功能隨之消失。但是人類要前往更為遙遠火星,仍舊需要在太空中建設中轉和補給站。因此美國將新的空間站目標選在了月球軌道上。

    根據規劃,首個月球軌道空間站被定名為“深空之門”(Deep Space Gateway),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該專案的目的是作為深度探索太陽系並將人類送上火星的中轉站,也被國外媒體戲稱為通往火星的“門票”。

    2017年9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機構簽署了一份聯合宣告:將合作建造“深空之門”。前期專案主要分為空間站建設和深空飛行探索兩部分。美俄將從2018年到2026年左右研發並建造功能先進的“深空之門”空間站;NASA的SLS重型火箭發射系統和“獵戶座”太空艙是深空飛行的主要裝置,最晚在2030年完成月球軌道的火星模擬飛行。如一切順利,可能會在2033年開始進行前往火星系統和火星表面的載人長途飛行,向地球人的火星殖民夢想又邁進一步。

    根據以往三十年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經驗,“深空之門”這麼一個如此宏大的工程最大的隱憂就是預算和工期。在目前專案預算未確定的情況下,美國也在不斷摸索合適的合作方式。而以下三個問題將成為決定專案成敗的重要因素:

    首先,就是美俄合作模式是否能夠長遠

    前面提到過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上,美俄“攜手”以來二十餘年間,雖然在眾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雙方的合作仍算順利。在SpaceX和波音的載人飛行專案成功前,美國仍舊只能依靠向俄羅斯“買票”進入太空。航天探索風險和投資實在太大,美國確實需要與其實力相當的盟友共同承擔風險。但是俄羅斯雖然航天實力強勁,但在本國經濟條件不濟的情況下究竟能給予美國多少資金和技術上的幫助,這仍舊是個未知數。不過可以預計的是,俄羅斯在月球空間站專案上的佔比不會比國際空間站大。

    其次,月球空間站仍舊可能會是多國參與的合作專案

    深空探測作為人類探索的共同願景,是對人類具有重大意義的太空專案。除了俄羅斯,歐盟、日本和加拿大太空機構也對“深空之門”表現出興趣,並且開始與美國就相關合作進行磋商。而美國為了技術、經濟和政治平衡上的考慮也會像國際空間站一樣吸收更多的合作伙伴。隨著時間的推進,一旦該空間站的相關協議達成並付諸實施,將又是一項多國參與的超大規模太空合作專案。

    最後,就是美國的私營公司將作出貢獻

    Elon Musk一直將火星殖民定義為SpaceX公司的終極願景,這與NASA “Journey to Mars”的目標不謀而合。因此,美國也將盡最大努力支援國內私營航天公司對深空探索的技術研發。據悉,美國已資助包括波音在內的6家美國公司來研究“深空門戶[微軟使用者1] ”太空港和深空運輸所需要的居住艙,其中5家公司預計於2018年完成相關係統原型的研製。

    總結

    透過對美俄等航天大國未來的太空探索戰略可以看出,即便在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後,中國的空間站其實也並非一家獨大。美俄歐日等航天大國未來對近地軌道的空間站需求不斷減少,甚至有利用近地軌道資源的商業化開發,用“以近養遠”的方式為深空探索提供更多資金,以推進其專案程序的趨勢。這一轉變也是需要中國航天戰略制定者所深思的方面。

    當然中國在自主研發,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空間站建設,這一成就也是值得肯定的。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這也正好填補了該時期因為國際空間站退役造成的空缺;同期中國的登月計劃也在進行中,也將與歐美的“深空之門”和“火星之旅”專案形成互補,這些對全球航天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 3 # 我們的統一戰線

    還不行。一是技術還需要突破。比如超大噸位的運載火箭,估計運載能力一次需要1萬噸以上;太空中大型裝置部件安裝、除錯等建造技術;人造重力還無法實現;防範太空危機能力還非常有限,比如躲避或擊毀小隕石;模擬地球環境的技術和能力尚未起步等等。二是任何一個國家或聯盟尚不具備這樣的經濟實力。估計建造一個這樣的空間站,至少也要超過10萬億美元。現在空間技術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在共建共享太空資源方面有可能達成共識。我想,也希望,100年以後就可以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敗的雷霆三巨頭今夏會解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