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西哥瞪眼蛙

    人與人之間的認識,往往要先問問對方叫什麼名字吧,然後這個名字,隨著時代的不同也不斷變化著。外華人對名字並不是非常在意,而對於我們文明古國來說就不一樣了,名字在古人眼裡非常重要。而且在中國,人們的名字的由來也有一定的緣由的。一般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時就會把自己對孩子的希望寄託於這個名字裡面,而且名是父母起的,古人也非常重視,如果別人不尊重自己的名字,那就是對自己以及對父母的不尊敬。

    所以在古代,稱呼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也是一門學問了。 古人在相見的時候往往不會對對方直稱其名,因為這在古代是非常不尊重對方的行為,所以在稱呼對方的時候往往是稱他的字,號等。然而這些字和號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就非常陌生了。在歷史文化中,姓代表了一個人的血統,而隨著歷史的演變就出現了氏,氏是在同姓的人裡面再進一步區分作出的一個分界線,所以姓氏都體現了一個人的血統。

    而在男的出生三個月後,父親就要對孩子起名了,這個時候父親一般會根據孩子出生的時間,地點或者對孩子的希望來給孩子命名,然後字則是在孩子年滿二十歲的時候,由別人給孩子取字,這個時候就有明也有字了。如今的人們總把名和字搞混,其實這是在不同時期取得兩個稱呼,而我們指的往往只注重前面的名了,這時也把姓名當做名字說了出來。

    然而古人地名和字也並不是沒有關聯的,大多也是根據名來取字的。比如說張飛的名叫飛,而翼德是他的字,這個名和字就有聯絡了,翼德是飛的解釋說明,因為飛,就是扇動了翅膀進而就能有功德。而對於取字,則是因為孩子已經成年,也要面臨種種人了,取字方便了他人的稱呼,名則是除了皇帝稱臣民以及父親稱兒子可以用,其他都不行。清楚這些之後我們就知道,在看電視或者或者史書的時候,往往稱古人的字而不是名,比如叫李白為李太白,叫紀昀為紀曉嵐等等。

    除了姓氏和名字外,一些古代名人也還有號,這個號,更多是體現自己的情趣,這時候人們稱呼也就用了號來代替他的字了。

    但是今天的我們對於這些稱呼似乎也半知半懂,很多叫法在古代看來都是極其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就比如學生在稱呼老師時,很多都是直呼其名,其實即使在老師名字後面加上老師二字也並不算禮貌。當我們面對老師的時候,稱呼老師應該只提到他的姓,不應該出現名字,而跟別人談論的時候才可以把名字帶上,畢竟現在我們也沒有字,只能用名了。而在古代學生對老師則是尊稱為夫子、函丈或者業師,對自己則稱為受業。

    然而在以前,同個學校一起生活過的都可以稱為師生關係,只是這時的關係又有親密和疏遠之分了,畢竟一些師生並沒有形成直接的關係。所以這個時候老師對學生也有多種稱呼了,不過大致就是這兩種了。第一種就是學生和老師之間有直接的師生關係,老師給學生直接傳授知識的,老師可以稱這樣的學生為弟,這個弟其實也就是弟子的意思了,而不是我們字面理解上的兄弟了。第二種就是兩人其實沒有進行師生的互動,而只是名義上的關係,彼此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的,老師可以稱這樣的學生為兄。比如魯迅對許廣平的稱呼為廣平兄,由於她對這種稱呼很迷惑,後來魯迅也給她解釋了一番,其實這只是古代很普通的一種叫法而已,並沒有稱兄道弟的意思了。

  • 2 # 思無邪學無涯

    中國古代,名和字不是一回事,名是名,字是字,號是號,都為一個人的稱呼,規矩卻不一樣。

    一、字

    字又稱表字,是古代的華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二、號

    1,自號,自號就是自己為自己所取的號。

    2,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其二,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如王安石稱王臨川;其三,以封爵、諡號為號,如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

    3,諡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諡號。

    4,綽號,也稱諢名、混號、諢號,它和別號、齋號的初級性區別,似在於幾乎全部為他人所取,然後得到公認,使用性完全不取決於擔當者本人的意願。

  • 3 # 周觀魚

    《顏氏家訓》:“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古人除了名,還有字,名是確定你這個人叫什麼,是出生以後就會獲得的個人徽記,所謂取名分彼此;字是成年以後才會獲得的,字是對名進行深度闡釋,所謂取字別尊卑。名,一般用作自稱、謙稱,小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都要自稱名。字,一般平輩之間都互稱字,小輩稱長輩、下級稱上級的時候,要叫對方的字,不能提名,以示尊重。

    根據時代不同,“名”可以是單字,也可以是雙字;“字”都是由雙字組成,其中有一個核心字和“名”之間必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其或者與名意思相同,或者與名的意思相近,或者與名的意思相對,或者與名所用的字同出一個典故,或者對名進行補充。古人的字中常插入一個代表家族兄弟排行的固定字,比如伯仲叔季、元次少幼等。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

    孔鯉,字伯魚,魚和鯉是同類詞,伯是他的家族兄弟排行。

    班固,字孟堅,堅和固是同義詞,孟是他的家族兄弟排行。

    趙雲,字子龍,取自《易經》原文“雲從龍”,子是對人的美稱。

    王維,字摩詰,取自佛教菩薩“維摩詰”的名字。

    李商隱,字義山,取商朝伯夷叔齊義不事周,隱退首陽山的典故。

    姜維,字伯約,取自《小雅》“縶之維之”,縶和約近義,伯是他的排行。

    名和字是有非常緊密的聯絡的,取字是非常鄭重的一件事。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還另一個稱謂,那就是“號”。與名、字不同,號是可以自己隨意取的,而且取號的規則也非常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根據自己的籍貫,也可以根據某種典故事或事物。號的數量也不受限制,同一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號,理論上想取多少個都行。比如我們熟知的古人的號:

    李白,號青蓮居士,青蓮是地名,他曾居住過的青蓮鄉。

    賀知章,號四明狂客,四明是地名,狂客是他自己給自己的評價。

    陸游,號放翁,意思是自我放逐的老頭,是晚年時對抗戰灰心而取的。

    歐陽修,號六一居士,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一共六個一。

    名、字、號,是基於中華傳統文化而來的一種稱謂,體現的是我們的文化特點,同一個人有著不同的一面,在歷史、審美、語言等方面都有所體現。雖然現在我們的名字已經從簡,但多瞭解一下古代的文化知識,有助於我們傳承自己的文明。

  • 4 # 臨水照花人701

    對於現代人來說,名字只是一個符號。無論是父母親朋,還是好友,都可以稱呼。在外國,兒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但對於古人來說,直呼姓名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在古代,一個人出生之後,長輩會取第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一般由君王或長輩稱呼。等到成年之後,就會舉冠禮,預示著該男子會出仕,進入社會。這時,就會在名之外另取一字,字一般是平輩或者晚輩稱呼的。比如,著名詩人李白,字“太白”。“太白”就是人們平常用來稱呼李白的符號。

    如果說“名”和“字”是比較正式的話,“號”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外號”了,有雅號,也有渾號。古人的號有兩類,一類是封建士大夫,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按照自己的心意或愛好,給自己起個號。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原因就是,李白非常喜歡青蓮花。第二類,是他人所取得到公認的。春秋時的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被秦國國君用了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了秦國。這就有點諷刺意味,相當於“渾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和俄羅斯是否擁有“毀滅地球”的軍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