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總體來說,海洋環境,阻斷了海洋動物分化進化的某些路徑——海里的動物不是不進化了,而是在比較關鍵的岔路口上,豎著“禁止通行”的牌子,它們只能按照海洋的既定條件生存下去,沒可能像“上了岸”的弟兄們那樣“大展宏圖”了——所以,也沒可能形成“高階文明”了。

    生命最早產生於海洋,並長期存在於海洋,來到陸地上沒多少年。

    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最初的幾億年裡,地球表面上幾乎全是水,而且溫度很高,在那兒不停翻滾沸騰。海底也不平靜,地殼遍佈裂痕,岩漿四處湧出。英國科學家萊恩說:那是“一個失衡世界,一個躁動不安的世界,一個高燒不退的行星幼兒”。 (原核生物)

    大約距今38億年前,地球上誕生了最初的生命——原核生物——細菌和古細菌。其化石,已在地質年代為35億的地層中發現。 此後的10億年間,地球上的生命都由原核生物組成。

    在距今27億年前後,真核生物出現了——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地球生命史上最重要和最富戲劇性的事件。 (真核生物)

    又經歷了約20億年,在距今5.6-5.3億年前左右,最初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進化為多細胞生物。動物和植物是從這兒開始分離進化的。

    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出現了有頜魚;距今4.1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了總鰭魚;距今3.7億年前的上泥盆紀,出現了兩棲動物——脊椎動物終於從水裡爬到了岸上。

    距今3.1億年前的上賓夕法尼亞系,出現了純粹陸生的爬行動物;距今2.25億年前的上三疊紀,出現了鳥類;之後不久,出現了哺乳動物。

    距今6000萬年前後的白堊紀後期,哺乳動物中出現了靈長類動物;距今3300萬年前的漸新世後期,靈長類中出現了猿類;距今800-500萬年前,猿類中出現了南方古猿;距今約180萬年前,南方古猿中出現了“人屬”的“直立人類群”;距今約20萬年前,“直立人類群”中,出現了“智人(Homo sapiens)”,這就是一直髮展到現在的人類,也是世界上唯一創造了“高階文明”的哺乳動物。

    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古德爾說的很好——“我們智人並非是一開始就向著崇高位置邁進的預定梯狀進化的產物。我們僅僅是曾經繁茂的枝狀譜系中一個生存下來的分支。 (加拿大著名的節肢動物登陸化石)

    動植物登陸後,有了多樣化和進一步分化進化的空間。

    1,生物的登陸是一個漸進過程。

    大約於早寒武紀,就是5.5億年前,細菌和藻類,已經進入陸地。英國的巴頓等科學家說:“這些早期殖民者依賴於潮溼的環境生存,對在分割的陸地表面形成最初的泥土非常重要。

    接著登陸的是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時間大約於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發現了兩棲節肢動物的足跡化石。瑞典發現了甲蟎;蘇格蘭發現了蜘蛛和千足蟲;英格蘭發現了蠍子。這些動物,都生自水中,又有了肺組織,證明其是利用空氣進行呼吸的。 (最初登陸化石)

    登陸最晚的是脊椎動物,是在上泥盆紀。已發現最早的化石,是一隻可呼吸空氣的魚(有鰭的總鰭魚),可能是為了避免乾燥,正從一個乾涸的塘爬向另一個有水的塘。

    2,先後登陸的四種動物,都面臨著新挑戰,但也都有了可期的機遇。

    早期的陸地十分貧瘠,所有轉移到陸地的生物都面臨相似的挑戰——需要適應呼吸作用,需要新的感覺功能和生殖功能,空氣的支撐作用有別於水中的支撐作用。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需要它們避免乾燥。因此,兩棲動物曾經延續了5000年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物種滅絕了。凡是適應了陸地生活的動物,逐漸擺脫了兩棲性,開始了陸地“自然選擇”條件下的進化——

    脊椎動物從水中到陸地的轉變,最初表現為從鰭到四足動物的進化。這個過程,在晚泥盆紀很短時間內就迅速發生了。 (鰭足動物的進化)

    一些節肢動物和脊椎動物進化出了飛翔能力。早石炭紀之後,帶翅膀的昆蟲化石頻繁被發現——化石表明,翅膀是由腮進化而來的,這得到了發育學證據的支援。脊椎動物有三個分支進化出飛行的能力——翼龍、蝙蝠和鳥。翼龍是第一支在三疊紀進化出飛行能力的種群。它的翅膀由肢之間的膜構成,這些膜的分佈,在不同物種間不同。在一些翼龍中,兩個後肢之間也有膜。關於鳥類的飛行,中國遼寧發現的白堊紀時期具兩對翅膀的恐龍,有可能是早期鳥類的祖先,它的前肢、後肢和尾部的羽毛是非對稱的,可以適應飛行——兩對翅膀加上尾巴組成了一個翼面,有利於滑行。但目前國際上尚有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它的四翅形態是否能夠足以說明這是祖先形態還是隻在一小支能滑行的恐龍中進化出來的。蝙蝠是最後一支進化出飛行能力的動物。已知最早的化石,來自始新世紀(4800 萬年前),那時的蝙蝠已具備回聲定位的能力。 (千足蟲化石)

    哺乳動物的出現,是形成“高階文明”的基礎。

    登陸後的動物,在視覺、內臟發育和後代繁殖方式上,都是原來的水中動物不可比擬的。比如,水中的魚,它們的眼睛只能夠分辨明暗,而不能成像;在內臟方面來說,陸地動物要遠比水中的魚類強大的多,由此,神經系統也強大的多。

    很關鍵的一點是,鳥類和哺乳動物,都進化成了“溫血動物”或叫“恆溫動物”——這是指動物保持內部溫度相對穩定而與環境溫度無關的能力。哺乳動物的體溫大約保持在37C,鳥類大約在40C。水中的動物絕大多數屬於變溫動物(或稱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大致與它們的環境一樣。在變溫動物不能活動的條件下,恆溫動物還能保持活動,其體溫依靠調節機制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值上,這種調節機制抵償了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寒冷的環境中,調節機制透過增加產熱量和減少失熱量來維持體溫。在熱的環境中,調節機制靠增加失熱量來保持體溫。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能力,這是建立在強大的神經系統和健全的內臟、心血管系統及一整套新陳代謝系統之上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幾套系統,腦容量和功能的不斷增強,才成為可能。 生活在海洋和其他水域中的動物,沒有這種發展的條件和機遇,產生“高階文明”的可能性也就歸結於零了。 最後要說的是,水中也有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海獅、海狗等等。不過,有化石證據證明,鯨與海豚同為“鯨目”,是5000萬年左右,由有蹄類動物又回到海中去的——是一個反向的陸地——兩棲——海水動物過程。海獅、海狗,為鰭足類動物,也是3000萬年前由陸地返回海里的,它們的近親是胡狼。海豹屬於單獨一“科”,但回到海中的路徑與上相同。

  • 2 # 幻想爩宙

    謝謝,誰說海洋沒有高階文明?別說四大龍王不答應,連皮老闆和胖大星估計都不答應,更何況讓某些夢想有朝一日碰到個美人魚化為泡影!公元2019年太陽系~土星衛星~土衛二兩公里冰層下面,深海洋某處高階文明的一個好奇寶寶,你可以叫它“海綿寶寶”,坐在海底兩萬裡的純淨沙灘上若有所思:

    “為什麼陸地上難以發展出高階文明?因為陸地沒有水,只有可怕的空氣,使生命個體不能長時間暴露,更致命的是低溫和充滿有毒氣體!

    為何經歷幾萬年都還沒走出太陽系?

    為何人類經歷了幾千年還在自私狹隘的怪圈打轉?

    我很是擔心陸地上即將到訪的玉兔姐姐怎麼在水裡呼吸?怎麼在水裡生存?”

    上面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對於未知永遠報以學習心態,可能地球的海洋目前沒有發現高階文明,但這並不代表沒有高階文明,因為目前人類對海洋的探測認知比宇宙星系還少!或許用“薛定諤的貓”來比喻可能更恰當,因為我們在沒有完全探索完畢海洋之前,海洋裡是否存在高階文明永遠處於有或許無的疊加狀態,要知道海洋才是最早誕生生命的地方,我們只能能未來探索完畢以後再確認也不遲!人類一直被困於地球大氣層內,致使沒做任何防護的人類走出大氣層可以說立刻斃命,所以作為人類的我們始終認為陸地才是誕生高階文明的發源地,而陸地以外任何海洋或者真空/無磁場的環境都將不能誕生和擁有高階文明,這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可能就有所偏頗了,答案自然是拼圖一塊,各位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可西里》電影裡面,殺了日泰的兇手抓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