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測衛星A

    避實擊需是戰爭中進攻方的普遍採用的方式,但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缺沒有采用,而是採用硬碰硬的方式。就其原因可能有高看自己的成份(戰前,德軍大量採取欺騙措施,自認為對手雖強大,也能被突襲所擊敗,但不知整個作戰計劃早已洩露,蘇軍對一切都瞭如指掌),也有兵力不足,不能選擇蘇軍弱點,但必須擴大作戰範圍的無奈。

    從戰役開始後,德軍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力抵抗,兩翼攻勢實際情況都嚴重落後於計劃,且都沒有能突破必須克服的蘇軍三道防線,除去其它原因不談,顯然德軍的突破方式及突破地點的選擇上沒有半點出人意料的地方,仍然選擇在突出部頸部位置,達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後只能陷入硬拼的境地。

    按當時的德軍實力,可把庫爾斯克戰役的目標改為盡最大力量消耗蘇軍在庫區的裝甲與步兵力量。

    1:北翼以牽制性攻勢為主,並引誘蘇方發動全面反擊,並適時轉入防禦,消耗蘇軍的裝甲力量,攻勢發起地可選在莫捷廖夫區域。這樣能發揮北翼遠端反裝甲力量強大的優勢,同時彌補北翼裝甲進攻力量經驗和數量不足。

    2:南翼採取攻勢,攻勢的地點選在別爾哥羅德以東50~100公里處,勞斯軍地區和別爾哥羅德附近的第3裝甲軍地區,並取消第48裝甲軍的原定攻勢改到勞斯軍區域實施。

    ……

    瞎說了一通,望探討。

  • 2 # 木榮雨北

    為什麼放抗美援朝的地圖?其實就是想解釋什麼叫突出部,實際上換一個說法就叫孤軍深入,美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鴨綠江邊,但是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孤軍深入,美軍前隊已經到鴨綠江邊,後隊還在平壤,前後四百多公里,所以志願軍一個v型攻勢,就是從兩側切斷美軍後路,以實現關門打狗,當然美軍的水平也不是弱智,發現後方有志願軍,就明白自己的位置過於突出,立馬就撤退,加上機械化太強,除了少數情況外,我軍很難實現團以上的殲滅戰。之後美軍在範佛里特彈藥的火力支援下,就打一線平推,不給志願軍打兩翼包抄,孤立突出部並殲滅的機會。

    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也是一樣,只要兩翼穿插包抄,然後就能四面合圍,從而實現一個大殲滅戰。事實上庫爾斯克會戰之前,蘇軍因為已經損失大量人力,人力補充已經開始下降,如果打不贏庫爾斯克,那麼蘇軍就沒有辦法解放大量國土,從而補充人力,最終被耗死。

    然而元首接到曼斯坦因的計劃後,把庫爾斯克會戰的規模提升了,因為準備時間達到半年多,蘇軍又不是弱智,這麼明顯的突出部,德軍居然沒有打,肯定要來個大的,何況蘇軍有不少德軍間諜。

    這個時候還搞兩翼穿插包圍,實際上已經不可能了,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早就是三條主幹防線。有人說再給曼斯坦因500輛虎式就能改變戰局…那是想多了,德國坦克的續航不夠,連續衝破數條防線不可能的…大縱深突擊確實是t34is2這些蘇聯大續航坦克的強項,就說人家背後各背倆油箱,德國坦克就比不過。

    從想當然的角度來說,面對蘇軍嚴密防守應該換個角度攻,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上百萬軍隊的調動、組織、後勤等難度極大,除去按照計劃進攻外,沒有任何辦法。

  • 3 # 娶個民子真難

    德軍的目標就是功下庫爾斯克,合圍全殲突出部的蘇軍,鉗形攻勢自然是最佳的進攻方式!只不過,進攻計劃被蘇聯方面截獲,蘇聯在庫爾斯克兩翼部署了三道嚴密防守陣地,希特勒為了部署更多的虎式等新式武器,導致進攻時間拖延,給蘇聯方面有了更多準備時間!進攻困難重重,推進十分緩慢!關鍵時候,又抽調兵力去協防義大利,才導致庫爾斯克戰役徹底失敗,從而失去戰場主動權

  • 4 # 戰略論

    關於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的鉗形攻勢即以兩個強大的攻擊集團軍分別從蘇軍據守的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側後方發起一次向心的攻擊,從而殲滅突出部裡的蘇軍並擊敗其戰略預備隊的反擊。如同一支鐵鉗一般合圍蘇軍,這種作戰方式同之前的明斯克、基輔以及維亞濟馬合圍戰完全相同,是德軍最經典的作戰方式。

    這種作戰讓德軍在最初的作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次又一次合圍並殲滅了蘇軍的重兵集團,但是它到底是否依舊適合1943年德軍的“堡壘行動”呢?蘇軍經過了一系列慘痛的教訓已經對德軍的進攻路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其著重加強了德軍最容易發起攻擊的兩翼部分,並留置了強大的預備隊以應付可能的危機。事實上德軍的進攻路線完全如蘇軍所預料,正好撞在了蘇軍防禦最強的防線上,進攻受阻,部隊損失嚴重,這些都影響了後來希特勒繼續進攻的信心,最終中止了進攻。

    可見鉗形攻勢並不適合庫爾斯克會戰,尤其是對於蘇軍構築的縱深極大的堅固防線而言。早在作戰計劃制定之初,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和他的幕僚曾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即鑑於蘇軍已經做好了應對德軍南北夾擊的準備,是否應該放棄老舊的鉗形攻勢,代之以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最薄弱處發起打擊,也就是突出部的正面,在取得突破後再向左右擴散。這個想法非常具有新意,與其分兵在兩個蘇軍重兵防禦的堅固陣地上尋求突破,不如集中兵力於一點儘快突破蘇軍的縱深防禦陣地,只要突破這一點後面就是廣闊的平原,德軍的裝甲部隊便可以發起自己擅長的機動作戰優勢。

    也許曼施坦因的中央突破會比鉗形攻勢更加有效?大傢什麼看法呢?

  • 5 # 不沉的經遠

    如果按照德國發起庫爾斯克會戰的目的來說,那麼德軍的鉗形攻勢無疑是唯一的選擇,但是根據當時雙方軍力的對比,那麼這個鉗形攻勢就不是很適合了。

    德國庫爾斯克戰役前已經意識到戰局的日益不利。東線的蘇軍已經逐步從戰爭初期的慌亂中穩定了下來,德軍雖然還佔據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攻勢日益受阻,蘇軍隨時可能轉入反擊。而北非的戰事隨著英美在阿爾及利亞登陸,德軍也是一再受挫,更危險的是英美可能隨時反攻歐洲大陸,德國將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

    所以在制訂“堡壘”戰役計劃時,德軍的目的非常明確:削平突出部,儘可能圍殲蘇軍主力,保持東線的戰略主動。如果僅僅是擊敗蘇軍奪取突出部的話,那麼蘇軍的主力將得以保留,這次戰役對德軍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時間現在在蘇聯這一邊,蘇軍只會越來越強大,西線一旦有變,那麼德軍就是必敗的局面。

    在這樣的戰役目的前提下,那麼鉗形攻勢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了,否則根本不可能網住足夠的蘇軍。當然,因為至少到此時為止,在夏季的攻勢裡德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此這個方案起碼在制訂時,大部分人都不覺得有問題。

    然而蘇聯人也會學習,經過歷次經驗教訓以後,蘇聯對於德華人可能發起鉗形攻勢早有預料,因此加強了突出部底部的防禦,同時準備了足夠的預備隊。此外蘇聯人還在庫爾斯克修築了大量工事,形成了由鐵絲網、地雷陣、各種掩體和支撐點組成的縱深防禦體系,實際上庫爾斯克已經變成了一塊鐵板。

    所以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德國此時不僅鉗形攻勢有問題,連在庫爾斯克發起進攻都有問題,不過對於德國來說也沒得選擇,此時不打的話,蘇軍只會越來越強。

  • 6 # 中醫粉

    最早曼施坦因提出庫爾斯克進攻案是按其本人""發揚德軍機動戰見長的優勢……連續不斷在蘇軍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突擊,以重新奪回主動權,是可行的""設想來制訂的,可以看到曼施坦因提出該方案時強調""行動迅速以達到戰役發動的突然性""。庫爾斯克突出部是哈爾科夫戰役後形成的,曼施坦因的方案也就是1943年3月份提出,如果乘蘇軍立足未穩發動攻擊,對德華人來說兩翼包抄肯定比正面突擊的誘惑力大,在4月和5月份之間,曼還不停催促希特勒儘快發動攻勢,後隨著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方御加強,曼本人的熱情和耐心也消退了下去。""把攻擊主力從第2集團軍陣地出發,以避開蘇軍嚴密防守的陣地,正面向庫爾斯克突擊"",個人覺得這個方案應該在5到6月份提出的,再來看這個正面突擊方案的可行性,因為德軍的兵力一直是按兩翼包抄的形式配置的,如果重新變更計劃把進攻兵力從兩翼調往中央,不僅要花大量時間來調動部隊,而且緊張的鐵路能否承擔運力,另外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如何騙過蘇軍,否則花大力氣變更攻擊方向意義不大,而且蘇軍有可能乘德軍後移搶先進攻,這樣又顯得被動,如果正面突擊案在3到4月份發動,那麼同兩翼包抄案相比,又顯得平淡沒有新意,因為此時蘇軍立足未穩,德軍有更多的選擇,所以該方案的出臺就是出於對蘇軍設定嚴密防守陣地的反應,出臺得早可能也不受重視,出來得晚操作空間也不大,所以面對蘇軍嚴密防守的陣地,希特勒雖然也被動,但還是在兩翼發動了攻勢。

  • 7 # 島主說事

    二戰時庫爾斯克會戰德軍的鉗形攻勢是否是最好的選擇?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從蘇軍的部署看,採取品字形防禦隊形,與德軍的鉗形攻勢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反映出德軍兵力不足和打法僵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蘇軍已經佔據了戰場主動權,不管德軍採取哪種進攻方式,結果都是一樣的。

    一方面,使用鉗形攻勢是德軍閃擊戰的慣用打法。

    從二戰德軍發動閃擊戰的過程看,有兩個戰場法寶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一是以裝甲坦克為依託的快速機動,基本上離了坦克就打不了仗,不管東線還是西線,也不管戰爭開始還是戰爭結束,這個樣式沒變;另一個是使用鉗形攻勢成為習慣性打法。

    從這裡會發現,蘇軍和盟軍很容易掌握德軍的打法。蘇德戰爭打響後,蘇軍剛開始是沒有熟悉閃擊戰的鉗形攻勢,使用大量兵力實施反突擊,結果遭遇鉗形攻勢被德軍包圍,吃了不少虧。到莫斯科戰役時,朱可夫調整了防禦隊形,在正面部署了大量防禦工事阻礙了德軍的凌厲攻勢,而在側翼部署了大量的預備隊,這樣就避免了與德軍硬碰硬,較好地解決了德軍鉗形攻勢問題。

    再來看1942年夏季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什麼佔領了90%的城池卻打敗了,就是因為沒有使用鉗形打法,希特勒將第4裝甲集團軍調離中線,也是因為這支部隊在斯大林格勒的作用已經用完,因為伏爾加河阻隔了德軍使用鉗形進攻。從這兩個戰例看出,德軍成也鉗形敗也鉗形,在打法上缺乏靈活變通是有原因的。

    那麼,堡壘行動中德軍仍然使用鉗形攻勢有沒有打贏的基礎呢?從理論上講,德軍的裝甲進攻比蘇軍有經驗,單兵單車對抗德軍也佔優勢,使用鉗形打法也無懈可擊。但有一個問題德軍不好解決,那就是兵力不足和坦克短缺的問題。

    1943年夏季作戰,德軍最擔心的兩線作戰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德軍從1941年就在開發試驗的虎式坦克多數也被部署在了西線,目的就是阻止盟軍登陸西線。所以,用於堡壘行動中的裝甲力量並不足以抵消蘇軍在數量上的優勢,曼施坦因使用鉗形攻勢,並不是最理想的打法。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使用鉗形攻勢只是在打法上已經習慣了,戰場臨時調整其它作戰樣式,習慣於服從和教條的德軍士兵並不一定適應,這和蘇軍不斷調整戰場打法是有一些區別的。

    另一方面,鉗形攻勢在蘇軍品字形防禦中並沒有任何優勢。

    從庫爾斯克戰役戰鬥過程知道,德軍採取的鉗形攻勢也是分開進行的,先是北線莫德爾集團發起進攻,後是曼施坦因在南線緊跟前進。按作戰計劃,莫德爾是牽制作戰,曼施坦因才是堡壘計劃的主攻方向。由於蘇軍提前掌握了堡壘計劃內容,與莫德爾對陣的是中央方面軍的羅科索夫斯基,而他又是蘇軍中攻防兼備的一員大將,為此,他使用了強大的兵力與莫德爾展開決戰,僅一週時間就讓莫德爾打了退堂鼓。

    實際上,曼施坦因取得哈爾科夫反擊戰勝利後,以為蘇軍退守庫爾斯克突出部是示弱的表現。但他沒有考慮到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整個戰場形勢完全倒向了蘇軍一方,即使蘇軍在3月份的哈爾科夫遭到重創,但整個東線形勢對蘇軍是有利的。因為列寧格勒方向德軍已沒有能力再發動更有力的進攻了,而在中線,打了一年多的勒熱載-瑟喬夫卡戰役,莫德爾最終還是悄悄地撤退了,解除了莫斯科的威脅,蘇軍就能騰出大量兵力在南線與德軍決戰。

    因此,當德軍採取兩路進攻的鉗形勢時,蘇軍採取了更強大的品字形防禦陣型,無論德軍使用鉗形還是集中兵力一路進攻,蘇軍都有獲勝的把握,這一點從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後來居上的結果就能看出來。

    從上面分析看出,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失敗,並不完全是打法上的問題,不使用鉗形攻勢,德軍也沒優勢可言,因為戰爭打到1943年時,戰場環境對德軍一點依靠都沒有,問題是出在兩線作戰和接連不斷的失利上面,堡壘行動只是加速了德軍喪失東線裝甲坦克的進度,卻對贏得東線戰場的勝利有害無益。

  • 8 # 白蹄烏87094445

    鉗形攻勢雖好,但要建立在優勢力量的基礎上,否則要麼裝甲矛頭因為衝擊力不足失去動能,要麼因為側翼兵力不足使得包圍圈出現漏洞。庫爾斯克雙方兵力比達到了3:1,德軍最好的策略就是就地防守而不是進攻。

  • 9 # yz1671733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既然蘇聯已做好防守準備就應該採取將計就計的方式,正面佯攻,等蘇聯預備隊出動後,出奇兵攻打蘇聯後方,可採用空降兵,地面裝甲部隊快速推進結合的方式。等蘇聯混亂之際,再從正面進行總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升初銜接應該做好哪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