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來聊聊歷史
-
2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如儒、法、道、墨等,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璀璨的時候,也是中華文明從雛形走向成熟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儒家思想作為顯學,終於成為整個中華文明的外在核心力量,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生活於 2500 年前。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然而,與身後的極具殊榮想比,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是滿面塵土鬢如霜。當時的儒學,在列國均遭受冷遇,孔子周遊列國沒人待見,形容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犬。”說的是有一次,孔子在鄭國的時候與弟子們走散,他一個人在東門外彷徨。弟子子貢到處向人打聽老師的去處,這時有一個人告訴他說:“在城東門那邊有一個看上去像喪家之犬一樣的人,一個人在那邊徘徊好久了,你去看看是不是你的老師吧!”子貢按指引找到孔子後,孔子問他如何找到自己的,子貢便向孔子轉述了那人的話,他本以為孔子會生氣或者悲傷,不料孔子只是苦笑著說那人的形容很傳神:“是啊,我確實像條喪家之犬啊!”
《史記·孔子世家》裡這樣記載了上面這件事:"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儒士”,這個身份已註定了他內心有情懷,卻手中無權杖;註定了他要在離亂的時代顛沛流離,在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同時不斷尋求自我完善——這和我們很多人的境遇,沒有兩樣。
孔子得不到重用,應該是孔子的思想與他生活的年代背景對不上號。
2500 年前,中國正是春秋末期,即將進入戰國年代,天下開始大亂,天下諸候尾大不掉,紛紛自立,不再聽從周天子的調遣,或者僅僅是名義上聽從周天子,但實際上週天子已無法實際控制。既然天下已不是周天子能控制,諸候王之間為了利益存亡,紛爭四起,存亡難料。孔子認為這種社會現狀是大家不遵守周禮而造成的,所以他思想主張的核心是“仁”與“禮”,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希望治化天下,讓天下有個太平,或者叫天下大同吧。
但在春秋末期中國的實權者---諸候王眼裡,他們的難關是身處大爭之世,怎麼在諸候紛爭中活下雲,不被其他諸候吃掉,而最好又能吃掉其他諸候。能助他們實現願望的人,也就是他們必然重用的人,也是能幫助他們打敗對手的人。當時要打敗對手有兩個條件,一是充分整合、提升自己地盤的實力,二是優秀的軍事策略與思想。孔子的思想顯然不能幫諸候達成這兩個條件;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孔子把社會教化好,你早就被其他諸候吃掉了,黃花菜都涼了。相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法家透過令行禁止與利益重新分配的法制改革,能整合鬆散的社會力量,短時間內使國力大為增強。相比之下同時期的法家人物更能得到諸候的重用,如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另外軍事上的人才也就是當時所謂的兵家,也很容易得到重用如孫武、孫臏、龐涓、白起、王剪、李牧、廉頗都是當時春秋戰國的風雲人物。
時事造英雄,當時大爭之世的中國,首先需要的是政治家與軍事家,孔子得不到重用,並不是他的才能不足,而是他當時的思想不符合時代主要矛盾的潮流;
孔子周遊列國得不到重用,但後來在漢朝統一天下後,他的思想卻又得到了重用,這是因為當時諸候已滅,只有一個皇帝,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你死我亡的鬥爭,而是重建秩序綱常,便於社會管理與生產發展,此時孔子的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可以派上用場了。
學習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要注意結合當時社會的時代背景,看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來分析考慮得失,才能更好地理解、批判、繼承、利用儒家思想。歷史一幕一幕,多少似曾相識,成大事者,要有洞察時局的能力,能高屋建瓴。世間大事,均在進退之間,能進則進,該退則退。
-
3 # 文刀沐子
孔二邪說的根本立意,就是篡國奪權,由他取君主而代之,由他當國家老大或周公式的太上老大。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沒有一個國家的君主肯把王座讓給別人,也沒有一個君主願意找一個″聖人"來當爹管束自個,任憑孔二口吐蓮花,說得天花亂墜,也不會有一個傻蛋上當。
孔二死了幾百年後,劉徹能看上他,是因為孔二死了,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寶座,所以才把它抬出來唬人。歷代統治者都待見孔二,原因也是如此。假如孔二活著,照樣,沒有一個神經正常的皇帝老倌敢抬舉它,孔二照樣當喪家犬!
-
4 # 猛哥厲史
孔子在魯國從政失敗,流竄各國跑官要官,第一站是衛國。衛靈公盛情接待孔子,衛靈公的寵姬南子甚至和孔子曖昧。
但後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立即就帶著賢徒們離開了衛國。
食人之祿,卻不忠人之事,請問儒家們所看重的義和臉呢?你就是養幾十條狗好幾年,你遇到壞人,狗也不會全丟下你跑了啊。
孔子曾受魯昭公的禮遇,但在魯昭公被家臣圍攻之時,孔子及其弟子沒有任何表示,後來魯昭公逃到齊國去避難。
魯國大亂,孔子就去了齊國。但他不是去幫助魯昭公復國的,而是當了齊卿高昭子的家臣,以求得與齊景公交往的機會。還學起了音樂,高興地三月不知肉味。
沒想到被齊相晏嬰揭了老底,沒得到重用,又回到了魯國。
孔子不顧父母祭祀,求爺爺告奶奶、託關係走後門,周遊列國十四年,跑官要官,哪怕反臣淫婦給官,他都想當。卻像娼妓處子,始終無人肯用。那麼多國家,那麼多君主、名相都瞎了嗎?如果你覺得別人都不行,就你自己行,那你可以去精神病院看看,還有沒有救了!
孔子的一生是跑官要官的一生。他周遊列國,兜售治國理政的方法,終“為權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笑,為暴民所欺負”,“惶惶如喪家之犬”!主要原因很簡單:這樣喂不熟的白眼狼,換你是君主,你願意用他嗎?
回覆列表
儒學倡導的仁愛思想在春秋爭霸中沒有用
這是因為,第一,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正處於周王朝中央政權逐漸削弱,諸侯並起,爭霸天下的時期。天下亂紛紛,諸侯之間一切靠戰爭和國家的實力說話,孔子那套“溫恭儉良讓”的仁者愛仁的思想根本就行不通,這也是他周遊列國推銷政治理念而屢屢碰壁的原因。一句話,孔子的儒學思想在春秋時代不接地氣,過於理想化,在實戰中沒有作用,也當然不會受各諸侯的重視,更別提推行儒學思想了。
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孔子開創的儒學,承接了周王朝的“王道”思想,在生產力很落後的青銅時代,依靠井田制和奴隸制,王道思想推行起來問題不大,但是隨著整個社會從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生產力提高,奴隸制和井田制廢除,各諸侯國財富積累,已經有了向垂垂老矣的周王朝叫板的能力,爭霸野心頓起,禮崩樂壞,在各路諸侯國的殺伐之中,孔子卻宣傳不合時宜的仁愛思想,也難怪受冷遇。
第二,孔子開創的儒學是一套思想理論體系,不是實戰之術,在春秋時代受冷遇,在戰國時代更是不被人重視,就拿儒學亞聖孟子來說,也是帶著弟子到處在各個國家亂轉、講學、辯論,卻拿不出一項可供國君使用的富國強兵的辦法,都是大而無當的說辭和高屋建瓴的道德優越感。這是儒學的短處,那些儒學理論看著很高大上,但是實施起來卻是狗咬刺蝟,無處下嘴,根本沒法與實用的法家、縱橫家相抗衡。商鞅用法治讓衰弱的秦帝國崛起,其餘六國因為法治推行不利而亡國。儒學在戰國時代能幹什麼?耍嘴皮子而已。也難怪魏惠王(梁惠王)沒事就把孟夫子喊去侃大山解悶,侃來侃去侃成一部《孟子·梁惠王》,一個國君將儒學當成侃大山的佐料,可見儒學“如喪家之犬”這種不受待見的程度。
總之,儒學在殺伐亂世沒啥用,但是在和平年代治國就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