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謀士說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我是朕史,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在春秋戰國以後的歷史長河中,還出現過魏、楚、齊、趙、秦、燕、周,甚至還有蜀國。但,就是沒有南韓,這是為什麼呢?
在戰國七雄當中,南韓是七國當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南韓國土面積小,國力弱。他就像一顆牆頭草,只要誰強大,他就依附於誰。這個國家在戰國時期,從來就沒有強大過,甚至找不出幾個像樣的代表人物。比如在變法派當中,申不害的變法不痛不癢,不僅僅沒有讓南韓變強,反而遭到魏國的圍攻,最後國君被氣死,差一點就被滅國了。南韓申不害變法,簡直就是一個大笑話。所以,在歷史上誰都不想被笑話,都希望沾大國的光。
戰國七雄當中,除南韓,其他國家都有一段輝煌史,比如魏國最先稱霸,楚國遠離中原一直稱霸南方。齊國任用孫臏從魏國手裡奪得霸主之位,然後是燕國召集五國聯軍將齊國霸主打趴,燕國迎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戰國後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的軍事力量上了N個檔次,連秦國鬥懼怕。最後是秦國,一統中原。所以,南韓一直都沒有強大過,他就是其他幾國的小跟班,不值得一提。
-
3 # 冥蝶讀書
之所以沒有再出現韓這個國號,主要跟歷代王朝的國號命名規則有關。
古代王朝,無論是大一統的王朝還是割據政權,在國號命名上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具體如下。
一、按照建國者發源或者發跡的地方命名這個方法應該是最古老的,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存在。比如第一個王朝夏,源於部落名。周武王滅商後,定國號為周,周也是部落名。部落名在那個時期就等同於地名。秦國的祖先因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便以秦為國號。戰國之後,這種情況也比較多。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曾任宋州節度使,而宋州所在地屬於春秋戰國時的宋國。西夏的發祥地是夏州,因此國號為夏。
二、沿襲建國者曾經的爵位不少建國者在開國時本身就有爵位,因此建國時就直接用爵位做國號。比如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就以漢為國號。曹丕承襲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就直接用魏為國號。司馬昭在篡位之前被封為晉公,之後就直接用晉為國號。隋文帝楊堅之前是隨國公,李淵之前是唐國公。
三、命理學說的影響從漢武帝開始,歷代王朝對陰陽五行學說深信不疑,對各種預言也都很重視,後來影響到了國號命名。南朝齊高帝蕭道成稱帝前被封為齊公,本來要封為梁公的,當時民間有預言稱:“金刀利刃齊刈之”,意思是齊將代宋。元朝國號源於《易經》裡的“大哉乾元”。明朝的國號除了跟小明王有關,還跟明字本身屬於火德有關。而皇太極之所以改國號為清,是因為清屬水,水克火,而之前用的金這個國號從五行來講是被明克的。
四、傍大腿尋找更加古老的血脈和歷史,這事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幹,目的就是彰顯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周這個國號就被用了好幾次,比如宇文覺的北周,武則天改唐為周。後唐李存勖以李唐後裔自居,後漢劉知遠以劉漢後裔自居,後周太祖郭威不僅用周為國號,還自認自己是周王室的後裔。
南唐徐知誥本來姓李,後來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姓徐。他開始建立的本來是齊國,後來恢復了李姓,還改了個名字叫李昪,說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並且改國號為唐。
總的來說,國號都帶有美好的願望,建國者都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能夠強大興盛,並且一直傳承下去。戰國時期的南韓地處中原,發展有限,是戰國七雄最弱的一個,而且是最先被滅掉的一個,總之後人對韓的印象就是弱小,後世的建國者自然不會選擇這樣一個國號。
-
4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誰要是取南韓這個名字,他的王朝肯定是好不了,誰都想圖個吉利,咱們現在科學這麼發達,都還想討個彩頭,更何況是過去古人了。南韓在戰國七雄中最弱雞的一個了。被秦國摩擦、被楚國摩擦,總之他實力就沒強過。所以,南韓這個名號在各個基礎建立朝代都是比較厭惡的,還有就是,建立朝代可不是過家家,建立朝代國號名字都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這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
(影視劇中韓王駕車,這在古代是很屈辱的)
當一個新的朝代建立時,底下的官員和謀士會以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來定製相關國號事宜,然後結合命運風水相輔相成。比如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取名國號為“清”意思為清正廉潔,隨後就是借用中國古代書籍陰陽五行,意為天命所歸。“清”為水,而大明則是“火”所以自然而然的滿洲為清,意為水克火,將明朝取而代之。
(清為國號)
還有一點一般都是順承(說白了就是開國君主的發源地或者是以前的爵位)比如大漢帝國開國皇帝劉邦不就是漢王嗎?所以國號為漢。三國時期的曹魏也是如此,曹操是魏王,而兒子沿用老子的爵位和名號稱之為魏國。而蜀國和吳國也是如此,比如吳王孫權,也是將國號立為吳國。所以國號並不是那麼好立的,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三國鼎立 國號 魏蜀吳)
-
5 # 京寧話說歷史
中國古代以朝代號做國號。一般來說,為顯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新朝建立後,都會重新確定新的國號。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確定國號後,才會名正言順。
有關“韓”這一國號的確定,這不僅與中國古代朝代國號命名規律有關,而且還與南韓歷史上的軟弱可欺、名聲不好有密切關係。
南韓是中國古代戰國七雄之一,但在戰國七雄中,南韓與趙國和魏國都不是周天子分封諸侯的必然結果,而是晉國後期“三家分晉”的產物。
晉國本是春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但春秋後期,隨著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壞,晉國諸侯王勢力被其下三家卿大夫架空,於是出現了歷史上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後,南韓雖然“獨立”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南韓的處境卻比較尷尬。
其尷尬表現在儘管南韓誕生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了,但南韓地理位置介於秦國、楚國和魏國之間,面積太小,經濟薄弱,其勢力實在太弱小了。於是,南韓不得已始終委曲求全,追隨其他國家,加之戰國後期東方六國戰略失誤等原因,致使南韓第一個被進行商鞅變法後經濟和軍事勢力最強大的虎狼之國秦國所吞併,最終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
由此可見,南韓因面積狹小、經濟薄弱、勢力弱小、軟弱可欺,名聲實在不好聽,所以中國古代後世朝代很少使用南韓做國號。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今天北韓半島卻有一個叫南韓的國家(今北韓半島北部地區曾長期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或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之一部分),但南韓這個北韓半島上的國家,與“戰國七雄”中的南韓卻很相似。
南韓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附屬國,近代又被日本所吞併,二戰結束後雖然獲得獨立,但其建國依靠美國的幫助,所以到現在依舊是美國的“小弟”,擺脫不了美國的控制。
眾所周知,韓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實力也比較強大,但是為何春秋戰國之後,後世卻沒能再出現韓國這個國號?而像晉國,趙國,魏國等等,後代均有出現呢?
回覆列表
戰國七雄齊楚燕秦趙魏韓,後世更迭朝代加上地方割據勢力,使用戰國時代的強國名作為國號相當多,比如前秦、後燕、後趙、南楚、北魏、北齊等等,然而中原從沒有哪個政權願意使用“韓”這個字作為國號,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寓意不吉利,沒人願意用秦國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滅掉函谷關東部的山東六國,而當時列國中最弱小的南韓,就第一個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墊腳石。
南韓地處中原腹心之地,土地肥沃卻又地處戰略要衝,雖然古代的南韓被稱作“天下勁弩盡出南韓”等,當時南韓製造的弓弩箭矢、刀劍都是最鋒利的,然而南韓卻始終是個被欺負的貨色。周圍的魏國、秦國、趙國與楚國,沒有一個好惹的,幾百年裡把南韓欺負的慘兮兮,一直都在苟延殘喘。
所以咯,“韓”這個國號也是非常不吉利,哪個開國君主願意使用一個“成天被欺負”、“迅速滅亡”的小國的名字作為國號呢?
第二,地理位置不容易分封出去古代的南韓地處中原腹心之地,土地肥沃而且地處戰略要衝,封建社會,這樣的地方是絕對不允許落入地方手中而要一直牢牢掌握在皇權之下的地方。
古代王朝的國號,或者來自封地(漢朝)、或者來自稱帝前的封號(隋朝、唐朝)、或者來自吉祥福語(元朝)等等,“韓”這個字壓根兒沒有任何能夠成為國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