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櫻木小晴子

    也就是說1945年以後出生的日本人對戰爭的反思態度,冒昧的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日本人從未真正反思過戰爭,他們在幹什麼,我們來分析一次嘍

    舉個例子先,我認識一個香港人,熱情大方,直爽好客,那麼就說明所有香港人都這樣了?當然不!這是以偏帶全

    如果想客觀的瞭解日本人對戰爭的態度,就必須瞭解其主流文化和民眾基礎,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這本書,非常客觀的剖析了日本島國心態和主流價值觀,主要觀點如下

    1,下克上

    日本歷史上的反叛多如牛毛,但又強調絕對的忠誠!這本就是非常矛盾的,卻在日本社會長盛不衰。日本人性格中堅忍,狡詐,細緻,冷漠凸現的淋漓盡致。

    而對於一直的宗主國,日本的心態也是這樣,一方面承認中國的事實上的大,另一面也以擊敗中央帝國為榮!試想之,哪天我們擊敗美國,想必華人也會歡欣鼓舞吧,所以這不難理解!

    2,日本島沉沒的預期

    完全的島國領土,加之火山的定期爆發,本土資源匱乏,使日本人長期處於危機感之中!二戰之後,光是《日本沉沒》這部電影就翻拍過多次

    所以大多數日本人從小被教育的危機意識很強,潛移默化出必須擴張領土,以求可使國祚延綿,種族得續,成為了主流的日本文化認知!所以只要有一絲可能,日本都會抓住搶佔殖民地,而大陸國家是最好的選擇

    可想而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日本人從這個角度出發,自然會認為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都是利國利民的,所以並不存在負罪感!

    3,善於學習與總結

    拋開日本與其他國家的戰爭史不談,就與中國的歷次戰爭結果來看,從唐代的大敗,到明代的伯仲之間,再到清代的大勝,以至於近代的大半個中國被佔領的事實來看,日本對中國的研究是從未間斷過的!

    而這一傳統一直在延續,二戰的結果至目前日本主流社會都不認同中國擊敗了日本,可以想知,日本並不存在任何反思,而是從未停止的總結,始終伺服在黑暗中,以期下一次一口咬住中國的要害,徹底征服華夏!

    4,精準的算計

    日本人的謀略不亞於中國,雖國土狹小,但也出了不少人精!歷史來看,多以陰謀為主,兇殘暴戾,卻又冠冕堂皇

    雖已和平時代七十餘年,日本明面上的武力動作不敢太大,但文化層面上的侵略卻異常成功,近年來中國冒出的無數精日分子便是例證。

    綜上,日本主流社會從未且更不會對戰爭有真正的反思,雖有少部分和平人士,但其民眾認知和文化構成,決定了日本必將重蹈覆轍,再次發動戰爭,我們必須警惕!

  • 2 # 彈指風雲動

    許多人會因為日本政府和民間的一系列無恥行徑,誤以為日本人民根本沒有對二戰的失敗進行過反思,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你沒有看懂這個民族,因為你看輕了這個民族。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不但在二戰爆發前,就是在二戰爆發中,二戰結束後,就是今時今日,日本從沒停止過對二戰的反思!只不過這反思不是你以為的“反思”。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懂日本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和民族,以及它為何要進行二戰。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貧瘠的島國,資源極度匱乏,領土面積小,生存壓力極大。這就造成了日本對人口和神權的崇拜和維護。比如日本人推崇生殖崇拜,有生殖神,常有遊行和慶祝活動。日本人信奉“天照大神”,視天皇為“天照大神”的化身。所以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是“不可違逆”的。日本二戰失敗後,透過和美國的密謀,保留了天皇的權位,為將來的軍國主義的復辟留下了安全隱患。日本的“武士”精神流傳已久,對政治軍事文化滲透甚深,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誕生的必要基礎。由於近代日本海平面不斷下沉,日本全島又面臨島礁沉沒的生存壓力,所以日本一直在為拓展合適的生存空間而“拼命掙扎”。由此可見,日本遲早還會再次回到軍國主義道路上來。這是無法避免的!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一看,日本為何要參與二戰,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是透過“明治維新”,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道路的。這使得日本完成了“簡單”或者說“初級”的工業化,相較那些幾乎都沒有工業的國家,國力在亞洲諸強裡,首屈一指。日本擁有亞洲最為強大的海軍力量,這促使它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和扭曲。作為一戰的戰勝國,透過政治和武力相結合的手段,日本攫取了德國和沙俄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力。這為今後的侵華戰爭提供了便利條件。日本早在明清時代,就對中國的國土垂涎欲滴。整個抗日戰爭的爆發,是日本幾代人的辛勤努力成果。日本花數十近百年的時間開始不斷地蒐集,滲透,整理情報,最後制定侵華戰略,於1931年9月18日引爆計劃,悍然發動侵華戰爭。

    日本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將資源豐富,物產富饒的東三省握在手心裡,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若是早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那就不會等到“七七事變”了。入侵東三省,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正如同二戰前,希特勒的一系列的“試探”和“嘗試”一樣,日本也想看一看世界列強和中國政府的反應。結果,嚐到“甜頭”的日本帝國主義,經過精心的準備,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為了“生存”。席捲全世界的經濟危機(1929——1933年)也令日本的經濟開始衰退,國內的各種矛盾日益加劇,難以為繼。於是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進行物資侵略和掠奪,將矛盾向外轉嫁,向他國轉嫁的軍事思想佔據了主流。對於北韓這樣的“彈丸之地”,日本不會有太大的圖謀。那麼從清末就開始混亂,軍閥割據的中國就被日本盯緊了(甲午海戰,日本“以弱勝強”,擊敗了“北洋水師”,所以日本有優越感)。其實,日本軍國主義的心理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們認識到,中華地產豐富,資源雄厚,人口眾多,戰略縱深寬廣,怎麼看都是無法徹底征服的。另一方面,面對誘惑,日本自認為,打贏一場區域性戰爭,對它這樣一個軍事強國,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先是“九一八”,然後才是“七七事變”,這絕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可以這麼說——發動全面侵華,日本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很可能被拖進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八路軍的敵後游擊戰就是寫照)。即使沒有盟軍的援助,即使日本不發動對美作戰,日本遲早還是要被趕出中國的土地,這是註定的結局(當然抗日戰爭結束的時間可能還要更久些)。那時,日本得不到任何權益,列強反而必定會“痛打落水狗”,參與權利分割。只不過中國這塊“大蛋糕”實在太誘人了,即使“失敗”,也完全值得日本一試。

    許多人都是不懂裝懂,根本沒有明白“靖國神社”對於日本的意義。可以這麼說,日本人把“靖國神社的英靈”,看做是“日本精神”的真實寫照。因為日本是“被迫”(經濟及各方面的全面性危機爆發)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是一個非常善於學習反思的國家和民族,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這樣貿然的發動侵略戰爭的結局必然是折戟沉沙。而作為戰爭的發起者必然要承受“千古罵名”,可為了日本今後的發展,這些人甘願“一身擔當,捨身前行”。這正是為什麼“參拜靖國神”的行為根本是屢禁不絕的根本原因——“他們”被大部分日本人認定是日本民族“復興的功臣”。“他們”清醒的認識到,單憑日本自身去發展,作為貧瘠的島國,已經到達瓶頸了。必須藉助“外力”了。唯有藉助“外力”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偷襲珍珠港(執行者山本五十六大將反對日美戰爭,認為會使日本速敗),是一次“驚天的豪賭”。如果戰爭程序順利,最終獲得勝利(回到談判桌前重新瓜分利益),那完全是“意外驚喜”。如果戰爭失敗,那可以為日本今後的發展獲得有效的資源儲備。是的,日本將二戰中掠奪的適合囤積的資源礦產,都沉積在日本海的大陸架內,作為資源的儲備,作為日後崛起的資本。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的侵略戰爭,其實完全是一種“自殺式的衝鋒”。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選擇。

    二戰後,德華人反思了戰爭的殘酷和傷害,獲得了世界人民的諒解和尊敬。時至今日,在日本人的心中卻一直固執的認為——“那些供奉于靖國神社的戰犯”只不過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這是多麼可怕的“反思”和邏輯,令人震驚。

    日本正在不斷“堅定”地走在向軍國主義復辟的道路,周邊鄰國和渴望和平的人民要時刻充滿警惕了。

  • 3 # 茅山廬

    因為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沒有清算,所謂的東京審判的甲級戰犯不過是一批代理人,主謀和財閥們沒有受到懲罰,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改造日本是從幾個方面不夠徹底,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美國需要大量軍需直接從日本採購,直接從財閥解放出來就到向美國合作,日本政府,軍隊,經濟部門,特別是教育部門大量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認真檢討日本戰敗原因,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紀念什麼的,發展石油化工,鋼鐵重工業,因為日本戰敗很大程度上是工業化水平不夠,特別是缺油,少鋼。

    日本教育部門對戰後的日本人的教育是反思戰敗原因,而不是反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國聯軍的統帥是如何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