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小博愛歷史

    杜甫: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

    《贈李白》(“二年客東都”)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飲中八仙歌》

    《冬日有懷李白》

    《春日憶李白》

    《夢李白二首》

    《天末懷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不見》

    《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遣懷》

    《昔遊》

    李白:

    《贈汪倫》

  • 2 # 一點塵時光

    “大李杜”是李白杜甫

    雖然李白詩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關心時事,愛國,愛人民.李白對於實事的評說,由他的一套看法,他敢於說出它的想法,並且用浪漫的筆調來抒寫.杜甫寫時就像在寫歷史,他總是客觀地去寫這件事.

    杜甫,是惟一個能讀懂李白的人,是李白惟一的知己。李白在長安侍奉玄宗三年後,毅然離開了長安,他在洛陽碰到了一生的知己杜甫。

    月夜下,兩位詩人促膝長談。從政治時局談到人生理想,從殘酷現實談到求仙問道。直到天邊的月兒隱進雲裡,直到桌上的蠟燭即將燃盡。

    杜甫感嘆起來:“我真是太憤世了,一談起時局就憤恨到這個地步,還真不如你,遊戲風塵,嬉笑怒罵,逍遙一生……”

    李白卻說:“我們天性和稟賦都不同,這也沒什麼好壞。如果我真的可以嬉笑怒罵,又何必借酒消愁。活到今天我還不知胸中塊壘到底是什麼……”

    而杜甫卻說:“其實你不是不知,只是理想和現實間有太大的矛盾,不是渺小的個人可以超越得了的。”

    僅此一句,說破了李白內心裡一直埋藏很深的痛苦。李白感動了,還沒有一個人,如此的瞭解他,還沒有一個人,能如此懂他的心。

    知李白者,莫過於子美也!!

    合稱為李杜,不光是在於他們共同做出的貢獻,也不光是在於他們相似的思想,更在於他們深厚的友情.

    “小李杜”是李商隱和杜牧

    李商隱(約813-約858年),杜牧(803-853年),兩人是晚唐最知名的詩人,世人將他們與李白、杜甫相比,合稱“小李杜”。相比“大李杜”彼此間深厚的友誼,“小李杜”在匆匆相逢後,作為腦殘粉的李商隱,卻一臉貼上了杜牧的冷屁股, 從此再無交集。

    “小李杜”二人直到公元849年才第一次相見,而且是在路上偶遇,在河畔石椅上座談,談得十分投合。過了幾天,李商隱寫了兩首贈詩給杜牧,很明顯誠心想要結交這位老前輩,但杜牧沒有迴應。

    杜牧為什麼不回李商隱?這可能和當時的朝堂紛爭有關係。在當時的宋朝,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牛李黨爭。當時的文人難免受黨爭影響,要麼認領其中一黨死忠到底,要麼就全身事外。

    杜牧雖然無意於黨爭,但他跟牛黨黨魁牛僧孺私交甚好,明顯是近於牛黨的,至少沒跟李黨中人有什麼瓜葛。李商隱倒好像沒有站隊意識似的,受了“牛黨”令狐楚的恩,又去做“李黨”王茂元的女婿,兩邊都有沾染,搞得兩面都不是人。

    李商隱結婚後就頂著牛黨“叛徒”的帽子,即便他不想給自己貼標籤,但估計也在不少人的黑名單上了,杜牧會怎麼看他,李商隱居然一點自覺都沒有。

  • 3 # 吳槧

    盛唐而下,至安史之亂前夕,唐王朝都是立於世界之巔的國家,唐天子甚至被少數民族統治者尊為“天可汗”,可見威嚴。唐朝經安史之亂後,遭受重創,安祿山、史思明之流成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朝雖然由盛而衰,卻迎來唐詩的一個頂峰,李白、杜甫等人都是活躍在“安史”附近的人,他們親眼目睹那場人寰之亂,親自感受到黎民的苦痛,這對他們來講,無論是詩文還是情懷,都是一個昇華。現在,我們就李、杜二人的友誼進行一些探討。

    李白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奉召入京,仕於翰林,但很快為朝中權貴所忌,這打擊不久便表現在了他的仕途上,天寶三年,李白得了個“賜金放還”的名義,在不甘、憤懣中離開了長安。此時的杜甫,離開洛陽,前往陳留,唐朝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詩人,在梁園相遇,相攜遊於梁、宋一代,不久,又與高適相遇,三人傾吐抱負、交流詩文,在感時懷中,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李、杜重逢,遂結伴相遊齊魯大地,求仙問道,這一次在魯郡分別後,兩人再未相見。

    李白、杜甫相會時,李白43歲,杜甫33歲。李白作為那個時代文壇的驕陽,於杜甫而言,是近於偶像般的人物,再加上他年長許多,以杜甫的立場來看,是要多一些小心的。相會之初,杜甫便作詩一首《贈李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從詩的形意上來看,顯得有些文過飾非,還有些客套的意思,但正可表達他初識李白時的歡欣。杜甫的七絕《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則是對李白懷才不遇的感同身受,詩文雖豪氣奔放,卻隱含著哀傷,以及不得伯樂的無可奈何之情。

    杜甫在其《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中寫道,“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寫明瞭兩人的交情,甚至到了可以共被而眠的地步,當然,是誇張還是寫實,就只有李白知道了。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寫道,“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則表達了離愁之傷情,以及對各自前程渺茫的嘆息,以李白的豪邁,終於還是將前途愁情、離時傷緒都付予“手中杯”了。

    當面之言,難免有時候抹不開面子,所以人才有背後誹謗揭短的習慣,且讓我們看看李杜分別後的詩文。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對李白的著重刻畫。

  • 4 # 瀟瀟讀書人

    李白和杜甫是唐詩的領軍人物,其身上的經歷很能反映出當時個人和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在這裡,就簡明扼要,說說二位大詩人的重要事件。

    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後來他在洛陽和杜甫相識,並且結為摯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白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歲。

    相比李白,杜甫的命運則更為不如意,這裡就從他的中年危機講起。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杜甫不得不棄官,攜家人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

    縱觀李杜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國家強盛,則個人大有可為,國家動盪不定,則個人如風雨飄零。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又是這樣的悲慘處境,成就了李杜的文章,使其流芳千古,婦孺皆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炒鍋火候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