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梨樹荔枝
-
2 # 無所事生非
此題不能回覆,當時的朝廷會採取酷刑嚴懲逃戶,甚至是誅連九族,畫像捉拿判重刑。
管理上實行保甲制度,一人出逃其他同有罪責,外岀配掛腰牌等。
也許唐朝比較開放開明比別的朝代要人道些,對逃戶犯管制雖嚴,不至誅連族親,減輕百姓稅賦,分給他們田地,自食其力,興旺工藝作坊,繁榮商貿,使逃戶不再逃亡他鄉。
-
3 # 痴語呢喃1988
逃戶是每朝每代都會遇到的問題,只不過規模大小不一,而其中逃戶最嚴重的時候都是朝代的中晚期,原因有如下這幾條:
戰亂,發生戰亂之後,政府不會體恤民間疾苦,賦稅徭役一般不僅不減少,而且還會增加;普通百姓為了逃稅避徭,則會逃離原籍成為逃戶。唐朝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安史之亂之後百年時間,內部戰爭就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土地兼併,每個新生政權建立朝代之初,基本都會平均農民手中的土地。但是到了王朝中期左右,就會有土地兼併現象出現,直至土地重新回到少數人手裡。農民開始透過租土地耕種來維持生計,遇到災難年成,無法負擔租金和稅時,只能逃亡來尋求生計。唐朝也是典型代表,徵兵制度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改變就是最好的見證。
一個王朝從建國之初發展到巔峰時期,再從巔峰走向滅亡,這兩段時間一般都是一樣的。一個王朝到了中期,發展到頂峰之後必然開始走下坡路,此時國內總會爆發或大或小的禍亂,逃戶的量開始激增,也是每朝每代中晚期逃戶最多的原因。
為此想過哪些辦法來減少逃戶?唐代宗李豫:改革糧價,避免穀賤傷農,穩定鹽價,改革漕運,實行了“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唐德宗李適:實行了“兩稅法”,該稅法使唐朝稅收有了明確的規定,將之前雜亂的稅賦改為夏、秋兩收。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減了江淮人民的賦稅負擔。唐武宗李炎滅佛,佛門一直是逃戶青睞的地方,武總滅佛,這些人不得不重新回到土地裡。 -
4 # 評古說今
唐朝開元后期逃戶現象嚴重因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貪圖享樂不務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外戚把持朝政搞土地兼併,民眾民不聊生所以逃戶嚴重。
唐朝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啟的,年輕時的李隆基也是很勤勉的,身具政治頭腦的他藉助貞觀之治以及武則天統治下的良好基礎;開啟了唐朝繼貞觀以後的又一次盛世開元盛世。不過晚年的李隆基貪圖享樂,把自己的兒媳壽王李帽的王妃楊玉環給霸佔了。開始了“榻上還有美人在,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
唐朝逃戶現象嚴重關鍵人物之一的李林甫雖無學術,但是善於音律,為舅氏姜皎所愛。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歷任刑部、吏部侍郎,其中離間中書令張九齡,使之被貶。在734年至752年間任宰相,追封太尉,揚州大都督。李林甫專權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助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時軍閥割據,時局動盪百姓只能攜妻帶子去投奔各自的親人間接導致出現逃戶現象。
直接原因是皇室宗親楊貴妃的外戚搞土地兼併。當然這其中也有李隆基的縱容,每逢災年皇親貴族都會派人去受災地區以低價強行收買土地,導致農戶無地可種,最後只能搬離本土。
逃戶日漸嚴重,統治者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從人口普查、田地普查、免賦稅勞役核定入手,並要求各地逃戶在百日內回家或者向當地官府報道,可以享受一些政策,過期者將被髮配邊州。改變了原來強制服兵役的制度,剷除外戚把持朝政,禁止皇室人員搞土地兼併還地於農,整治朝綱。
-
5 # 油茶歷史絲語
唐朝時期,為何逃戶問題會如此嚴重?朝廷又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絲語觀點:其實,“逃戶”並不是唐朝特有的現象與產物,它是中國古代各個不同各個朝代和歷史時期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是反映和衡量當時國家政治經濟政策對普通百姓生活影響的重要指標及晴雨表。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發現在唐朝歷時三百年的演變和發展程序中,“逃戶問題”幾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唐王朝的困擾,儘管在這期間唐王朝也為此採取了不少措施,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每次收效似乎都與預期相去甚遠,以至於唐王朝每一個朝代都繞不過“逃戶”的問題,使之成了最終壓塌唐王朝的那根稻草。
那麼,“逃戶問題”為什麼在唐王朝會變得如此地嚴重和突出,乃至成為唐王朝使出渾身解數都無法解決的頑疾和導致唐王朝大廈崩裂、傾覆一個不可以小視的原因?
絲語認為:這既有唐王朝本身制度的歷史侷限,也有唐王朝自身諸多現實的無奈,想要避免和解決“逃戶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讀“逃戶問題”和了解其產生的原因。
1、什麼是逃戶?
逃戶是指在中國古代,那些為了減輕或逃避官府賦役,離開自己原有的戶籍地出逃或流亡到新的地方,讓自己變成沒有當地官方登記及戶籍的人或現象。
有人把逃戶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聯絡起來進行美化,試圖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當成逃戶的現實追求,但是,他們忽略甚至忘記了逃戶的形成原因和由此而產生的諸多無奈,所以桃花源和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隱世門派一樣,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生存和傳承,註定只能是一種美好願望,現實不可行。
2、逃戶出現和產生的原因。
逃戶出現和產生的原因是是複雜多樣的,但主要有:1),制度缺失,導致過高的官府賦稅;2),管理不到位,各級官員的貪贓枉法與層層盤剝;3),地方大戶、“蠻戶”的欺詐、壓迫4),連年的自然災害、耕種減收甚至絕收;5),匪患、戰亂的騷擾破壞,導致生活不穩定、不安全等都是唐朝逃戶問題存在,並且越來越嚴重的原因及根本。
3、唐朝為解決逃戶問題採取的措施與付出的努力。
唐王朝為解決逃戶以及浮逃人口的問題,在不同階段分別採取了以下五項措施:
一是堅決追討、採取懲罰性攤逃(即由鄰里分攤逃戶應承擔的賦役)措施;二是玄宗時派使分赴各地括戶,仍堅持遣返原籍的思路和政策,如唐玄宗開元年間委任宇文融為“蒐括逃戶使”,貫徹“人必土著”的原則,括出各地逃戶八十餘萬,沒有括出的逃戶顯然也不少;三是各地日益增加的逃戶已難以控制,遂以“客戶”稱之,而各地對客戶也逐漸形成嚴弛不一的政策;四是鼓勵和承認客戶的存在,鼓勵客戶在當地入籍,並給予賦役方面的若干優惠,這也成為緩解逃戶增加、解決稅賦徵收難題的大趨勢;五是兩稅法的推行,直接將逃戶和定居者的身份定性為客戶,進行顛覆性的政策轉變,改變了戶口以原籍為本的自戰國商鞅變法到秦朝確立以來一千多年的制度,並逐漸向居住地原則轉變。即以現居住地為戶籍,賦役稅收對客戶的優惠也不再繼續,一律按規定納稅。
上述五項措施具有遞進關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政府解決逃戶問題的思路及其演變的脈絡。這些措施主要立足於地方鄉村的逃戶現象,但在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大都市得到發展以後,農村一大部分逃戶和流動人口紛紛湧入城市,造成城市尤其是都城中“浮寄流寓不可勝計”的現象愈演愈烈,而農村經濟走向衰敗、城市規模逐漸膨脹、城鄉勞動力分配不均衡的局面。
上述措施的相繼實施,確實對因逃戶引起的一系列問題起到了暫時緩解作用,但是,由於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逃戶產生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進,各種問題再次爆出,最終導致積重難返,成為“壓塌”大唐王朝的一根稻草。
回覆列表
唐朝出現逃戶的時期主要在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期間,以及本身出現的土地兼併導致,如果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轉折,那土地兼併又成為農民生活苦不堪言的內在原因。
首先來看安史之亂,時安史之亂的發源地在河朔地區(今河北天津等地),這場戰爭席捲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等地,而這些地區,幾乎都是當時北方的經濟基礎,糧食產區,這場戰爭讓這些地區的農民莊稼被破壞,田土被霸佔,只有流亡他鄉。而主要的流亡方向就是由北方到南方,由東部到西部。
然後就是唐王朝自身原因,由於唐中期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生產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實行均田制下,出現了大面積的土地兼併情況,而國家掌握的土地也越來越少,讓貴族越來越富,土地越來越多。而農民失去土地,或附庸貴族,或逃亡他鄉,去開墾其他地方的土地。
最後就是中央政府和割據軍閥本身對民眾無情的剝削,實行重刑重賦,讓群眾苦不堪言,不得不選擇逃避,這也是造成流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