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YouCore

    這個方法沒別的毛病,就是簡單&高效。先來看看大腦是如何回憶的:人的大腦記憶不像隨身碟儲存,你複製進來是什麼,拿出去就是什麼。 他更像是一個手工速記本,記錄的時候就有偏差和遺漏,往外呼叫的時候,能想起多少還取決於你這套速記編碼的質量如何。那怎樣才能提高大腦回憶的數量和質量呢?目前最有權威的一個記憶理論——編碼-提取匹配假說認為,當人們試圖回憶某個特定事件時,伴隨最初編碼活動,一起被加工的情境、情緒或狀態的恢復, 使得當前線索資訊和需要獲取資訊的一致性增加, 這樣會有助於提取回憶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故地重遊,觸景生情,找到線索,就可以回憶起來。那又如何才能更好地找到線索呢?兩種方法:提升線索質量&增加線索數量★ ☆ 提升線索質量公司會議上發言,中途忘詞了,不知道下一句是什麼。急啊,怎麼提示自己呢?有什麼可用的線索呢?這時候往往腦子裡面是一片空白,或者只記得當時準備的發言稿上是密密麻麻的字,感覺所有的字都是線索,卻又無從下手,這就是線索質量太低。就像滿地的珠子,要一顆一顆拾起來,工作量太大,特別容易遺漏。理想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分類:將同類的珠子裝在一個袋子裡。找關鍵:找出每個袋子中特別的那個珠子,見珠如見袋。串線:袋子與袋子透過一根線串起來。透過這樣的方式,原來要拾起來的是滿地的珠子,現在只要抓住每個袋子中的關鍵珠子加上一根線,就可以一切盡在掌握了。對應到公司的會上發言,同樣如此。分類:瞭解發言稿每個段落大概講了什麼內容,哪些段落可以合併記憶。找關鍵:找出段落中的核心詞,一提到這個詞,就可以喚起對整個段落的記憶。串線:這裡的線,就是段落與段落間的聯絡,也就是邏輯關係,是時間順序、結構順序、重要性順序還是演繹順序。這樣,你只要牢牢記住幾個核心詞

    和段落與段落間的邏輯順序就可以了。有了這些關鍵線索,開會發言時,自然就不用緊張了。 即使不能一字不落地把發言稿背出來,但也絕對能八九不離十,說出發言稿中的精髓。

    ★ ☆ 增加線索數量除了提升線索質量,我們還可以增加線索數量。前面我們透過分類、找關鍵、串線的方法設定了高質量的顯性線索,我們還可以增加隱性線索,同樣有3種方法:1、提取學習說到記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重複、重複、再重複。 但這裡,我要強調的是: 提取、提取、再提取。比如考證看書,一頁紙的內容,反反覆覆看了半天,還是記不住。 這真的不是因為重複不夠,而是重複太多了!因為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加,神經細胞產生的突觸電位逐漸減小,對大腦的刺激越來越小,大腦已經“習慣”了。倒不如採用提取學習,大致看個幾遍之後就合上書,開始用自己的話複述。複述的過程就是提取的過程,這樣花同樣的時間,記憶效果會更好。與重複學習相比,提取學習可以啟用更大的腦區,增加回憶線索。其實,考試本質上就是一個提取學習的過程,只不過大家只看到了它的評價作用,忽視了其鞏固作用。2、變換時間說到記憶和時間的關係,很多人會想到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如果不抓緊時間複習,很容易把之前記憶的內容遺忘。所以我們恨不得每天覆習,怕遺忘了,但實際上並不是複習頻率越高越好。艾賓浩斯說過:“同樣的重複次數,若恰當地分成幾組、拉開時間距離來完成,要比集中起來一次完成的效果明顯好很多” 。這就是“間隔效應”,但具體時間間隔是多久,他沒有說。

    一位名叫彼得·沃茲尼亞克的19歲波蘭大學生想學英語,他認為為了達到熟練程度,每天花費幾小時,連續幾年學英語,太低效了。(這感覺說的就是我們啊)

    為了探索更高效的學習方式,他蒐集了需要背誦的單詞和其他資料,然後平均分成3組,每一組按照不同的時間進度來學習。他嘗試不同的複習間隔,以確定所學的單詞或者資料多久會遺忘。他發現,第一次學習過後,一個新單詞能記住一兩天;如果第二天覆習一次,能再記住一個星期;如果一個星期到了再複習第三遍,可以記住將近一個月。他反覆調整自己的時間間隔,保證間隔時間儘可能長,以維持最低的重複頻率,同時也足夠短,確保知識還能記得住。他將這套方法還應用到其他學科,後來還形成了軟體SuperMemo。間隔使得編碼的情境發生變化,因此有更多的線索與需要回憶的內容有所關聯。彼得·沃茲尼亞克復習間隔可以供大家參考,如果你也透過多次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複習間隔,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提升記憶效果。比如作工作彙報,輕則關係到能否給老闆留下一個好印象,重則可能關係到自己升職加薪不得不重視。假設距離最終的工作彙報日還有一週,我們就可以第一天準備之後,隔個一兩天再準備,最後在彙報前一天再準備一遍,就可以胸有成竹了。而不是每天都準備,這樣反而不能發揮間隔效應,還浪費了時間。3、變換地點變換學習場所,也可以給記憶帶來幫助。20世紀70年代,三名就職於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同樣的單詞,同樣的順序,同樣的學習時間。一組學生在相同的環境下學習了兩次,另一組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了兩次,實驗結果是:在不同環境下學習的學生記住的單詞比同樣環境下學習的學生高出了40%。變換地點與變換時間的“間隔效應”相似,不同的環境,更多的編碼,更多的線索。應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假設公司讓你客串一次講師,給新員工作一次培訓。

    那這時候,我需要做的不是在家演練了幾遍,更好的方法是變換幾個地點進行演練,比如到公司的會議室,或者是實際的培訓教室,這樣適當地變換環境,可以對所記憶的東西,掌握得更牢。

    ★ ☆ 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重點在高效學習的路上,記憶權重要佔比一半,但記得牢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機械背誦,而是可以運用以下方法的:提升線索質量:透過分類、找關鍵、串線的方法,使得記憶的內容線索突出,清晰可記。增加線索數量:① 提取學習 與重複學習相比,提取學習可以啟用更大的腦區,增加回憶線索。 ② 變換時間 找到適合自己的複習間隔,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提升記憶效果。 ③ 變換地點 適當地變換環境,可以對所記憶的東西,掌握得更牢。

    再最後,祝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成功自然。

    ------------------

  • 2 # 家有中招女的切身感悟

    記憶術,學習的重要橋樑

    孩子,最近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記憶的能力在你們的學習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能不能把所學東西記清楚,記準確,記牢固,會運用。這是在考試中能否獲得分的關鍵。

    但是我發現你目前在記憶方法上還是很欠缺的,本身在你這個年齡應該是記憶力很好的。記憶力大於理解力。記得我上初中時,學的地理知識根本理解不了,歷史也是稀裡糊塗。但考前一個點兒一個點兒的背,分數就不會太差。我感覺你的記憶力還是很好的。但是沒有形成自己好的記憶方法。語文中有許多需要記憶的東西,大概知道,但是記不準記不牢。 其他一些不太理解的副科就只能記個百分之六七十。真讓人著急。

    昨天看你背李清照的《漁家傲》,你配著音樂繪聲繪色的朗讀。我真的覺得很贊。但是你說賞析部分很長,不好記憶。我覺得記憶的能力和方法太重要了,必須專門來研究和總結一下。我有些體會,又上網學習了北大劉嬡媛的記憶術,你看有用嗎?

    1首先要從整體記憶。形成宏觀框架。最好用彩筆畫出思維導圖。就好像你要去一個城市訪問,先把地圖研究清楚。

    2把要記的東西梳理清楚。如果是筆記,就按層次和邏輯順序清楚地展現出來。我看了你的語文筆記。密密麻麻滿篇都是。只有你自己能看清。下次最好在課本相應位置貼上一張白紙。整整齊齊按照層次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清楚。

    3 把要背的東西分塊兒。先從大塊兒上記主要意思。再分別勾勒細節。什麼知識點都在什麼位置,妥妥的。

    4把要背的東西用自己的話錄下來,掌握大意。再把原文分層次,一字不漏地表達出來。

    5由我來分點提問。鞏固知識點。

    6把易錯字寫下來。

    這是我想到的。你可以談談自己的辦法。我們也可以繼續學習一些專業的記憶術。但關鍵你要改變過去的記憶習慣。方法不對,努力白費。不支起一張知識的嚴密的網路,隨時能夠清楚地提取出來,是很難把握考題的細節,獲得高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下腹部CT檢查,能查出腸道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