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色碼頭
-
2 # Fei601
區別一:年齡 80後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還跟著父母在風口浪尖上飄蕩過,見過糧票,知道什麼叫農業社,也看過黑白電視,這就是80後根本上還比較傳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90後則基本上是開放後的受益者,真正意義上的小皇帝、香餑餑,聽著周杰倫、玩著PSP,傳統在其身上已經消失殆盡,沒有蹤影; 區別二:80後理想化,90後個性化 80後的人可能和生長的時代有關,跨度有一些大,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相對理想化一些,而90後不同,張揚個性,不喜歡和別人一樣,總是舉著與眾不同的旗號,但是仔細想想,大家都叫囂“與眾不同”,那最後就相同了,因此這種“愚蠢”的個性化,到最後也歸結為共性; 區別三:80後追逐理想,90後找尋理想 同樣是時代的原因,80後從小就受著“四有新人”之類的薰陶,因此從小就有著“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遠大理想;而90後自生人後,就不愁任何事情,再加上學校的教育對“共產主義”相對弱化,社會上的大基調也有所改變,因此90後可謂是茫然的一代,對於“理想”沒有深刻的概念,當然,筆者不可否認,80後的部分人也沒有自己堅定的理想,但是至少要比90後的清晰一些; 區別四:80後愁就業,90後想創業 大的經濟環境下,一部分80後已經開始有了“下崗”的前兆,未就業先失業的現象也越發嚴重,但是絕大部分80後,還是以“就業”為目的,創業的想法還不是那麼多,而90後就剛好相反,也許是“個性化”過於嚴重,他們的絕對多數的人都想獨立創業,而無法忍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區別五:對待愛情,80後想著以後,90後一場遊戲一場夢 對於愛情,80後和90後就出現了很大的區別。80後的感情相對於90後有一些複雜,還摻雜著責任在裡面,而90後則不然,對於愛情更像速食,合則在一起,不合則散,更偏重於自己的感受,沒有考慮以後;我的同事曾和一個90後MM聊天,說談談初戀,結果女孩不以為然,“誰還談初戀,咱們直接談談初夜吧”,想必這樣的對話也不止少數,可見兩代人對感情的看法有多大的區別
-
3 # 人在職場lily
區別1⃣️:經驗
最小的80後現在也已經有30歲,他們多在職場上摸爬滾打數年,基本已經是公司中層,有一定的積蓄和人脈圈。90後在職業經驗方面或稍遜。
區別2⃣️:責任感與後顧憂
80後一般都已經成家立業,所以往往因為家庭的種種負擔,在創業上壓力會比90後大。也正因如此,90後創業精力和衝勁會更足。
區別3⃣️:經歷的時代
90後比80後接觸網際網路的時間上其實更早,他們更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這也是現在很多網紅,或者新事物創業者越來越年輕化的重要原因。
總之,創業有風險,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回覆列表
大家好!
區別肯定是有的,我是一個 89 年出生的創業者,常被人劃歸到“泛 90 後”的群體之中。站在 80 和 90 的門檻上考慮這個問題,我想核心在於創業的動機。 其實在任何時代,創業的動機都無非兩樣:財富和夢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只是財富和夢想的模樣。 先來設想一個 90 後大學生畢業工作,將會面對的“財富”狀況吧。 入職伊始,他或她像每個時代的職場新人一樣起早貪黑地工作,憑藉僅有的一點才華、熱情和努力從老闆那裡賺得微薄的工資。這沒什麼問題,但他們發現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房子,就需要把工資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以房租的形式交出去。 這原本也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白天發給他工資和晚上把工資收走的,實際上是同一撥人。這撥人大致是 70 後。 蟻居天台的北漂大學生 70 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進入市場,身上沒有過重的歷史包袱。這時的他們正好趕上了民企和外企蓬勃發展的初期,國內人才又有很大缺口,於是順勢迅速成為了當時令人豔羨的“白領”,進而是後來的“中層”和“高管”們。工作幾年之後,他們無論是主動還是被迫地,普遍在商品房價格瘋漲之前成為了業主,並在寬鬆的戶口政策之下完成了身份的轉變。 90 後會發現,跟著這些 70 後們工作是沒前途的——在他們退休之前好像總也不會賺得比他們多,即使賺了也無非得用房租或房貸的形式把錢交還給他們。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邊際效應逐年遞減,如果想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70 、80 後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並非90後畢業時的能力比當年的 70 、80 後差,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晚生了十幾年。 所以如果對財富抱有夢想, 90 後們就只能創業自己當老闆,去賺有產者的錢而不是為他們打工。於是,對財富的追求就直接轉化成了創業的動機。 吳曉波頻道創業動機調查結果 可這是所有 90 後面對的情況嗎?當然不是。因為你知道,很多 90 後的父母就出生於 70 年前後。所以不必是太大的富二代,許多 90 後就有不在乎那一點工資和房租的底氣。 這時起作用的就是第二個動機了:夢想。 我有個 90 年出生的朋友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覺得攝影這個行業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攝影服務無法規範、亂象叢生。於是他開了一家攝影公司,把客戶的需求和攝影師的工作進行了量化,明碼標價。 另一個 90 年出生的朋友,覺得現在我們這些年輕人缺少良好的喝茶聊天交流思想的空間。於是他做了一個品牌叫“彼此的茶”,還在上海開了一家概念店。 一個 89 年出生,和我一樣的“泛 90 後”朋友原來在上海的“四大”工作。作為一個西安人,他總覺得上海的肉夾饃實在都太難吃了。於是他回到西安拜師學藝,然後回到上海開了家店,做真正好吃的肉夾饃。 我自己呢,上班穿西裝時想買一雙坐下不露小腿,穿在皮鞋裡又舒服吸汗的襪子。抱著一個如此合理的願望卻驚訝地發現,跑遍了商懲淘寶竟然找不到一雙襪子能讓我滿意。於是我乾脆開始自己鑽研,滿世界找原料、工藝和代工廠,用了半年的時間,做出了一款真正接近自己理想的男士西裝襪。 說白了,我們都是對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感到了一點“不滿意”。更有甚者,有些 90 後不滿意的就是“工作不夠有趣”這件事。於是乎他們畫漫畫、寫彈幕、玩光繪、眾籌資金環遊世界。玩得專業了,樂趣也就成了工作;工作做得漂亮了、令人滿意了,也就成了個創業者。 我舉的這些例子,和大家每天在媒體上看到的賣情趣用品和“網際網路思維”的噱頭有所不同。但我切實地發現,這些才是身邊能看到的最普遍、最鮮活的“ 90 後創業”的例子。這些例子似乎不是基於“改變世界”的偉大夢想,而都只是來自對身邊事物的一點小小的“不滿意”而已。而我覺得,從這一點一點的“不滿意”生髮出來的,卻恰恰是這個時代夢想真正的模樣。 90 後想改造對世界一點點的“不滿意” 回過頭來說區別—— 80 後難道就不是上面說的這個樣子嗎? 大多數 80 後大學畢業的時候,面對的是正如火如荼的改革開放第三個十年。房價雖已不低,但還沒到 08 年後這種“邏輯上不可能憑工資購買”的程度;而且 80 後的父母大多是 60 後甚至 50 後,所以每個人能從家庭得到的經濟支援的差距,並不像發生在 90 後身上的這樣顯著;每個 80 後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公司裡工作幾年躋身中產階級的希望也還不像 90 後看到的這般渺茫。 而夢想層面,雖然 80 後的夢想已經脫離了“跑步邁向共產主義”般的大而無當,但總還是有一些 80 年代特有的詩性情懷。 90 後不一樣——他們的成長環境中大體上沒有詩,有的是整個社會對物質和文化的越來越高的追求,和始終沒有跟上這些追求增長速度的社會生產力和創造力的水平。當嬌生慣養的 90 後對身邊的東西感到不滿意,他們不會將就,而會揭竿斬木地起來,把世界改造到他們滿意的樣子為止。 所以雖然從“ 80 ”到“ 90 ”是個一脈相承的過程,但財富對 90 後而言顯得更加荒誕,而夢想也被進一步解構,脫掉了幾層神聖的光環。所以 90 後們會比 80 後更少在乎多賺還是少賺了一點點錢,而更多在乎自己能不能對手頭的事情感到滿意、感到高興、感到舒服。 你可以說這是任性或者幼稚,但事情真的就是這樣。反正作為一個“泛 90 後”創業者,我覺得事情本就應該如此。而且你看吧,這世界遲早會是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