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漠183096024

    1.要一統天下,“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賢臣良將等方面都是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從這些方面來看,曹操比劉備更勝一籌,特別彝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與曹操不可同日而語;

    2.他們兩人誰當皇帝好?劉備當皇帝較好,他仁慈愛民,禮賢下士;曹操雖然雄才偉略,集政治、軍事、文學才能於一身,但是有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的金字招牌就足矣,劉備與曹操誰能得民心?一目瞭然。

  • 2 # 手機使用者6084820504

    曹操倒行逆施,是負能量的代表。劉備順勢而為,代表的是正能量,其結果當然大不一樣。

    為什麼說曹操倒行逆施是負能量的代表?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臣子不忠就是倒行逆施,大逆不道,是不得人心的。一方面曹操瘋狂屠殺忠貞之士,如荀彧、崔琰、孔融等等。另一方面,為籠絡以司馬懿為代表的趨炎附勢、爭權奪利計程車族集團,施行九品中正制,(據前引《宋書·恩幸傳序》沈約所述和《晉書·衛瓘傳》、《通典·選舉典》等有關記載,九品中正制應始於曹操),這一制度直接導致魏晉六朝社會思想文化日趨頹廢,大漢強大的軍政體制,人才輩出的局面被終結,代之的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造就了魏晉南北朝的大混亂。

    說曹操倒行逆施,這還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一一血緣文化(古代封建王朝傳承之本,這是古代的生產力決定的),它規定了權力、財富如何繼承,而繼承的方式其實是民族前行的方式,歷史興衰的背後是文化的力量,這就是當時人心思漢的歷史根源。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它是古人根據當時社會的客觀條件,維持政治平衡,保持社會相對穩定的智慧選擇,用現代人的話說,這種社會成本相對最低的規則是被古人普遍認可接受的,如果有人去改變它,必定會引起朝野紛爭,社會巨烈動盪,王莽、董卓之亂即是如此(現在許多研究歷史的所謂專家並不懂我們古人的政治智慧),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韙,挑戰傳統文化的底線,悖逆倫理,其後果可想而知(權臣易世天下危)。文化的哀敗必然導致一個時代的沒落,曹操死後,曹魏合法性受到嚴重質疑,歷代權臣有樣學樣,梟雄篡位,基本上都用的是曹操這套:先以詐忠——再加九錫——擺弄傀儡——終繼帝位。第一個來效法的就是司馬昭,把曹氏家族的小皇帝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破敗的曹魏政權僅存在二三十年便被權臣篡奪。東晉的大司馬桓溫,第二個出來效法,他也是有能力當老大,但就是不當,和曹操一樣弄個傀儡站在前邊,讓兒子接班當皇帝。劉裕第三個出來效法,手法如出一轍。蕭道成是第四個,蕭衍是第五個,陳霸先是第六個,楊堅是第七個。而這樣的惡性迴圈,帶來的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天下動亂。上至帝王將相、豪門士族,下到黎民百姓,沒有人是安全的(知道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篡權了吧),經濟停滯,人口銳減。百姓苦不堪言,人倫教育受到了曠古以來的蹂躪,倫理算什麼,拳頭才是硬道理。而華夏文明也進入了很長一段暗無天日的過渡時期,曹操就是魏晉南北朝大戰亂的始作俑者。

    正如荀彧斥責曹操所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是你曹孟德休要想奪得大漢的天下,因為一旦你這樣做了,後人也會效仿你,勉強為之必然自食其果。在荀彧看來,當務之急是重修法度任人以賢,那麼大漢王朝還可以延續個三五百年,如果你們父子急著進取王爵、改朝換代,即使成功了,他日你們的果實也會被他人篡奪。

    北方的平定,在於荀彧為首計程車族集團大力的支援,從某種程度上說,荀彧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內政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心。沒有荀彧,曹操奉立漢天子就是一句空話。曹操篡權僭越稱公稱王加九錫,逼死不忘初心的荀彧,曹氏集團剩下的都是見利忘義之徒,沒有了大漢大旗的感召力和荀彧這樣的曠世奇才治國理政,曹魏政權陷入崩塌,曹魏境內屯民起義不斷,所謂的內部叛亂此起彼伏,國家由此陷入災難。以司馬氏為代表計程車族集團伺機篡奪了曹魏政權,中國歷史進入最黑暗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曹操完全是罪魁禍首。

    為什麼說劉備是順勢而為?大漢的皇位繼承製度規定,凡具有宗譜玉碟的劉氏子孫,都具有皇位繼承權,所以劉備是具有合法的皇位繼承權的。

    劉備品德高尚,是真正說到做到的仁主。漢末長年戰亂,人口銳減,曹操早年起兵時有感於百姓多艱,寫下《蒿里行》抒發感慨。事實上呢?整個漢末軍閥裡面,動不動就殺掠屠城,屠殺最厲害的就是曹操。劉備的品行高尚,仁義無雙,在那個人命賤如狗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因為與同時代的其他軍閥反差過於劇烈而被載入史冊,成為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仁主。劉備出身卑微,早期事業不順,屢戰屢敗卻又總能屢仆屢起,這背後凝聚的是人心。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是發展壯大的關鍵。劉備在平原做郡守時,《魏書》中說了三十個字:“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翻譯過來大概是這樣:對外抵禦流寇進犯,對內實行仁政,努力發展生產;重視知識分子,只要這些人到訪,必定同席而坐親自接待,傾心交往。時間一長,劉備愛民重士的名聲也就傳開了,不少人也主動為劉備出謀劃策,平原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得到了巨大改善。 如劉備這樣能把一個飽受戰亂所害的重災區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漢末大亂之初,可見其能力之強。各大諸侯手下能將一地打得稀巴爛的人不少,但能將其治理好的卻不多,劉備是最早做到的之一,正因如此,劉備極得人心。諸葛亮胸懷坦蕩,不謀私利,忠貞報國,知人善任,濟世愛民,擅長治國安邦,是類似於蕭何那樣的千古良相。劉備以諸葛亮為相,肯定會開創一代盛世。

  • 3 # 歷史雲頂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在這亂世中謀得一條生路,三國中能流傳下來的武將和謀士都是經過無數戰火的磨礪。有才能的臣子和雄心壯志的君主在亂戰時期一定會相互配合,作為君主,經歷過風風雨雨,無數次大難臨頭都能躲的過去,心智早已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上了。很多出生於亂世的君主,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權,亂世時期將無數的諸侯都打敗了,到了和平年代手下的權臣反而就成為自己眼中釘了。

    劉備雖然在亂世時期以仁義為名,但是實際上從血雨腥風中殺出一條血路的人,又有哪一個是心慈手軟的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了,劉邦在成功當上皇帝之後,害怕韓信看中他的寶座,於是默許呂雉將韓信弄死。假如劉備真正掌管了大權,一統天下,劉備若一統天下,四大謀士只有他能倖免於難,諸葛亮也不例外,這是為什麼呢?大部分君王為了自己的江山和子孫後代,一定會將矛頭對準手下出生入死的兄弟。

    曹操首次進攻新野,劉備倉皇而逃的時候,很多當地的謀士都選擇加入了劉備的隊伍。人各有志,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劉備那邊,劉巴就是其中一位,他比較欣賞曹操,一直想歸順曹操,為曹操效力。在赤壁之戰曹操被打敗後,劉巴在戰爭中流離失所,面對諸葛亮的招攬,他還是選擇加入曹操,劉備聽說了這個訊息之後十分痛恨劉巴。

    劉巴即使不是討厭劉備,也是不喜歡劉備的為人,最後終於在劉璋的益州被攻破後,劉巴加入了蜀軍,雖然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政績,但是有一次張飛要去麻煩劉巴一點事情,劉巴還不允許,所以張飛和劉備都很生氣。劉備看不慣劉巴,劉巴也看不慣劉備,所以劉備上任後第一個針對的肯定就是劉巴。

    四大謀士中之一的龐統,自身學識淵博,外號鳳雛,在東吳和蜀國那裡接連碰壁,劉備在接納了鳳雛後,只是將他封為一個小縣官。所以龐統早早的就看清了劉備的性格,在隨後的雒城戰役上,龐統也是佈下了著名的三個策略,然而劉備選擇了第二個,並沒有選擇上上策,這也印證了龐統的看法,劉備是一個不大氣的人,所以從那之後龐統和劉備的裂縫越來越大了,如果劉備上任後,龐統和劉備的矛盾也會被激發出來,所以龐統一定會被針對。

    諸葛亮是開朝老臣,但是他也不會例外,他的功勞無可比擬,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的影響太大了,所以免不了要被劉備收權。而法正則是和劉備最合拍的一個,因為法正有著明顯的缺點,法正這個人和劉備有點相似,很多人和他相處不好,並且法正是作為叛臣為劉備送上一座益州城,這足以證明法正的真心,法正作為半途加入的謀臣,自身的權利也不會太大,所以法正應該可以倖免於難、避免收權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跟隨一個強大的君主的同時要端正自己的言行,懂得放權才能善始善終。

    注:本文以《三國演義》為背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小卡留在多倫多,猛龍休賽期再補強,能不能打造一個屬於猛龍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