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夫說歷史

    其實曹操選接班人是有條件的:一.懂政治 二。有文武全才,能統御手下文臣武將。曹操兒子眾多,那為什麼一定要曹丕呢?先看看曹丕的其他競爭對手,應該有四位分別是曹昂,曹彰,曹衝,曹植。

    曹昂是在曹操奪張繡嫂子時,把生的希望給了曹操,自己則被張繡被弄死了,曹衝呢,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曹彰呢,是個典型的武夫,無統御文臣武將的本事。那麼曹植呢?詩文才情都是深得曹操的喜愛,可問題也出在這邊了,曹植喜歡詩文,放蕩不羈,不懂得政治,那麼就剩成年的曹丕了。

    曹丕最喜歡模仿曹操,無論是文還是武,都在極力的向曹操靠攏。曹操多疑,他曹丕也不遜色,居然還懷疑自己的老婆-甄宓,說他與曹植有私情。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曹丕也好不遜色,直接讓皇帝禪位了,所以曹操讓曹丕做接班人,是正確選擇。

  • 2 # 羽書遲

    第一問,曹操想過的繼承人,曹昂、曹衝、曹植,甚至曹彰,但最終因各種原因選擇了曹丕。所以曹丕成為繼承人,不是他本人怎麼合適,而是其他人不合適,襯托出只能他合適。

    第二問,曹丕並沒有繼承曹操的實質。一方面曹操是個不世出的英雄,他政治軍事,甚至文學上的成就,三國時期無人可望其項背,他在心胸氣度、戰略高度、戰機尋覓等各方面都不是曹丕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曹丕並沒有打算繼承曹操的實質,因為他的執政理念與曹操完全不同。曹丕一即位就全面改變了曹操的既有政策。比如拋棄曹操以法治國改為以儒治國,拋棄了曹操任人唯賢,推出九品中正制,放棄了全面任用宗族,改為限制宗族。還有吳蜀發生夷陵之戰,曹丕卻沒有介入,浪費了統一的大好時機。

    所以曹丕既沒有能力繼承其父,也沒有意願繼承其父,曹丕並非曹操名符其實的繼承人。

  • 3 # 南門太守

    曹丕當上皇帝后,當然也渴望統一天下,所以繼位以後就積極發動統一戰爭,主要目標是孫吳,想先滅掉孫吳再去消滅蜀漢,為此他曾先後3次發起對孫吳的南征。

    第一次南征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10月,表面稱臣的孫權在夷陵之戰獲得大勝的鼓舞下對曹魏的態度轉為冷淡,曹丕十分惱怒,下達《伐吳詔》,親自由許昌出發南征。

    各路大軍齊進,並連連報捷,魏軍一直攻擊到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孫吳形勢嚴峻,眼看江陵不保,但這時魏軍中發生了嚴重疾疫,軍力大損,而孫權又表示願意重新遣使納貢,雙方於是言和,曹丕退兵。

    第二次南征

    曹魏黃初五年(224年)7月,曹丕發現孫權並沒有歸附之意,於是仍準備以武力解決孫吳,他由洛陽東巡至許昌,決定動員全國武裝力量征討孫吳。

    做好準備後,曹丕留尚書僕射司馬懿鎮守許昌,自己親率大軍南下。8月,曹丕登上御舟,順蔡河、潁水進入淮河,一路抵達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之後繼續南下,於9月到達長江邊上的廣陵郡。

    聽說曹丕親征並打到家門口,“吳人大駭”。孫吳的安東將軍徐盛提出在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附近臨時築起圍牆,再稀稀拉拉建一些房屋,圍牆上設一些假箭樓,又在長江中擺一些船隻。大家認為這個方案沒有實際意義,但徐盛不聽,仍然做了。

    曹丕到了長江邊上,看到江對岸的情景不禁愕然,敵人的防守工勢稀稀疏疏地有幾百裡,而這時長江又在漲水,曹丕望江而嘆:“人家已經有準備了,沒法下手了,魏國即使有步兵騎兵成千上萬,也用不上啊!”曹丕就這樣撤軍了。

    第三次南征

    曹魏黃初六年(225年),曹丕於這一年的5月率大軍抵達老家譙縣,在此進行修整準備。8月,大軍自譙縣出發南下,針對上一次“望江興嘆”,此次伐吳曹丕帶來了很多水軍,他們從渦水進入淮水。

    10月,大軍抵達廣陵故城(今江蘇省揚州市),在附近的長江邊上可隔江眺望孫吳以前的大本營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魏軍雲集於此的總兵力有十幾萬,人數絕對佔優,江北岸魏軍的旌旗招搖數百里,大有吞沒長江之志。

    但魏軍對這裡的水文、氣象情況均不熟悉,結果吃了大虧。農曆的10月長江下游也天寒地凍,這一年江水還結上了冰,曹魏準備了好久的的水軍竟然無法進入長江!

    見此情形,曹丕再一次發出了感嘆:“天哪,註定要分隔成南北嗎?”曹丕只得再次下令撤軍。

    但這一回吳軍不想讓他輕易就走,孫吳的揚威將軍孫韶派部屬高壽率500人的敢死隊渡江,在曹丕的歸途上突然發起襲擊,直取曹丕的御營,曹丕大驚,在眾人護駕下倉忙逃命,高壽等人奪得曹丕的御車,魏軍不明敵情,一片大亂。

    魏軍來時有數千艘戰船,氣勢挺足,但一亂起來人多船多就成了包袱,眾多船隻擁擠在狹小的水道之中無法前進。曹丕只得棄船先走,把排了幾百里長的船隊留給將蔣濟處理,蔣濟指揮人連挖了數道運河才把這些船弄進淮河。

    曹丕在“武功”方面是弱項,他最大的優勢是文學成就,曹丕是古代帝王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是三國時代傑出的詩人,現存詩作約40首,他寫的五言詩和樂府詩清綺動人,《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除了詩歌,曹丕還留下各類文體的散文有170多篇,其中的佳作很多,他的散文題材豐富、感情充沛,除具有文情並茂的特點外,文采、辭法也受到廣泛稱譽。

    曹丕在文藝理論方面也有特殊貢獻,他寫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該文評價了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的創作得失,後人便將他們稱為“建安七子”,文中還肯定了文學的歷史價值,認為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相對於文學成就,曹丕作為一代帝王在政治上的成就反而很平淡,他似乎缺少父親曹操那樣的雄才大略,在位不到7年,沒有什麼大的建樹,三徵孫吳,兩次“望江興嘆”,留下了未競的事業,也留下了很多遺憾。

    曹丕在軍事上一再受挫,表面看各有原因,其實最根本的仍與國力有關,曹丕在位期間孫吳也正處在發展的鼎盛期,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也蒸蒸日上,曹魏的實力不足以一舉將它們消滅。

    除此之外,曹丕的性格也影響了他的成就,曹丕生性偏狹,容易情緒化,愛憎過於分明,報恩報怨一目瞭然,沒有父親曹操的胸懷和氣魄。

    曹魏的一場奪嫡之爭可謂驚心魂魄,中間幾經反覆,曹丕險些前功盡棄,這讓他一次次感受到了大喜與大悲,凡是有過這樣經歷的人無不養成了多疑的性格,看什麼都像陰謀詭計,這大概是曹丕不為人知的隱曲吧。

    這場奪嫡之爭對曹魏政權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假如曹操從一開始就指定曹丕為接班人,曹植以及擁戴曹植的人也就沒了想法,沒有了內部爭鬥,那樣就可以專心對外,也許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 4 # 泊圖泊途

    這事在孫權眼裡是很清楚的,他給出了結論。孫權認為曹丕不如曹操,曹叡更不如曹丕,曹家是一代不如一代。

    具體的話見於《三國志 諸葛瑾傳》,有人稱曹叡寬待將領,廣施恩澤,以獲民心,曹魏此時的禍患強於曹操時期。孫權不以為然,孫權認為曹操殺戮雖然太甚,離間他人之骨肉又太殘酷,但這也不能掩蓋他古今罕見的馭人之術(聯想起,當年的“生子當如孫仲謀”,一股商業互吹的感覺油然而生,開個玩笑)。

    這是曹丕萬萬不能匹敵的,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全部能臣,用恩義來籠絡,想必難度小於曹操。

    現在的曹叡不如曹丕,就像當年的曹丕不如曹操那樣。曹叡處於虎狼之臣當中,而本身年紀又小,朝中“奸讒並起,更相陷懟”,這更比不上曹丕時期了。

    其實曹丕並非不堪,只能說在曹操的光環下顯得存在感薄弱。

    曹丕的武功沒有說服力,也錯失了同兩面夾擊孫權的時機,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在三足鼎立之後,魏蜀吳三方達成了一種平衡,誰也不能把誰吃掉,曹丕的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在政策上用的“九品中正制”雖然被大家大為詬病,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折中政策,後來一直延續使用,積弊才暴露出來。

    曹丕的節儉基本還是有的,這應該來自於他的父親。但是曹叡就不同了,曹叡開始大興土木,也為其母后建陵,孝心歸孝心,勞民傷財也是事實。換句話說,在亂世他用民財來表達孝心。

    曹丕的文學水平也很高,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就是曹丕寫的。

    看曹操的兒子,也只有曹丕更能勝任魏王之職。他的繼承沒什麼爭議,雖然沒有太大的作為,也是沒辦法的事。總之他不是昏君。只是託孤四臣埋下了隱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