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赤軍連

    一派是說,教育的目的是把國民塑造成有知識有文化,有獨立人格的國民!

    伊藤博文則說,教育要把國民塑造成有知識有技術懂道德的臣民!

    不巧的是,伊藤佔了上風,結果大家也看到了,二戰差點絕種!

  • 2 # 武漢有個光谷東

    簡單來說,我個人認為教育的目的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育能很好的幫助我們學習知識文化,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掌握與探索,如果我們不接受教育,我們的視野就會顯得相當侷限,有些坐井觀天。接受教育是我們走出我們自己狹窄的視野,去擁抱整個世界的必經之路。因此,教育也就成了我們成長的人生必須課。

    其次,接受教育能幫我們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引導我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我們學會思考、選擇,擁有正確的人生信念。在繁瑣無聊的人生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 3 # 苝棣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曾經說過:“我可願做的工作:一教書,一新聞記者,將來多半要賴這兩項工作的月薪來生活。”可見,當教師與記者曾是青年毛澤東的理想之一。腿勤、腦勤、手勤、嘴勤,這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先生給合格記者的定義。作為記者,俯仰天地,能胸有大局大事,撲下身子,能感知民間冷暖。作為教師則需要充滿愛心,像一根蠟燭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書育人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考試、論文,俗稱壓在大學生頭上的兩座大山,升學、畢業全靠它們來決定成敗,可這倆個當代大學生的命根子,在國學大師季羨林看來簡直就是毫無意義。

    那些考試“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X的什麼東西?”;而大師的畢業論文則“終於抄完了。東湊西湊,七抄八抄,這就算是畢業論文。論文雖然當之有愧,畢業卻真的畢業了。”

    其實比考試成績和論文質量更重要的,應當是良好的身心健康發展。經驗常識中,小學生怕虐待狂愛打人的老師、中學生怕聚眾鬥毆的小混混同學、大學生最怕玩潛規則的教授。如今則不然,要好好度的過學生生涯,可得躲過這新升級的“十面埋伏”。

    從以前過往豐富的經驗來看,學生的初戀多是拿來練手的,一般時長為三到六個月。明年年底會和初戀分手。可總有人懷著不良的心態,蓄謀破壞這份美好。於是總有一部分人在中學忙於情感體驗荒廢了學業,他們秉承的人生格言是“爸爸媽媽說上了大學以後隨便你談朋友”,胸懷美好的憧憬進入大學,妄圖可以與命中註定的Ta漫步校園。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這個機會。理工科的和尚班,清一色的男生,在大食堂裡也難遇見幾個天仙妹妹,文科院校裡又都是花團錦簇地女生扎堆,師範類的班級裡男生更是鳳毛麟角地稀缺,一些僅僅是長了鬍子的男生偽校草,就可以提出與當年鳳姐相提並論的不切實際的嚴苛擇偶條件,物以稀為貴,盲目地驕傲自大,都是被慣出來的。

    你覺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夠教育出一個好人來!

    真正的好人是“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這是一種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的處事態度。當大事來臨的時候,不驚慌失措,鎮定沉著;面臨利害衝突的緊要關頭,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態。這裡顯示的不僅是膽量、毅力,還是經驗、才幹和公心。 一生之中,必將經歷波折坎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經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闡明一個簡單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是從稚嫩到成熟再到老練的一種過程”。

  • 4 # 小小曉書童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以生命影響生命,讓人在無形當中能夠經歷到生命的塑造和更新。

    為了更加清楚講明教育的目的,我們要明白教育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教育?

    大家知道“教育”這個詞在中文裡面就是兩個字,“教”和“育”。“教”就是教導,“育”就是培育。

    如果我們從英文、德文或者一些西方的語文來看,“教育”這個詞是從拉丁文來的。這個拉丁文是由兩個字拼起來的:一個是“牽引、帶領”;另一個是“出來”。合在一起就是“牽引出來”或者“帶領出來”。

    這兩個詞的意思是:教育就是要透過各種途徑, 藉著啟發、誘導的方式,讓人產生改變,把人裡面已經有的東西發掘出來,牽引出來,帶領出來。

    所以,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所有對人產生正面而積極的改變,都可以叫作教育。當一個人在任何的時間和地點,不知不覺中經歷到了一些變化,無論是在思想上,在行為上,觀念上,在知識上,在心態上所產生的變化,都是叫教育。

    很多的人認為學校裡面知識的學習就是教育,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比學校的學習得到更多的教育。

    我們從小在學校學習的很多東西,考試可能滿分,不過不久之後全部忘光了。我們思想自己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在實際的生活中能夠被運用出來的,還不及10%。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所受的影響,卻決定了我們現在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在無形的生活中,我們所接受的生活模式,環境的影響……塑造成了今天的我們。

    而今天學校的教育,注重分數、強調激烈的競爭,喜歡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比如會背的唐詩多幾首、成績排名是多少,獲得了多少證書。這種行為不僅引導學生相互的比較,更是推動學生劇烈的競爭。

    當學生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時,他的自我成長力量就開始分散,而且競爭帶來的焦慮又會更多消耗學生的精力。

    英國教育家尼爾說過:“所有的獎品、分數和考試都會妨礙正常性格的發展”

    今天學校的教學使學生的生命受到極大的損害。他們忘記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塑造和更新生命。

    因此,真正的教育就是老師用生命來影響學生的生命,同時用純正的真理來教導學生,使他們的生命不斷地更新和成長,最後被塑造成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

    正如以弗所書所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 5 # 大叔能創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思考,我們的孩子到底是怎樣一個孩子,他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我們真的都知道嗎?孩子們所考的學校,所學的專業到底有多少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曾經聽過美國一位教育專家的講座,他是80年代留學美國的,他說在中華文化當中,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被告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以後找一份好工作。這是我們華人培養教育孩子的準則,千年不變。於是我們就看到各種排名,各種補習,甚至於各種作假。父母在一起討論的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孩子從沒出生就懂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他說研究發現,人的創造力這個指標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人在5歲時創造力達到最高峰,隨著教育的介入,創造力急劇下降,到40多歲達到最低點。60歲以後,創造力開始達到第二個高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快樂,沒有選擇,被動地接受父母強加給他們的一切,這樣的教育真的很好嗎?真的是他們需要的嗎?

    他說在他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獨立的人,是在孩子18歲以後不再住在家裡的地下室,是讓孩子快樂。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如果孩子不喜歡他所學的專業,不喜歡他從事的工作,那不是浪費時間和生命嗎?

    前幾天,我女兒游泳俱樂部的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突然倒下了,在15歲的花季年齡。非常非常優秀的女孩,游泳是省裡的冠軍,冬季兩項是加拿大國家級的水平,少年組的銀牌,又是學習尖子,學校的活躍分子,在童子軍是上士,等等。孩子的父母和我們一樣是第一代大陸技術移民,孩子承載了他們的理想和希望,孩子也非常努力和自律,晚睡早起,成為父母的驕傲。但孩子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承受這麼重的負擔!孩子在日記中提到過有時候心臟非常難受,一直咬牙堅持,直到悲劇的發生。多麼讓人心痛啊。

    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心願,只要他們獨立,快樂,健康,我想我們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子的營養價值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