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萬瓜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原型就是李泌啊。歷史上的他年少成名,玩轉四朝皇帝,且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且,歷史上的李泌,和劇中的元載,可是鬥了一輩子啊。

    劇中,他是太子李亨的幕僚。

    歷史上,他和太子的感情……可以說,是一對好基友。

    《鄴候外傳》裡面就寫過他倆的基情故事。

    李亨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李泌請回來。

    李亨去找李泌,結果李泌正睡著了。李亨不忍心叫醒他,就悄悄爬上李泌的床,還把李泌腦袋擱他膝蓋上睡。

    這…也太寵了吧。

    等李泌醒了,他還得意洋洋跟李泌說,既然你把我睡了,以後就給我好好幹活吧。

    關於第二個疑問,宋朝,有刺配一說。

    犯罪的,會被刺字。

    輕罪的刺耳後。重罪刺臉上。

    主要是用於管理罪犯。

    還有一個叫配軍,配軍日有些犯人被打完板子還要收入軍編。發配出去當兵。所以叫配軍。

    罪犯收編的又叫廂軍。但是配軍也不是每一個都刺面。只有重罰的才刺字。

    可以關注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大宋少年志》,裡面就有刺配,包括提到了廂軍。

  • 2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因為這個這兩個問題跨度挺大的。下面,日航君就來為你依次解答這兩個問題。

    一、李必原型是誰?

    李必的歷史原型是李泌,在馬教主的原書《長安十二時辰》中用的也是李泌的名字。在電視劇中,因為為了避免“虛構歷史”的帽子,因此採用了李必一名(此事可參考《王者榮耀》的歷程)

    在電視劇中,易烊千璽所飾演的李必是一名清秀年輕,才氣過人的道士形象。在現實中,李泌幼年精通黃老之學,被人譽為神童,並且受到皇家賞識。後來李泌遊歷道教名山嵩山、華山、終南山,仰慕神仙之學問,有成仙之念想。電視劇中解釋李泌是為了避禍才成了道士,這一說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個人認為,李泌並非是想要修道成仙,他更多地是為了躲避朝堂上的爭鬥才這樣做的。

    後來李泌向唐玄宗上《復明堂九鼎議》,個人認為這一點可以看出李泌其實還是想要入朝為官。後李泌奉旨侍奉太子李亨。

    李泌為人的性格頗為正直,因為寫信諷刺朝政被貶官,李泌因此再次走上了道士的生涯,不再入朝為官。

    後安史之亂爆發,李泌輔佐太子李亨,幫助李亨反敗為勝,成功完成光復大業,被人稱為“白衣宰相”,名聲煊赫。

    看李泌的一生,他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多次入朝為官,也多次退隱深山。正是李泌這種能屈能伸的態度,才讓他能夠在爭鬥激烈的大唐朝堂上縱橫良久,可以說李泌也是一時英才,能文能武,才氣過人。

    二、張小敬的原型

    因為實在是喜歡張小敬這個角色,因此在這裡多提一嘴張小敬的歷史原型。張小敬的文學形象我們完全可以放在現在的警匪片中,一個犯了大錯被關進監獄的警察,不聽命令,身手高超,最終成功破案,簡直是一點也沒有違和感。那麼張小敬的歷史原型是怎樣的呢?

    安史之亂後,民間出現了一本書,叫做《安祿山事蹟》,這本書的作者是姚汝能(對滴,也就是我們電視劇裡的姚汝能,不過歷史上的姚汝能是華陰縣尉)。作者在裡面寫了馬嵬坡之變時,有一位叫做張小敬的騎士,單槍匹馬殺掉了楊國忠,割其首級,引發了士兵的譁變,最終玄宗無奈,只得下令處理楊貴妃,才平息了叛亂。

    當我看到這裡的時候,簡直是驚呆了!張小敬的形象太酷了,帶著唐代劍俠+英國羅賓漢的感覺。但是在這件事後,歷史上再也沒有張小敬的記載。我覺得這很酷,很有“事了拂塵去,深藏功與名”的感覺。

    三、關於刺配的問題

    我們看《水滸傳》,裡面常常有“刺配三千里”的說法,我們也看到,武松被刺配後扮作行者,剪下劉海兒來遮蓋住臉上的刺配的印記,那麼這個刺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方面是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損壞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臉上有這個東西,一輩子抬不起頭,就好像是臉上寫著“罪犯”二字。因此這是一種很不人道的刑罰,後來被廢除,直到後晉的時候才重新實行。

    在《宋史·刑法志》中記載:刺配就是在犯人臉部刺字然後發配邊遠地區充軍。因此刺字就是在臉上刺字,刺的部位主要是額頭以及臉頰。

    為什麼刺在這些地方呢?個人推測:

    1、防止犯人逃跑。刺在這些地方比較顯眼,這樣犯人如果逃跑的話就會被馬上發現。充軍要防備犯人兩種逃跑方式,一種是路上逃跑,一種是充軍途中逃跑,在刺了字的情況下,如果犯人逃跑,也能馬上抓回來。

    2、刺面的傳統。這個傳統一方面來自於前人刺面的傳統;一方面來自於北宋對軍人刺面的傳統。早在五代,為了防止軍人逃跑,就在軍人臉上刺面以防止他們逃跑,宋代延續了這個傳統,著名的大將狄青臉上也被刺面過,因此對待犯人充軍也用了這個方式。

    3、表達一種羞辱。被刺面的人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張臉,這是一種對人本身的羞辱,另外,刺面也是對下層民眾的一種警惕,提醒他們不要犯罪。

  • 3 # 長安城不良人

    第一個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原型是李泌

    李泌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 ),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李泌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李泌參謀軍事。但他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召為翰林學士。屢遭宰相元載、常袞排斥,出外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累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

    第二個問題

    刺配是宋朝很常見的一宗刑罰,《水滸傳》中的一些好漢,如宋江、林沖、武松等都飽嘗刺配之苦。說到刺配,有必要說說南宋的一種刑罰。那時,為了防止受墨刑的犯人逃跑,便把墨刑與刖(讀yue)刑合起來執行,即對犯人刺墨之後再挑斷犯人的腳筋,然後弄到遠處去服苦役。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墨、刖、流三種刑罰合在了一起。這便是刺配的前身。

    這一做法斷斷續續到了五代,發現有嚴重的缺陷:挑斷犯人的腳筋,防止了該犯人的逃跑,但同事給實施流刑和服苦役也帶來了許多困難。所以,後晉乾脆將刖刑去掉,只施以墨刑便將犯人流放,這樣做的效果很令統治者滿意,便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形成了刺配刑。到了北宋初年,對犯了死罪但仍可寬恕的罪犯改用刺配刑。所不同的是,在後晉的兩刑之外又增加了決杖刑,成為具有宋代特色的刺配刑罰。對此,明代學者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評論說,這是以“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受三刑”。

    從《宋史.刑法志》來看,宋代初年很少用刺配刑,凡是要刺配的犯人,必須有皇帝批准之後才能執行。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嶺南一帶盜賊猖狂,屢教不改者竟向官府示威,趙匡胤大怒,一氣之下發布實施刺配的詔令,由此形成定製。打那以後,凡被判處刺配的罪犯,接下來就是捲起鋪蓋流放了。

    宋代的刺墨很有講究,要根據犯罪型別、犯罪程度。犯罪者的身份和量刑輕重等不同情況加以區分:一是刺墨的形狀不同。有的刺字,有的刺圖案。如犯強盜罪但又夠不成上死刑的,只在額上刺“強盜”兩字。對犯一般強盜罪的,在耳後刺環形團,應受徒、流刑的刺成方塊形,應受杖刑的則刺成圓圈。二是刺墨的深淺不同,一般是根據流刑的遠近來決定,發配最遠地區的刺七分,發配最近地區的刺四分。三是刺墨的位置不同,罪行重的刺面頰,罪刑中等的刺額角,罪刑較輕的刺耳後。

    此外,是否要刺墨還要依犯罪者的身份來決定。開始實施刺配刑時不分尊卑貴賤,一律要刺墨,後來認為這樣做有失高貴者的尊嚴,比如,當官的一旦犯罪,也像普通百姓一樣往臉上刺字,若再重入官場將成何體統,所以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凡朝廷命官應處以刺配刑的不再刺墨,甚至後來主僕同時犯罪,也只刺奴僕而不刺主人了。再後來,只要手中有錢,連脊杖刑也可免除,真正意義上的刺配之刑完全變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歷史上西方的繁榮離不開對別國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