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嘿呦喂哦

    轉自新浪:

    有時你甚至覺得,和老人講道理,相比小孩子更難講通。令你困惑和沮喪的是:為什麼你已為人父母,父母親卻還把你當孩子,不認可你的教育方法呢?

    其實,他們的種種行為方式,跟人到老年,身處這樣一個特殊年齡階段時的認知發展、思維方式相關。

    1、你知道在傳統社會里,老人的角色是什麼嗎?在沒有文字書寫的傳統社會,老人是資訊的儲存庫、知識的代際傳承者。所以,他們會更傾向表達經驗、傳統、文化。

    2、老人對社會人際關係比年輕人有更強烈的渴求。他們往往傾向於在關係中尋求「傳承」「被需要」「群體認同感」。

    3、一般來說,45 歲以後,人的認知能力呈下降趨勢。往往他們更容易輕信七大姨八大姑道聽途說而來的養育知識,而無法作出較好的理性判斷。

    當你開始換一個角度看老人帶孩子,理解他們,你可能能更好地處理與老人在養育問題上衝突。

    所以到底,在隔代育兒中,怎麼跟老人溝通,才能讓他們聽得進你的意見呢?

    首先首先最重要的是

    ▼▼▼

    妙招①:態度要親切!

    提建議之前,不妨先甜甜的叫一聲“爸”、“媽”,然後說“辛苦你幫忙帶孩子了。”

    又或者主動為他們端上切好的水果,然後再輕描淡寫的“說正事”。

    這時候,老人家會覺得這點小事兒跟晚輩們的孝順比起來,也不算什麼,於是很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了!

    妙招②:找“權威”說

    這裡的“權威”,指的是專家、醫生、書籍等等。

    如果我們直接說老人不對,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

    但是如果我們引用一些權威專家、書籍的話來勸說,不僅能使老人容易接納,而且事半功倍哦~!

    如果婆婆總是喜歡給零食孩子吃,麻麻可以說:“我媽以前總是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呢!”

    如果老人溺寵孩子,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麻麻可以說:“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千萬別反過來說哦,否則就會給婆婆認為你在指責她呢~)

    妙招④:讓孩子自己開口

    如果孩子挑食不吃青菜,但老人依然說孩子就要多吃肉的話,麻麻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

    讓孩子知道吃青菜的好處,自己主動吃青菜。

    但其實,不管我們跟老人之間有多大分歧,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都是愛孩子、為了孩子好呢,所以,也不妨多點耐心聽聽老人的育兒經,說不定也是有一定道理哦~!

  • 2 # Queen女王6

    ※當育兒遭遇兩難境地※

    作為家長,我們都期望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成長環境。比如,育兒理念與方式,如果全家統一,沒有分歧,當然很好。不過,這還不夠,全社會統一,那才叫完美。光理念與方式統一還不夠,最好父母、其他撫養人,乃至幼兒園至大學的老師個個都是教育家、心理學家,能以最科學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然而,事實往往令我們很沮喪。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成長環境,無論家庭還是外部環境都如此。單純家庭這個環境就已經缺憾多多,何況其他?

    最常見的問題莫過於家庭成員之間育兒理念的衝突了。這種衝突又以父母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間的衝突為最。我常常聽年輕人抱怨老人嬌慣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完全沒有界限。類似以下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媽媽規定孩子每天只可以吃一顆糖。小傢伙吃完一顆,忍受不了誘惑,還想要第二顆。媽媽自然不答應。不過,看到爺爺奶奶在場,小傢伙使出了殺手鐧——大哭大鬧。於是,爺爺或者奶奶終於有一個熬不住,又遞給孩子一顆糖。之後,兩顆、三顆,甚至更多顆。

    遇到類似的情景,我們心裡難免彆扭。一方面,我們需要給老人面子;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希望我們的規矩形同虛設。那種兩難的感受,我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

    ※兩難,到底糾結在哪裡?※

    當進入類似上述的兩難境地時,我們難免糾結。堅持?放棄?似乎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若我們堅持管教孩子,爺爺奶奶臉上掛不住,心裡難受,婆媳或翁婿之間隔閡生起,家庭關係自然緊張。家庭關係緊張,孩子就容易安全感缺失。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期望家庭和和美美,是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於是,當家庭關係出現問題時,為了緩和家庭矛盾,孩子便會以他的方式去維護家庭的和諧。也許孩子會出現某些問題,如莫名地發脾氣、異常地黏人、特別膽小,更嚴重的甚至會生病……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被每個人“看”到,成為大家關注的重心,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暫時消失。但是,不多久,也許因為某個誘因,又會導致家庭關係陷入新一輪的緊張局勢。一輪又一輪,惡性迴圈。

    若不管,孩子突破規則,規則失去作用,父母說話算不了話,又會導致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若孩子養成無視規則的習慣,變得“無法無天”,我們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如此,我們又會陷入另一個可怕的局面。

    很顯然,無論哪種結局都不是我們期待的。那麼,當我們陷入如此糾結的境地,究竟該如何面對呢?

    ※利與害,並非那麼絕對※

    當我們處於育兒的兩難境地時,之所以糾結,源於我們只看到它令人糾結的一面,看不到它令人欣慰的一面。拿上面的兩難處境來說,雖然老人貌似溺愛孩子,破壞了家庭的規則,但老人與孩子的相處也並非一無是處。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依然會帶來一些有益的成分。老人的做法未必科學,但至少,他們對孩子的愛是真實的,不容辯駁的。他們的“溺愛”也會帶給孩子一些溫暖的童年回憶,讓孩子有強烈的被寵愛的感覺,並因此自我價值感十足。這種兒時的經歷會滋養孩子一輩子。毫無疑問,家庭需要規則,但是,規則也應該是富有彈性的。如果一點彈性都沒有,規則很冷麵,家庭也容易缺乏溫暖。老人的做法有時候會起到潤滑的作用,它好的一面也是我們需要看到的。

    從另一角度看,參與養育孩子的人多了,雖然各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家庭成員育兒衝突的可能性增加,但與此同時,孩子也在與不同性格型別以不同方式對待他的家人交往的過程中,習得更多社會交往的技巧,懂得以不同的方式面對不同的人,這也是那些養育環境單一的家庭所缺乏的。更何況,孩子走向社會之後,他需要面對的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讓孩子有一些多元化的交往經歷,未必不是好事。

    ※無需糾結,兩害相權取其輕※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類似的兩難境地不僅出現在家庭,將來還可能延伸到幼兒園、小學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當面臨類似境況時,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那麼糾結。既然兩種對立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有利有弊,我們又不可能迴避,不如就坦然做出一個決定吧!此時,做出決定需要把握一個原則——兩害相權取其輕。

    拿前面的事例來說,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與堅守一些小的規則相比較,前者對孩子更重要。那麼,當我們沒有辦法兩全時,就選擇尊重老人的做法,以和為貴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凡事都要妥協。相反,每一次陷入兩難境地,都是一個我們學習與反思的機會。也許下一次,我們可以更聰明地規避這種問題。比如,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的做法:

    重新修訂規則,讓規則更人性化,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預先做些功課。如,給孩子吃糖時,事先給些暗示:“我們的規則是,一天只吃一顆糖。我相信,寶寶一定能做到。來,讓爺爺奶奶看看,我們是不是很厲害,能控制自己?!”

    從改造環境入手,避免人為製造衝突。

    巧妙地利用當時的情形創造機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衝突消融。

    降低對他人的期待,以更博大的心胸接納一切。在接納的基礎上再尋求轉化。

    總之,育兒路上,糾結、衝突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懂得權衡,在權衡的同時,試著尋找更智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更可取的方式。況且,我們如何處理衝突,也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契機。若我們更智慧地處理問題,孩子也學會智慧地處理問題。聰明如你,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呢?

  • 3 # 陽光媽媽1992

    我感覺如果是我,老公如果賺錢能夠養活自己一家,自己帶寶寶帶到三週歲再送幼兒園,我的也是自己帶。自己帶小孩各方面也好。有條件自己帶哦

  • 4 # 沐菡育兒

    相信好多人都會遇到過這種情況,老人幫忙看著孩子,怕老人把孩子“帶壞”。自己帶孩子,又沒有時間,那麼身為年輕的辣媽,應該怎麼辦才能解決問題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老人帶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1,俗話說隔輩親,這句話用在老人看孩子身上真的詮釋了這一句話。因為老人比較“溺愛”孩子,任何事都會依著孩子,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擔當,遇到事情也不會自己想辦法,他們認為會有爺爺奶奶幫助。

    2,老人看孩子,孩子們一般都比較單調,在家裡,要不就看電視,要不就玩沙子,玩泥土。孩子沒有開闊視野的地方,有可能性格會受到影響。

    3,老人帶孩子會節省年輕爸媽一部分經濟支出。 其次就是年輕人帶孩子,他們也會遇到他們的問題。

    1,年輕人帶孩子有點浮躁,尤其是第一胎寶寶,當寶寶吵鬧的時候,年輕父母會覺得特別煩,有時候總會對著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2,年輕人帶孩子就會把事情看的特別淡,比如,孩子跌倒了會讓他自己起來,欺負了別人,也會狠狠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3,如果自己帶孩子的話,就做好三年不工作的準備。因為一個孩子真的能栓住一個人。

    最後我想說的是,看看是誰主要帶孩子,如果老人帶孩子,那麼平常的事情就讓老人拿主意好了,大原則不能變就行,老人的帶孩子經驗比年輕人多太多了。老人,年輕父母帶孩子的利弊都說明白了,有矛盾身為子女的也要理解父母,一定要多溝通。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讓孩子長大成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一歲一個月小孩拉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