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為善

    意識當然是物質性的!

    我認為最合理的觀點是:意識是大腦的產物,而大腦就是一臺計算機。將意識納入計算機大腦的框架中,表明意識與資訊處理相關聯,因為資料分析是神經元的首要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我們的體驗能力同神經機器一樣,可能有一個進化的過程。

    意識、資訊、生物學之間關係匪淺。大自然的一個基本特性是具有儲存資訊和操控資訊的能力。進化保證每一種生命形態在儲存反映周圍世界的有用“想法”(ideas)方面具有控制權。這種控制行為不是有意識地進行,而是透過生命體的化學結構資訊表現出來。很多例子都證明了動物不是唯一聰明的生物。

    任何一種學習形式——細菌學會抵制抗生素,小孩試著從爬行到走路——都存在張力:一種力量緊緊抓住熟悉的東西,如已有的信念、已知的生活方式;另一種力量則向前尋找新事物。新事物會引發一些混亂,使原先存在的、頑固的“想法”發生重大改變。這個過程磕磕碰碰,極不順利,很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糕。但重要的是:至少提供了改進的可能性。

    DNA是一種儲存穩定的內在資訊的理想介質,這無疑也是它成為“生命奧秘”的普遍承載者的原因。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機制,能改變DNA的編碼順序,使生物的後代表現出一些新特徵。當一個物種及其基於DNA的“信念”(beliefs)即將消亡時,產生新“概念”(concepts)對這一物種來說非常重要,而DNA重新編碼能夠使這一物種的少數成員存活下來(大部分成員被淘汰)。倖存者的DNA攜帶了新的有用資訊,能使其度過逆境。換句話說,這一物種的部分成員歷經幾代演變,衝破重重阻礙,在摸索中學會了革新。沒有革新的能力,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即使以一種隨意、悲慘、低效的方式生存也不可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與時俱進、利用任何有利條件的能力是進化的本質。革新這種生命基本特性引發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原始DNA庫變得過於擁擠,DNA開始湧入其他新領域,產生新物種。一個極佳例子是:進化過程中產生了一批特殊的計算細胞,構成了大腦。於是,一系列特別的、全面的革新活動以一種有目的、特定的方式在有機體內展開:探查環境,將與生存相關的新資訊存貯到神經元上,而不是對這些資訊進行DNA編碼。

    每一物種都試圖控制自身的生存環境,但擁有非凡才智的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讓地球大為改觀。

    我認為革新是一種最聰明的資訊處理才能,也是意識的主要目的。當然,並非所有型別的神經資訊都能達到意識這一層次。很多基礎的計算功能(如控制呼吸的能力),無須意識參與就能順暢進行。統計學習理論很簡單,在我們生活中被廣泛應用,通常不需要意識的參與。還有一點很重要:一旦我們掌握了某一技能(如走路),無意識就會接替意識運作。從上述例子看出,那些古板無趣的資訊由無意識處理,而意識則處理新的、有難度的資訊。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哪怕只包含極少量新的或複雜的內容,我們都要運用意識功能。為了不浪費時間和充分利用能源密集的神經資源,大腦對進入這個重要場所的內容非常挑剔。注意(attention)是意識的守門人,只讓那些我們感覺到的,或再三思量過的、具有生物學重要性且需馬上處理的專案進入意識範圍,尤其是那些具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特性、能讓我們獲得深刻見解的專案。遺憾的是,經驗的儲存空間過於狹窄。意識在同一時間只能充分處理4個專案。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無數方式操控意識內容,從而產生神奇的結果。正是這些不間斷的精神活動,使我們深入瞭解世界。我們豐富的經驗反映了一個事實:意識關注的不僅僅是原始資料的零星片段。人類一個明確的特性是對事實永不滿足的追求。但是我們渴望的不是陳舊的資訊,而是包含模式的那一小部分知識。找出智力遊戲中隱藏的結構只是人類思想一個微不足道的癖好,與人類以生存為目的的進化驅動力無關。但是表象往往具有欺騙性。我們致力於對事實的追求,但偶爾也會玩玩智力遊戲,就像一匹訓練有素的純種馬會忽然快跑一陣,僅僅為了運動一下強壯的肌肉。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受躁動不安的好奇心的驅使,渴求真正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長者的諄諄教誨裡包含的有限知識,而是廣義的智慧,指任何讓我們快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大膽的創新思想。由於人類的意識永不停息地追求智慧,我們發現了火,學會了耕作。實際上,所有延長我們壽命、讓生活更輕鬆有趣的現代科技成果都要歸功於意識。對個體而言,對創新的渴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表現為熱烈的躁動,引導我們學會語言,掌握各種知識,使我們在複雜的現代社會順利過渡到成年期。意識的精神空間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意識致力於創新,它的一個關鍵要素是發現資訊的深層結構。掌握這種包含模式的、有意義的資訊處理形式,能夠使我們具備超強的學習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的意識使我們在每一個知識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透過發現大自然的隱蔽規則,透過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根據它們潛在的、共同的資訊結構聯絡起來,我們的大腦創造了一個廣闊的意義世界。事實上,當我們觀看周圍世界時,無意識可能忙著處理一些基本的感覺特性,但是在意識的大本營內,每一項內容都要經過我們掌握的知識結構的嚴密篩選。我們看到的任何物體,都會觸發理解的意識波,即該物體不同層次的意義。這種對知識及深層模式的不間斷的追求,不僅是創新的機制,也是人類意識的特徵。基於DNA的“想法”不可能是有意識的,部分原因在於這些資訊僅僅表現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即使是黑猩猩也努力去了解意義的不同層次,但是人類的意識在這方面蓬勃發展,使我們以獨特的方式深入理解並掌控世界。

    意識只關注最有意義的精神建構,且急於在現有結構之外建構新的模式。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意識急切地組合、對比進入其範圍內的任何物體。大腦的運作方式直接反映了這些組合與對比功能。

    現在,我們清楚地知道意識是在大腦哪些區域產生的,以及這些區域是如何相互聯結以形成意識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建立在神經結構和資訊特徵的基礎上。事實上,這些數學模型已經在理論層面得到解釋。同時,出現了新的實驗方法,以探究不同層次的意識。不斷改進的實驗方法有可能解決一些過去無法解答的難題。

    意識賦予我們不可思議的理解能力,儘管為此我們要付出沉重代價。為了支援人類意識令人驚奇的創新能力,人類大腦變得如此發達、複雜。我們極其容易遭遇嚴重腦損傷,從而喪失意識。然而,幸運的是,不斷髮展的新技術能夠診斷腦損傷患者是否仍然具有某種程度的意識。這項研究使我們透過分析患者的大腦訊號“聆聽”病人的心聲,同時也為這些患者提供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新興的一些方法甚至可以恢復患者一部分意識(原先這些患者的意識已經完全喪失)。

    上述內容來自《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前言,希望對您有所啟示。

  • 2 # 外語那點事

    如果根據你大學學習的馬哲的課程,你就會知道,實際上內心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世界。只不過內心世界是區別於我們物質世界的。

    我們是共同生活在物質世界之中,但是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物質世界會影響我們的內心世界,但是內心世界同時也會作用於物質世界。這是內心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

    正因為內心世界對於我們的物質世界是有所影響的,所以你不能說內心世界是不存在的。

    這種現象有時候就像一臺電腦,我們可以利用這臺電腦的運算能力,創造一個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它也是在電腦中客觀存在的,並且這個虛擬世界有可能間接的影響到外部的物質世界。

    比如說現在的虛擬現實技術,我們帶上三d眼鏡以後我們進入了虛擬世界的場景,虛擬世界中的一些景象會讓我們在現實中產生反應,這就是虛擬世界對於現實世界的一種影響。

    虛擬世界的創立是需要我們物質世界中的人去編寫程式才能夠建立起來的。所以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也存在作用與反作用。

    我們人之所以能夠創造內心世界,這是由於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物質世界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大腦才會根據我們的所見所聞創造出一個內心世界來。

    我們內心世界很少有機會能夠出現共享的情況。但是並不是說百分百沒有發生。比如說有時候會出現兩個人或者多個人做同一個夢。這種未知原因造成的不同的人做同樣的夢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出現了內心世界的共享。

    這說明在特殊的情況下,不同的人也可以同樣生活在相同的內心世界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經驗的新手開民宿要注意什麼?